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4日 星期三


活出不凡的外籍新娘──路得(下)~莫非

2008-07-05基督教論壇報
 路得因此便嫁給波阿斯。如期地,也產下兒子,取名俄備得。並交給拿俄米撫養,代替拿俄米在摩押死去的兒子。拿俄米一生所有的缺憾和苦難,自此都得到補償和安慰。城中女子異口同聲地讚美:
 「耶和華是應當稱頌的!因為今日沒有撇下你,使你無至近的親屬。願這孩子在以色列中得名聲。他必提起你的精神,奉養你的老,因為是愛慕你的那兒婦所生的──有這兒婦比有七個兒子還好!」(路得記四章14-15節)
 個人祝福、眾人祝福、長輩祝福、晚輩祝福、主人祝福、下人祝福,當祝福處處飄滿鄉里,天國就形同活在人間。

 但故事並未就此結束。因為論關係,俄備得雖是路得和波阿斯之子,但他也是拿俄米和以利米勒之子,他更是以色列族中的應許之子。後來,他更成為耶西的父,耶西又是大衛的父,大衛則是以色列人的王,及後來馬利亞丈夫約瑟的先祖。約瑟呢?則是耶穌基督的父親。一脈相傳,全源於路得當初無私的人生選擇。

 因而奉獻的人生,成為祝福的人生,這是當初路得所無法想像,卻是我們可以嚮往的人生。

逆來順受,對神的工作開放
 路得的故事裡,最重要的學習是她面對生命苦難的態度。

 我們通常面對生命中的重大剝奪,最常有的反應是哭天搶地,不甘又不願。但我們看到路得面對生活陰影時,姿勢卻站得很挺,很沉著。

 年輕的她,比有一番閱歷的婆婆看來還要穩重。對生命中的打擊,她顯然逆來順受,無怨無悔;但卻不是出於無奈,她有婆婆提供的回娘家改嫁的選擇,而且是三次被勸退,只是她選擇不要。

 她的逆來順受,也不是出於軟弱,而是出於堅強。因為她有扶持婆婆的義氣和行出來的毅力。所以她是主動地選擇接受,而非被動地被迫吞下。

 也可說路得的逆來順受,不是對生命挨打不還手的自我控制,而是一種順勢自然,對神開放的人生態度。像一塊沃土,生活在變動環境,朝不保夕中,卻安於所發生的,接納不如所預期的,這需要多少的生命胃口來容納?

 當生命中所發生之事不如所想,還能隨遇而安,不被煩惱痛苦困住,就是一種面對現實,也是生命成熟的表現。我們對生命負面又有多少容納度呢?對生命中的失望、磨難、甚至悲劇,我們又是如何反應呢?

 這就看我們對神有多少信心。我們是否相信生命中一切是來自神的供應,神絕不會置我們於孤立無援的地步?也看我們是否願意讓神在我們的心中作工,讓神來拓鬆我們心中的剛硬,去除石子,拔走荊棘,成為一片可種下任何種子的沃土。

 這需要日日與主同行,才可能有如此的信心和開放。

 也可說我們和神的關係如何,決定了我們面對苦難的態度會如何。所以,你會如何面對人生的苦難呢?

不自憐,從不幸中站起來
 中國人說:「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時不時,我們可能會被生命中的煩惱痛苦所擾,但若不要讓煩惱痛苦成為我們存在的唯一內容,就必須有不自憐自愛的心。

 與婆婆同樣被剝奪了丈夫的路得,不但感情上傷痛,同時因為家中失去經濟大樑,馬上面對生活失據,進入窮困的現實。但聖經上卻沒有她沉浸憂傷,不能自拔的紀錄。當婆婆面對現況聲聲喊苦時,也沒有路得陪著哀哀叫痛的表示。

 所以我們看到的路得,是個走過真實憂傷卻不自憐的女人。這和我們一般女人顯然有點差別。因為我們的社會文化鼓勵女人最好「我見猶憐」,面對事情不要太強悍自足,有時則該靠則靠。

 但某些方面來說,這也剝奪了我們女人站起來的力量。因為不自憐和自憐的最大差別,就在於人是否能對自己的苦難負責。而能對自己的苦難擔起責任,是多麼重要的生存能力啊!

 一個自憐的人,會不斷叫痛,把傷口揭示給眾人看,然後用各種形式呼喚旁人來體貼自己,照顧自己。對別人的處境,則無心也無力他顧。結果,花盡力氣餵養自己的傷口,愈養愈大,也愈痛。

 一個不自憐的人,卻是把注意力從自己的傷口轉移,著眼在身邊人的需要大過自己的需要。如此,可以找到著力點來幫助自己站起來,然後,還有餘力來幫助身邊比自己軟弱的人。

 我們看到發生在路得身上的,是眾人眼裡皆承認的不幸,她大可躲在生命的角落裡暗舔傷口。但不自憐,卻賦予她站起來的力量,而且還有餘力可以照顧婆婆。因此我們也可說,一個自憐的人,也就是自我中心的人。而不自憐,即是一個心中有「人」也有「愛」的人。

 因此自我提醒「不自憐!」,會是我們走出苦難的第一步。

選擇終生,也形同選擇神
 路得何時放棄用木石打造的偶像,而選擇跟隨以色列的真神?聖經中沒有明載。也許在她短短的婚姻生活中,心曾被感化,但真正成為終生選擇,則在她選擇跟隨拿俄米回猶大時才開始。

 她對拿俄米的選擇,包括外在地理環境的遷移,同去拿俄米的家園;也包括內在心裡的接納,認同拿俄米的國族;更包括靈魂裡接受對方的信仰,成為自己的信仰。在這一切承諾中,她還誓言會日日相隨,至死不離。這樣的選擇,就是一個終生的選擇。

 形同我們的婚姻選擇。中國人說:「嫁雞隨雞」,雖然時代不同了,但為愛一個人而作地理環境遷移,或進入不同文化,容納對方價值觀與信仰,至死不離,仍然是要婚姻關係美滿的正確走法。

 因此,當我們選擇終生伴侶時,怎能不慎?「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路得記一章16節)
 也因此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舊約多處禁止以色列人與異邦人通婚,都因為怕會因此跟隨別神。路得這樣的選擇人,形同選擇神,應是我們每個選擇配偶之人的提醒。慎選對象,且慎重婚約!

深遠的信仰見證,在日常生活中顯現
 當路得選擇跟隨拿俄米的耶和華後,她便在日日天光與月夜裡,徹底實現她的信仰。

 首先,她便沒有掙扎於神的供應方式。不因自尊或面子,而拒絕相信神也會在卑微的工作裡供應我們所需。在田裡,她混在窮苦流離人中拾穗,換取所需。地位低於僕人,只比乞丐高些,但她全無疑惑。

 我們呢?當我們相信神會供應時,是否包括不會讓我們在生活中吃苦,只賜我們舒適輕鬆的生活呢?真正信心生活裡的品格:信、望、愛和謙卑,豈是從一個「過得還不錯」的生活裡能得到的呢?

 路得照顧婆婆,也是謙卑順服,盡心盡意。她的見證,甚至能改變一個原來心中有苦的人,轉為口中只有對神的讚美,就是她婆婆。凡上帝置於她生活路上的難處,她都忠心地按照自己的信心來接受、處理。

 即使她無夫、無子、窮苦,又是封閉社會裡的一名異鄉人,但她以品行贏得好名聲,使整個鄉里都視她為一賢慧的女人,辛勤、有愛,對神、對家族都忠心。而且,每一件事都是在優雅和莊重中完成。

 這就是見證。眾人都看見也可以指證的「見證」。因她美好的生活見證,不只影響了婆婆,日後的丈夫和整個鄉里,更包括我們整個歷史。雖然當她活在當下那一天時,並不知神永恆的祝福,會透過她的生命進入這個世界。但她盡心盡力,過好每一天。

 我們呢?我們在家人和眾人中的名聲如何呢?是會榮耀我們的信仰?還是羞辱呢?

 這全看我們在日常生活大小事上,是否有美好的見證。路得能得到波阿斯的賞識,就是始於她生活中的美德。一個能把每天生活託付在主手裡的人,也是一個會得祝福的人。

 就因為路得對神在小事上忠心,日後,神才會託付給她更大的使命。

奉獻生命,乃加法的人生
 人生在世,不過數十寒暑。人生目的的選擇,有人追求享受,讓日子愈過愈好;有人卻求活得充實,由奉獻中使日子愈過愈有意義。

 我們都知聖徒難找。因人性苟安,大部分世人會追求改善生活,以享受為目的。後果是,照心理學理論來說,享樂的感受會遞減,第五顆糖的滋味遠不如第一顆。第五輛車的興奮,也遠不如第一輛。

 不但如此,追求中難免誘惑暗藏,罪的慾望和良心常相牽絆。結果,物質也許增添了,但內在充實感卻減少了,反而成為減法的人生。

 而且,這裡還有個弔詭,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現實困頓和追求享受成為反逆時,還一味冀求,只會成為挫折,心生苦水,卻無法幫助我們浮出苦海。

 反而是以奉獻為己任,凡事不以自己好處為重的,生命中再怎樣大的打擊,都能找到浮出水面的著力點。因為他身邊永遠不缺需要照顧的人,永遠有可以出力的地方。

 像路得這樣獨特的愛,為愛她丈夫的母親而捨己,在這什麼都講「自我實現」的時代,說實在,也正是自我實現的最大方式了。因為在奉獻捨己中,她成長、成熟、得到祝福和滿足。

 這正是「愛人如己」的最佳詮釋。

 也許短程中,看起來是失去,但長久下來,卻是得著。因為這樣的人,得到神的祝福大,他愈捨,愈得。他的奉獻,是一種十字架捨己的精神,他是在和神在同工,神會成為他力量的泉源。所以,也永遠不可能成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反倒對於那些爭逐享受,不顧責任義務的人,「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卻常成為人生失落的寫照。

 路得的故事簡單、純美,教導的人生功課卻很深沉。她讓我們看到真正的人生幸福,來自無私與忠誠。沒有這兩者,友誼留不住,家庭會瓦解,社會也崩潰。只有當我們選擇無私奉獻時,生命才會變得更豐盛、完整,也更有意義。

 所以我們要對自己檢驗的是:
 面對苦難,我們如何反應?我們是否會自憐?

 我們是否願意開放自己的心讓神耕種,隨遇而安?

 信仰如何影響我們選擇終生伴侶?

 我們如何在生活中活出美好見證?

 我們現在擁有的,是加法還是減法的人生?(全文完)(作者從事文字事奉十九年,南加富樂神學院畢業,現為全時間文字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