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11月30日 星期三

社論:台灣電影將再與觀眾疏離

2011-11-29 台灣立報  作者:社論
79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今年的金馬獎頗有意思,充分顯現本地影像產業,徘徊於本地與跨國市場之間的猶豫。媒體原本想延續獎項的話題,無奈,他們無法用大眾化的語言切入產業的話題,本地以外的電影從業者在本地的辨識度並不高,以至於,大部分的報導都只能聚焦在近似於八卦的得獎者報導。
如果影展所呈現的氣氛沒有太大改變,那麼,我們應該會看到本地電影與本地觀眾呈現疏離的狀態:產業越來越有在海外發光的潛力,但觀眾卻越來越無感。
影展是電影產業發展的風向球,坎城影展的重點是頒獎典禮外的交易、交流平台,奧斯卡的重點則是以製片為主體的幕後工作者,將影星、獎項捧成焦點,純是宣傳考量,偏偏台灣卻把它描述成影星的聚會,誤以表面現象為內在真實。
近幾年的金馬影展,從評審團、參展影片、得獎名單,都展現了國際化的企圖。斧鑿痕跡難免清晰、犯錯難以避免,但是展現的企圖卻很宏大,就是想要將這個獎項打造成東亞華人圈、甚至亞洲影展的重要平台。
台灣僅是彈丸之地,電影產業才剛呈現從谷底呈現翻身的跡象,中港台甚至東北亞的電影工作者卻埋單,有其現實基礎。台灣曾是香港電影的金主,1980年代以前,台灣電影的主要產地是香港,許多講著「國語」、掛上「國片」的電影,其實是出自香港,套用製造業的術語,台灣曾是香港電影的代工客戶。中國則是在近年與香港電影合作,甚至引進香港演員、導演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台灣新電影的風格。據說,對岸的金主、高層對於台灣新電影的評價頗高,都認為中國電影未來的走向,必須要在過於娛樂傾向之中,注入文化的元素。
這樣的氣氛,常人未必有感,但業內人士卻接收了不少的相關訊息。這也是近幾年台灣電影工作者頻頻出擊、以華人市場為目標的大背景,不論是合資、合拍,甚至到大陸打工,都有這個氛圍在。眾人以為中國與台灣之間的距離很短,台灣可以作為西方認識中國電影產業,以及跨國的華語電影領域交流平台的基礎。所以,儘管台灣的電影市場才出現從谷底翻轉的跡象,台灣近幾年的電影成果,在本地以外的能見度也不高,但是主事者的雄厚信心,以及香港、中國、日韓等地對於金馬影展的看重,全都是這個氛圍的具體呈現。
但是,這樣的想像其實是個美麗的誤解。這種想法有潛力可對照,數年前,台灣代工製造業的從業者,認為自己可以做為中國產業進入西方世界、以及西方業者要進入中國市場的節點(hub)。但是只要看看現實的製造業實況,就可以印證,這種看法是過於樂觀。
台灣與中國之間的距離,相較於西方與中國的距離,並沒有比較短,在電影產業的狀況也是如此。最近可以觀察的案例,就是本地的年度大片《賽德克‧巴萊》,此片原本具有行銷中國的基礎,尤其是,「反日」題材的文化商品在中國向來有一定的群眾基礎,此片很有「立足台灣、放眼中國」的實力。然而,以目前的情勢來看,此片幾乎注定要成為另一部以台灣市場而量身打造的電影。
因此,從影展的狀況來看,現有的狀態是,台灣電影並沒有輕易跨越國界、文化障礙的潛力,而本地觀眾特有的在地喜好,卻又會形成一個特有的消費市場。以電影來觀察,就是適合本地觀眾喜好的電影,在台灣以外較難引起共鳴;以影展來觀察,就是本地以外的影星、作品,不論其品質,要在本地獲得注意都會有一定難度。影像工作者將會很難以台灣市場的成果為基礎,再向其他華語地區發展。
其結果就是,當本地的票房市場無法支撐起一個大製作、高成本電影的投資回收時,電影工作者只能以在「本地或海外市場」的抉擇中選邊站,這種與作品與本地觀眾之間的疏離,可能會重現新電影時代的狀態。

2011年11月29日 星期二

培養孩子的 閱讀與識讀能力

2011-11-27 台灣立報 作者:謝雯伃
46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編譯謝雯伃綜合外電報導】在21世紀的學校中,學校圖書館和其管理員要扮演怎樣的角色呢?根據美國《赫芬頓郵報》報導,資訊時代的人們處理資訊上會遇到前所未聞的準確性、所有權、可及性及隱私問題。此外,現代生活方式忙亂,需要更快速的資訊處理方式。
越來越常聽到孩子缺乏媒體識讀的能力,我們可以相信什麼?誰是我們該相信的對象?正規或非正規的資訊來源都面臨了挑戰。這對孩子來說代表了什麼呢?我們想要創造何種社會,取決於我們如何幫助孩子悠遊並詮釋這麼多媒體素材,如此一來,作為資訊使用者和未來資訊創造者的孩子,才能有充足的知識足以做出正確的判斷。

圖書館可擴大公共服務

美國學校圖書館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主席哈維(Carl Harvey)談及了21世紀學校圖書館所肩負的教育任務。他認為,學校圖書館在21世紀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和教育界整體所面臨的問題相同,也就是預算和資金。各學校每一層面都面臨同樣議題:圖書館同樣也需要資金購買藏書、人事管理及獲得各種資源。另外,人們認為,如果不再使用紙本書,就不需要在學校裡設置圖書館和圖書館員了,他覺得這個論點的邏輯是錯誤的。資訊本身改變了形式,轉變為網路資源和電子書,隨時都可下載到iPad上,不過,這些仍舊是資訊。

▲生活在資訊時代裡,能夠快速處理並且正確識讀資訊內容,已經成為孩子需具備的基本能力,而如何培養孩子準確的判斷力,也成為家長們面臨的新挑戰。圖為親子共讀書籍。(圖/黃士航 文/張文馨)

在當前的狀況下,孩子更需要知道如何去評鑑資訊好壞,因為他們接觸的資訊太多了。孩子要能夠會判斷哪些是有用或有效的資訊。哈維認為,圖書館員必須負責在資訊叢林中教育孩子,隨著資訊資源和形式增加,圖書館員的角色也就更為重要。
21世紀的圖書館應該要有哪些改變,以吸引學生族群?哈維認為,21世紀的學校圖書館應該要將自己定位為能夠讓學生進行小組團體討論的空間。他表示,現在的圖書館已不光是安靜讀書的地方,有各式活動和課程在圖書館中進行,除了來查閱資料圖書的讀者外,圖書館也接納了各種活動講者和社區民眾,並租借場地給學生表演,有時還設有咖啡廳或類似的交誼休憩空間。也就是說,圖書館總在思考能為讀者提供哪些公共服務。
哈維認為,圖書館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應該是駐守於館內的圖書館員,讀者永遠可以很快地得到幫助。如果兒童進入類似空間後,沒有人幫助指引,他可能無法得到適切的建議和幫助。

行動圖書館正是數位智庫

數位書籍越來越普及,21世紀圖書館如何應對?哈維表示,過去圖書館在有聲書和錄影帶這些新型態的閱讀媒介問世時適應得很好,這次也將沿用同樣模式。在處理電子書媒介上,較困難的一點在於電子書的讀者群較為廣泛,各不相同,要釐清哪些書籍適合納入館藏,又要如何讓讀者接觸這些館藏。
他坦承大多數人還在思考最好的方式,他也尚未有定論。現在電子書的閱讀設備都還很新,還需要花時間釐清,何種最適合圖書館使用。哈維表示,不同學生擁有的電子書閱讀器各不相同,很多人沒有這類設備,如何讓圖書館利用資金所購買的資源得以有效使用是一大考驗。學校圖書館必須先思考好各式配套,包括如何讓沒有電子書閱讀器的學生也得以使用。

■ 貓頭鷹圖書館於2010年9月26日舉辦熄燈會,會員們把握最後機會,帶著孩子們前往,度過一個充滿書香的午後。(圖文/本報資料室)

他認為,全面將學校圖書館改為數位圖書館並無一定時程,有些學校已經在進行圖書館數位化的過程,但全美各地並無一致時間表和進行方式。他認為全面圖書館數位化正在進行中,電子書是很熱門的話題。圖書館應該自問,讀者要的是什麼?這是所有圖書館都應了解的。
至於如何達成目標,哈維認為他所大力推動的Skills Act(Strengthening Kid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Libraries)有其功能。Skills Act的目的是藉由讓更多學生有效利用學校圖書館資源,提升他們在資訊時代的競爭力,進一步提高學生成就。Skills Act將會提供更多資金,幫助學校發展各式圖書館計畫,像是提升館員數位識讀能力、提升館員層級、增進教師和圖書館員間的合作,還有減少富裕社區和窮困社區間的「資訊鴻溝」。

閱讀天堂融入媒體識讀

美國通過「有教無類」法案時,條文中並未提到學校圖書館該如何因應。哈維希望Skills Act能夠把學校圖書館納為提升學生能力的一大利器,成為學校生態系統中的重要部分,與教育者品質和教育體制健全度同等級。
Skills Act要求美國政府支持學校圖書館計畫,讓學校圖書館能夠支援所有學生。哈維表示,Skills Act試圖勾勒出21世紀圖書館應有的樣子,也就是除了印刷品外,另有數位藏書及其他數位資源,這必須獲得聯邦層級的資助。
所有圖書館都讓讀者擁有取得資訊的能力,不論資訊來自線上或是印刷品,哈維認為這種取得資訊的能力就是圖書館的核心價值。
他認為學校圖書館員也是教師的一種。他們的角色在於幫助學生理解,如何應對在眼前的這麼多資訊。學校從幼稚園到12年級所能教授的內容有限,但資訊持續爆炸。哈維寄望圖書館能培養學生取得並分析資料的識讀能力,如此一來,當學生離開學校之後,仍能知道如何找尋工作和生活所需的資訊,掌握自我學習的能力。

2011年11月28日 星期一

《全面啟動》場景重現? 德國圖書館設計如置身電影!

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2011年11月26日

原文網址: 《全面啟動》場景重現? 德國圖書館設計如置身電影! | 新奇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1/11/26/11623-2761239.htm#ixzz1f0VH2zZe







電影《全面啟動》中爬不完的錯視樓梯,令人印象深刻,但現在德國一座市立圖書館竟也出現類似場景;韓裔建築師Eun Young Yi設計的圖書館外表看起來簡潔俐落,像個巨型魔術方塊,但走進去後映入眼簾的無限延伸樓梯,卻讓人耳目一新,彷彿電影畫面重現。

這座由Eun Young Yi一手打造的圖書館位於德國斯圖加特(Stuttgart),今年中旬才剛落成,館內樸素卻充滿感染力的空間令看過的人都為之驚歎。圖書館平面是以44乘以44公尺打造的正方形,建築高40公尺,地下2層、地上9層,圖書館4方皆有入口,外觀以玻璃磚材質的雙層牆所打造。 

2011年11月27日 星期日

藝術涵養急不得

(國語日報100年11月15日)
文/洪蘭(國立中央大學認知與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我從山地服務回來,夜已深,下了公車後,正猶疑要不要冒險穿過公園回家時,看到樓上的鄰居站在公園門口,我就高興的和他結伴一起走。到了家,他不進門又回頭走,令我很納悶。他苦笑著說,隔壁孩子在學小提琴,他要等孩子練完琴再回家。我聽了很同情他。

美國大多數城市在晚上九點以後就要保持安靜,維也納政府更明文規定晚上十點以後不准練琴;但是在臺灣只能自求多福了,相信很多人都有這種魔音穿腦的痛苦經驗。臨別時,鄰居問我:「要怎麼知道一個孩子有沒有天賦,適不適合學琴呢?」

我想,很多父母都有這個疑惑。其實,就跟怎麼知道孩子的興趣在哪裡一樣,最好的方式就是觀察孩子的表情。如果一談到某個主題,孩子的眼睛就發亮,臉就像花朵似的綻放開來,這就是他的興趣。不管這個興趣將來有沒有飯吃,都要讓他去做,因為只有樂在其中,才會自動自發的學習,而這個熱情會給他毅力,最後使他成功。

在二十一世紀,只要你是某一領域頂尖的人一定有飯吃。俗語說:「風水輪流轉,明年到你家。」又說:「十年河東轉河西,莫笑窮人穿破衣。」世界潮流瞬息萬變,大人無法看得那麼遠,現在有前途的領域,二十年後不見得有;當大家都擠同一個領域時,人才會飽和,競爭更激烈,出頭的機會也就相對減少。

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同樣的,現代科學家在大腦中已看到熟能生巧的神經機制了。一個常常活化的神經迴路會連接得很緊密,這個緊密度會降低它的閾,使更細微的訊息都能夠被辨識出來,所以操練千曲之後,這個人就通曉音律了。

同樣的,看了一千把劍之後,他知道各種鋼的質地、韌性,就對武器內行了。如果父母每天要威脅利誘,跟在孩子後面催促,孩子才肯練琴,這個琴不練也罷。因為從老鼠的實驗上看到,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在大腦中神經連接的密度不同——主動學習的神經連接得很緊密;被動的很稀疏。

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有氣質、有風度,所以,在經濟起飛後,很多父母送孩子去學音樂、學繪畫,現在滿街都是才藝班。曾有美國教授對於臺灣學才藝風氣之盛感到驚訝,因為再遠的偏鄉都有補習班。學了這麼多年,卻沒有在孩子身上看到應有的優雅舉止和風度,更不用說是文化氣息了。原因之一是孩子並沒有享受這些才藝課,只是把它當作功課在做,是不得不做。他們沒有因真心喜悅而產生感動,沒有感動就不會內化成氣質和風度。

追根究柢還是大人的錯,我們的觀念還停留在很功利的階段,認為花了錢就要看到績效,所以孩子要上臺表演,讓父母有面子。為了上臺,有的孩子日夜苦練,有的膽怯發抖,學音樂就失去了陶冶性情的意義了。

藝術涵養是潛移默化的歷程,急不得。父母應先讓孩子感受音樂之美,等他想學了,再讓他去學。當他快樂的學琴時,別人的耳朵就不會受苦了。

聖召與天職

文章來源:http://www.fundamentalbook.com/holycall_heavenlytask.htm


古 斌 著
    以下的討論主要引用利藍.雷肯(Leland Ryken)的著作,
    Worldly Saints - The Puritans As They Really Were 
    入世聖徒:清教徒真貌》中之第二章,論工作。

神已悅納的世務
 清教徒的工作觀相信是今日教會失落的珍寶之一。這一個認識將會帶給信徒無限的喜樂與安慰。
 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曾寫道:
    當一個婢女烹調或清潔或作別的家務時,由於那裡有神的吩咐,甚至乎如此卑微的工作也當讚頌為對神的事奉,且遠勝於一切僧侶修女的聖潔和苦修。
 他也在註釋創世紀13章第13節時寫道:
    〔家務〕看來毫不神聖,但一切家務的工作都比所有僧侶修女的工作可羨慕...這些看來世俗的工作乃是對神的敬拜和討神喜悅的順從。
 詩篇128篇第2節是:「你要吃勞碌得來的;你要享福,事情順利。」
以下是他對這經文註釋的話:-
    你的工作是十分神聖的事情。神欣悅它,藉著它神願意傾倒福氣給你。
 著名的清教徒先驅,就是把聖經譯成英文冒死從歐洲帶入英國的勇士,丁道爾(Tyndale)也說道,從外表來看「洗碗和傳神話語是有分別的事情;但就取悅神而言,兩者毫無分別」。卡頓(John Cotton)談到基督徒的信心能使平凡生活與工作成為聖潔:
    信心...鼓勵一個人在呼召裡作最家常和最困難的事...這種家常職業沒有一顆屬肉體的心能懂得怎樣去順服而接受;但如今信心把我們放在呼召裡,倘若當中需要到家常職業,信心鼓勵我們去作... 因此,信心能叫人去擁抱呼召裡任何的家常事務,乃是屬乎肉體的心恥於面對的。
 早期的清教徒牧者柏金(Willian Perkins)宣告說人可以「在任何的呼召中事奉神,縱然這只是掃屋或看羊」,馬弗(Nathaniel Mather)說道,神的恩典能「把每一個行動屬靈化」;甚至是最簡單的動作,如「一個人對妻子或孩子的愛」能成為「蒙恩的行動」,並且,「他或吃或喝〔都是〕順服的行動,因而在神眼中是大事情」。斯條爾(Richard Steele)認定說,一間店舖「乃是你最有把握期待神的同在和賜福之處」。加爾文也說過:「我們生活和行為中,沒有一部份是不關乎神的榮耀的,縱然它十分微不足道」。
 該分辨的是,清教徒事奉神不只是要「在工作裡」作;如今日已確立的信念,就是在工作環境中作見證、傳福音和辦信徒的聚會。他們乃是認定,事奉神是「藉著」那一件工作!清教徒能如此認定,因他們相信,生活的每一部份都屬乎神的。他們革新了中世紀的觀念,中世紀認為只有祈禱和默想才榮耀神,勞動是次等的。縱使信徒能在勞碌中經歷神的恩典,中世紀的信念是,那恩典和神聖工作仍有本質上的差別,總是低級些的。(這觀念今日卻猶在信徒中間)
 

職業:天上的呼召
 基督徒是蒙召的,蒙召在聖經中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共通的範疇,就是蒙召過信心生活,如以弗所書所說:「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4:1),或如彼得前書的話:「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1:15)這種呼召叫作「一般性呼召」(general calling)。
 
但另一方面,基督徒的職業乃是「特殊呼召」(special calling),因為每一個基督徒的職業都是特殊的、彼此相異的。例如,在哥林多前書保羅提到:「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6:20)他沒有叫所有人都必須丟棄原先的工作,都去單單祈禱、禁食或整天在派單張。反而說:「只要照主所分給各人的,和神所召各人的而行」(7:17),其中包括了工作:「因為作奴僕蒙召於主的,就是主所釋放的人;作自由之人蒙召的,就是基督的奴僕。」(7:22)這裡的「僕人」乃是指當時社會上的奴僕,「自由之人」相對地指著另一個經濟和社會階級。

怎見得工作本身就是事奉呢?以弗所書如此說:「你們作僕人的(指職業),...甘心事奉,好像服事主,不像服事人。」(6:5-7)歌羅西書也寫道:「你們作僕人的...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3:22-24)
 對於特殊呼召,馬弗認定:「每一個基督徒一般來說該有一個呼召。即是說,一定有一些特別的事務... 是那個基督徒要花上他大部份時間的,這個,就是他能榮耀神的事情。」卡頓對於職業作為一種對神的事情有如此的講論:
因此一個人是在事奉人中事奉基督...他作工是誠懇的,乃因在神的同在中,因是作一件屬天職業。這樣,他作工是得安慰的,乃因他知道神同意他的道路和工作。
 在呼召中作工,在清教徒來看,就是在神眼中作工,卡頓高呼道:
    啊!讓每個基督徒在他蒙召的工作中與神同行吧!在他的職業中留心神,也在神眼中來作。

呼召真理帶來的喜樂
 首先,信徒會樂於現有的工作,會容易知足,因為他認識到工作是從神領受的。
 信徒也會認定工作是要向神負責的,不只向自己,或老闆。工作不再是個人理想無止境的追逐,或者咒詛中的汗流嘆息,而是神在恩中命定的生活一部份,而是神有主權的一環。工作不再是單單考慮見證神的效用,更是考慮到,本身是向神交待的。
 接著,信徒看抉擇職業,不只是個人無奈的一個尋覓,或個人理想的實現,乃是尋找神呼召的旨意,領受聖召天職!工作的抉擇不單是權衡和教會生活有否衝突,或者有否傳福音之利可圖。信徒更要認定,工作本身就是神的任命,本身就不是自己作主。可以想像如此認定的基督徒有何等雀躍的心情:「主啊!你要給我的聖召是甚麼呢?是教書嗎?還是做會計的?無論如何,這是你在我生命中的委任,必定有豐厚之恩典緊隨在其中!」

呼召的教導也攔阻信徒隨便轉工。信徒可以轉工,但不能隨便。柏金鼓勵信徒要在「好的任務中恒心忍耐」,也警告信徒提防「野心、嫉妒、不耐煩」,說道,「當我們看見別人在比自己更好的呼召和環境中而嫉妒時...這是一種常犯的罪,是本國中許多擾亂的成因」。
 呼召的觀念叫信徒堅信,工作中的酬勞或薪水,乃是神的恩賜(gift),而不是人手的功勞,所以不能說錢是「賺」(earned)回來的。他們認定,「若非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人撒網打魚,但魚是神放進網裡的。因此,神有充份理由在我們的金錢上作主,我們也有充份的理由相信人工的多少由神決定,能在出糧的日子獻上感恩。
 有了這個真理,相信基督徒在「世俗打滾」中會多了許多安慰,少了許多愁苦,這些愁苦或從工作上來,或從野心和不安現狀中來。這對於每個需要每週用上40多小時在職業中的基督徒,都是珍貴的教導,尤其是那些40多小時都沒機會傳福音、作見證和開信仰小組的基督徒。 〔完〕
 

    後註:至於工作是咒詛一真理,的確存在,這真理解釋了工作的愁苦原因,也是佈道的信息之一,指出罪的結果。但蒙恩的聖徒,卻有神恩典,把咒詛化為祝福,正如信徒也要死亡,但死亡卻是通往榮耀盼望的關口,異於不信者之為咒詛。

2011年11月26日 星期六

以不死的愛挽回失落靈魂─我看《騎單車的男孩》 ◎劉海平(媒體工作者)

基督教論壇報2011/11/26-29

《騎單車的男孩》(The Kid With A Bike)是一部談「挽回」的電影,一部值得每一位家長思索欣賞的作品,更是一部能對教育工作者帶來衝擊與啟發的好電影。

  猶記得當全片播完時,我和全場五百多位觀眾幾乎都處在一種停頓靜止的狀態,沒人離座,定定地凝視著男孩的身影消失在大螢幕,任憑片尾字幕轉動。我第一次這麼真實的感受到:一個青少年能安心度過每一天,是多麼可貴的事。

  「他會沒事嗎?」相信台下很多觀眾和我問著同樣的問題。更讓人不忍與懸念的是,電影中的孩子只是社會中的一個縮影,還有多少相同際遇的孩子,也正在過著他們不同的人生?

  尋父心切的男孩希利

  電影敘述一個被父親棄養的孩子─12歲的希利,一直未能意識到父親不願意扶養他的殘酷事實,雖然身在少年之家,心卻一直想逃出去尋找父親,以及自己不知去向的腳踏車。所幸他遇到一位充滿母愛的美髮師珊曼莎,願意接納他並收留他。

  珊曼莎察覺小希利在刺蝟般的外表下,其實藏著一顆缺乏愛、脆弱的心,於是她慨伸援手,為他重新買回單車,並幫忙打聽到希利的父親正在一家餐廳當廚師。當她帶著興高采烈的希利登門造訪時,卻發現希利的父親生活困頓,根本養不起他。

  單純的希利一心想著只要爸爸有錢、父子就能團聚,於是在鎮上小混混的誘惑下,興起偷搶拐騙的惡念,傷透了珊曼莎的心。

  電影進行至此,我們儼然要看到一個誤入黑幫的青少年翻版重演,但導演十分巧妙的將故事線導引到另一面向。

  因著珊曼莎的愛與寬容,希利逐漸回到正軌,卻未料在街頭遇到他先前傷害過的一對父子,主客易位,這對父子從受害者轉成加害者,希利幾乎要因此喪生,也揪住每一個觀眾的心。

  電影最後結束在一個看似未釀成更大悲劇的收尾,但卻深深的衝擊觀眾的內心,也讓人感受到一個小小生命重生的可貴。

  沒有誰比誰更高尚

  原來很多孩子會誤入歧途,回到最起初,可能只是為了一個小小渴望,渴望親情、渴望同儕認同、渴望被多愛一點、渴望做錯了能得到原諒…

  其實類似這種「愛能挽回誤入歧途孩子,使他免於沉淪」的主題,早已如老生常談,但這部電影卻讓觀眾目睹一顆幼小心靈選擇變好或變壞的過程。

  歧路的選擇僅在一線之間,而最大的關鍵在於有沒有人願意像劇中的美髮師珊曼莎,願意用百般耐心接納他、關愛他、給他機會。

  電影另一個讓人產生極大衝擊的,是受害者與加害者的關係。因著無法饒恕,曾受到棒擊的青少年為了報復而追打小男孩希利,險些奪去他的生命。

  導演沒有將劇情導向更不堪的畏罪潛逃或重殘昏迷,但卻逼得人反躬自省:若你自己也是那個受害者,會不會也同樣想報復、討回公道?會不會也像那個想教小孩說謊脫罪的父親?人性的醜陋在此一覽無遺,沒有誰比誰更高尚。從受害者變成加害者,這樣的逆轉是任何人都不願意的,但它提醒著我們一點:「每一個今日的加害者,都有可能是昨日的受傷者、受害者」。這些角色的逆轉,更是真切指出真實饒恕之重要。

  上帝從未放棄人

  值得一提的是劇中小童星湯瑪士多西特(Thomas Doret)的精彩演技,讓人不得不為之讚嘆。片中前段情節,他的難搞、桀傲不馴讓人恨得牙癢癢,但每次面對父親,又轉為乖巧溫馴,令人看得十分同情不忍;偏偏他那落難的父親自身難保,連最起碼的父愛也無法給他。

  其中有一幕,當希利得知自己的腳踏車原來是被父親變賣了,而且真的棄他於不顧時,他回到美容師的家中,硬是使性子唱反調,讓水龍頭的水任意浪費。雖然小男孩面無表情,卻讓我們清楚感受到水龍頭汩汩流出的水,就彷彿是他內心止不住的淚。這正是本片導演不凡的功力。

  來自比利時的導演達頓兄弟,過去他們已經以《美麗蘿賽塔》(Rosetta,1999)、《孩子》(The Child,2005)兩度拿下金棕櫚大獎,本片又再次奪下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距金棕櫚獎僅一步之遙。

  達頓兄弟擅長以手提攝影機近距離捕捉人物不經意流露出的心理狀態,並透過高明的敘事手法,在樸實運鏡、不慍不火間刻劃出人物情感,每每震撼人心、發人省思,從這部電影中就可多處得到應證。例如他們常藉由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隱喻孩子的心境,沒有誇張的運鏡、沒有賁張的表演,卻產生強大的感染力。

  看完這部深刻談到「挽回」的電影,讓人想起聖經加拉太書六章1節所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讓我們再次省思,是否我們仍保有對人的熱情─如同珊曼莎;是否仍對身陷罪惡過犯中的友人,願意持續保有那顆挽回的愛心─如同神對我們從未放棄的愛。

  「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約翰一書四章10節)。耶穌基督甚至讓自己成了那挽回祭,我們豈能不對那一顆顆破碎的心,懷著更多的耐心,去等候、去愛、去挽回呢?

  圖片說明:《騎單車的男孩》片中主角希利(左)擺盪在人生的歧路上,因認識理髮師珊曼莎(右)而有了轉折。(海鵬電影提供)

  2011.11.26
   

扣問求音集:「品格教育賽」的問題不在造假

2011-11-24 台灣立報 作者:洪致翔
42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洪致翔
日前教育部頒獎表揚「推動品德教育績優學校」,然而當記者訪問獲獎學校時,卻發現屏東縣忠孝國小送審資料中的「品德小故事」不盡真實,移花接木地將不同學生經歷的事蹟套在一人身上,並編排出當事人「態度與行為明顯受到啟發改正」的虛擬效果。此事披露於媒體後,相關人士提出的批評不外乎教師(或校方)帶頭違背品格教育宗旨、品格教育不應成為競賽或以「業績」思維視之。
此事並非少數特例,因為單就筆者所知,在某些國中學校內,教師與訓導處、輔導室早已達成某種默契:為了減少中輟生提報個案件數,由教師直接「指點」學生「每週三上午到輔導室喝個茶就好」,藉此規避連續曠課達3天即須提報為中輟生之規定。然而,這類事件背後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絕不只是造假、競爭思維或績效壓力而已。
在該校送出的「品德小故事」中,一位所謂「行為偏差」的六年級學生,在參訪老人之家後,因與老人互動、建立情感寄託,從而逐漸改變了吃檳榔、打電玩、飆車、頂撞親友等「偏差行為」。然而,即便此番敘述全然屬實,這件個案又會是真正需要被推而廣之的品格教育典範嗎?所謂品格教育,難道只是「消弭被師長認定為『偏差』的言行」而已?
在現今校園中,真正需要投以關注、加以教育的「品格問題」其實遠比吃檳榔、飆車這類外顯現象普遍——許多學生動輒在同儕甚至任何人面前搬弄是非、發動人際排擠,只為了結交密友、鞏固(或獨佔)自己與密友之間的關係;許多學生為了維持表面的人際和諧,鄉愿地對同儕的不當言行或霸凌行為視而不見、甚至接受裹脅成為幫兇,又或者以私下非議的方式向第三者抱怨甚至向師長告密;更有無數學生為了應付完全無益於學習動機的作業與考試,祭出各種投機手段。論具體危害、論對人格的負面影響,這些問題難道不比抽菸吃檳榔更值得重視?何以「品德教育績優學校」竟是以此作為成果?
品格的最重要基礎,在於同理心與廣納異見的民主態度,無此前提則勢必淪為片面的外力規範。也因此,品格教育真正要克服的對立面,應是前述諸般言行背後的自我中心心態,並同時培養同理心。職是,該檢討的問題不單在於品格小故事的真實性,更在於當前品格教育對「究竟何謂品格」、「如何培養品格」兩大基本問題的輕忽。
(文教工作者)

改革宗經典出版社電子書庫

http://www.china-truth.com/index.htm

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

全球僅有!比利時透明教堂 讓人一眼看光光!


NOWnews.com 今日新聞網

  • 比利時透明教堂,由比利時設計師Pieterjan Gijs和Arnout Van Vaerenbergh所設計完成。(取自新華網)

旅遊中心/綜合報導

西方教堂建築總顯得威嚴莊重,內部則多是陰暗不透光,僅靠彩繪玻璃露進的光線,和幾盞燭光照亮,就是給來教堂的信眾,能夠更專注於和上帝之間對話。不過,比利時卻有一座教堂大膽採取鋼板建構,更重要的是,這教堂是鏤空、可以一眼看穿的!

位於比利時林堡省的這座教堂,由比利時設計師Pieterjan Gijs和Arnout Van Vaerenbergh所設計完成,高約10公尺的教堂採用極為特殊的建築結構,共使用了100層的鋼板所建造,沒有牆面,整座以「透明」作為主題打造的教堂,讓人可以一眼看穿內外,從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都可見教堂與自然景致相容不悖之美,讓信眾們有直達天聽之感。

而從教堂內部望外望,每一塊鋼板推砌出來的空間,就像是一幅幅美麗的自然景色,別有一種藝術之美;至於從外頭迤邐進來陽光,隨著時間千變萬化,更給予教堂時時不同的萬千姿態,宛若上的神聖光輝照耀著子民般,無論在宗教及藝術上,都可說是極為成功的建築作品。


原文網址: 全球僅有!比利時透明教堂 讓人一眼看光光! | 新奇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1/11/19/11622-2759321.htm#ixzz1eALwrQDn

《生命樹》(The Tree of Life)

生命樹》(The Tree of Life)是2011年上映的美國電影編劇導演泰倫斯·馬力克。獲得第64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本片給觀眾的反應十分極端,有人被本片的長時間準備及認真的製作態度受感動,亦有很多人讚賞本片的藝術性、深遠的意象、探索萬物的廣闊視野、細水長流的美麗影像、扣人心弦的音樂及流暢的剪接技巧,並有人把本片與《2001:太空漫遊》齊名。然而,本片也同樣遭受不少批評,包括羞澀難懂的故事內容、支離破碎的劇本及導演手法,及有觀眾嫌它頗為沉悶。
本片是非敘事性(non-narrative)電影。

宇宙大爆炸,浩瀚宇宙誕生。星體相撞,細胞分裂繁衍,海葵、鰻魚游越大海,鯊魚閃現,海灘上驚現恐龍……
五十年代二次大戰美國中西部的一個德州小鎮上,奧拜仁先生(Brad Pitt飾)與太太(Jessica Chastain飾)在家中收到電訊,得知十九歲從軍幼子R.L.(Laramie Eppler飾童年)剛剛死去。自此,至親死去的陰霾從未褪去,奧拜仁家每天活在痛苦當中。
十年前,奧拜仁的三名兒子還未長大成人,三個孩子均在退役軍人父親的陰影下成長。一天在門前的大樹下,母親對三子中的大哥、十一歲的積克(Hunter McCracken飾)說:「你會比這棵樹更快長高。」日復日,家訓嚴厲、宗教狂熱的父親,教導兒子必須要學懂保護自己,且面對不公平情況時一定要以暴易暴還擊,指現實是個適者生存的殘酷世界。三兄弟每天都活在對父親的恐懼中,雖然母親無時無刻展露慈愛,但深受父親影響的積克,卻逐漸感到母親的慈祥性格於事無補,更夾在父母之間成為磨心。
廿一世紀,已長大成人、身在美國侯斯頓摩天大廈辦公室的中年建築師積克(Sean Penn飾)與老父通電,二人仍對R.L.的離世耿耿於懷。身處拜金主義大都市,積克感到迷失,深覺父親對他的影響從未消散。親身目睹病痛、苦難及死亡,更令他眼中原本光明的世界變成混沌迷宮。
他不斷尋覓出路與答案,以及生命的主宰,當他發現世事往往有如奇蹟般發生,每事每物都是珍貴且獨一無二時,他開始學懂原諒他的父親,並重新踏出他人生的新一步,重頭學習敢於付出無私的愛。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

世界攝影歷史(十八)第四章 攝影系列 – 電影、電視、攝錄影機。第七節 電視 (3) (孟博 編著)
發表於:2005-07-10 13時 魯獅, 瀏覽人次: 3520094
  「電視」Television簡稱TV,是從上(二十)世紀來最具強有力的大眾傳播媒體。電視以聲音、感光、電波的學理根據科學技術,將活動影像兼聲音連續即刻由他方傳進我們眼前觀賞,去除了我們與外界的隔離,聲色之娛,增添了人們以前貧乏、平淡、無奇的生活情況。

  電視機的螢幕畫面是如何放映出現?先是經電視攝影機對著景物人像拍攝,感光轉換為電流,經有線電纜或以無線電波傳播出去,當有人開啟電視機通了電,電視機之接收器就會正在播放影像從螢幕上映像出來。

  先說黑白電視機:

  (1) 電視攝影機就如一般照像機,拍攝景物人像,將影像透過鏡頭投影到攝影管內管感光板(Mosaic Plate)上,管內電子掃槍(Electron Gun)發射電子束(Scanning Beam)連續閃電般從左向右,從上向下掃瞄一頁又一頁已成影像的強弱電流以傳送出去,而每頁圖像掃描時間僅1/30左右秒內。

  (2) 電視之電波傳送比無線電廣播的聲音播出系統加上播影像系統,也就是電視電波發射出有分離的音訊系統與影訊系統共以高處天線發射送入天空。

  (3) 電視系統從攝影光影變成電波發射到用戶電視接收機螢幕上即刻就有如初影像出現,因映像管映射光影每秒30頁次速度在人們眼中,完成播視效果,若是依我國目前所使用電視系統的影像元素計,525橫線ㄨ每橫線向700元素,一頁電視影像總畫面是367,500元素量之多。

  世界第一部電視轉播車是公元1937年,英國製造用在5月12日英國廣播公司拍攝電視首次現場實況轉播,英國國王喬治六世加冕情況。

  黑白電視機是電視歷史的第一代,1930年起到1950年中間是鼎盛時期。但隨著彩色電視機出現因其是集聲音、影像、彩色於一身,更真實地將五彩繽紛的世界之周遭事物逼真地呈現在人們眼前。聲色之娛令人嚮往,彩色電視機也就同黑白電視應世後,馬上即被有心人士、專家、科學家們急需研究開發之。

  各國電視先進國家在研發彩色電視的技術上特具用心,皆不惜彙集鉅資,廣攬科技專家成立大的研發實驗部門,不遺餘力,盡團體智慧合作研究。結果,美國R C A無線電廣播公司在公元1946年搶先宣佈「黑白、彩色電視合併系統」收視的「恩制」(NTSC)系統制式。

  公元1950年前,世界上所有無線電通訊都用電子管(Electron Tube)。美國傑出電子工程詩師佛萊斯(Lee De Forest1873 - 1961)在公元1907年發明電子三極真空管,他在真空管中加上第三個電極,並且以控制電壓使流通陰陽極電流加大效率,如此改進了無線電長距離訊號處理調整,直接助益無線電與電視系統甚大,當時被譽為「無線電及電視的推手」美稱。

  公元1948年,美國貝爾電話公司實驗室(Bell Laboratories)電子工程師蕭克萊(William Shockley)巴丁(John Bardeen)布拉頓(Walter Brattain)發明電晶體(Transistor)用於電訊放大、控制、產生訊號,它不僅完成真空管功能,因其價廉、體小、量輕、堅固耐用、壽命長、高效能、功耗小。其主要構造是半導體(Semiconductor)材料如鍺、矽等加入一定量材料使之電子遷移率加大,有更多電流產生放大效應,用於整流器、放大器、振盪器、發光器、測光器等等最好器材,並且用途甚為廣泛,甚至於用於太陽光變成電能。此電晶體徹底改變了電子電路的結構,因體小發熱少,促成所有電子產品體型小巧如小型電晶體彩色電視機、電子計算機、收音機、助聽器和衛星等等裝置複雜電路成為可能。三位改變電子時代有著革命性影響其居功甚偉,於公元1956年共同榮獲諾貝爾物理獎,也是工程師們第一次獲獎,其偉大發明創造出嶄新的電子業的之領域,共為世人稱頌不已。

  世界上首先播送彩色電視的國家是在公元1954年,由美國R C A無線電廣播公司率先播出彩色節目。因此,電視就從黑白走向了彩色電視的第二時期。

  公元1953年,美國政府批准了美國R C A無線電廣播公司黑白、彩色電視兼併收視的「恩制」(NTSC)系統制式,525掃描線,現在已達1050掃描線,南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及亞洲如日本、台灣、南韓、菲律賓、少數國家。不獨有偶,同時期歐洲各國也共同研究彩色電視系統制式,稍後法國採公元1958年創設的「賽康制」(SECAM),819掃瞄線,法國、蘇聯、非洲、東歐各國。西德在公元1963年創設的「巴爾制」(PAL),625掃瞄線,現在已達1250掃描線,德國、英國、西歐北歐和亞洲如中國大陸、香港、少數國家採用。現在日本更創設「超高畫質電視」(High Definition TV)掃瞄線為1250,畫面清晰,有賞心悅目的美譽,遂使世人對於日本在影像開發上要比各國盡心力,科技似乎顯著精進領先,有深刻印象。

  公元1956年3月4日,全世界無線電廣播委員會(C C I R)二十五個會員國的100位電視工程專家,分別訪查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荷蘭彩色電視發展研究而且選在德國恩何芬(Eindhoven)採用巨型發射器,試播彩色電視,打開了世界性播放彩色電視的範圍。

  公元1960年開始有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出現。在一小矽晶片上(可小至0.1公分或更小)同時製作了好多好多的電子零件如極體、電晶體及一些連線與電阻器與電容器的電子電路更能放大電信訊號、輸送、控制、整理,交流電轉變直流電,電子原件間的導線可以自組獨立電路。獨立電路又可以相互組成更複雜電路,更能立即完成許許多多功能,而且全包含在一小小細微的晶片(Chip)矽晶體上。一個積體電路可以作許許多多原來傳統電路功能,而傳統電路用焊接各電子零件事繁功效少,與積體電路製造成本、效能,差異千萬,可謂革命性的神奇研發也。

  大部份積體電路都做在矽晶片上,矽為一種半導體材料,摻加適當鋁、磷、硼、等等,用化學方法在不同區域可以有不同功能出來。晶片直徑約5公分之內,電路線首先設計好再用攝影技巧予以縮小,作出微乎其微的電子積體電路。將原先的真空管改善為電晶體再進展為積體電路,而僅一積體電路晶片的顯微照片中,只一晶片就包含了許多電晶體,許多微小晶片連在一起所製造出非常複雜電路,成本低、效能高、固障小、省耗電少、不起高溫、體微小、用途廣、對於電子的儲存、調整、通訊、資料傳輸在高科技上之衛星、電視機、電子儀器、電腦機件上卻缺乏不得。

  全世界從公元1961年起全面性彩色電視播放節目,彩色電視系統各各部份構造如下:

  (一) 彩色電視攝影機部份。攝影機鏡頭一般使用伸縮變焦鏡頭(TV Zoom Lens),構造與原理和電影攝影機鏡頭與照相機機無異,而是使用長中短距鏡頭三部攝影機取捨交換使用,皆是採全自動控制式電腦操作,不須人工調整,拍攝者僅顧構圖、對焦、聲光、更換人景、鏡片連接。公元1980年以後,智慧型電腦出現,新進電視攝影機已可以全自動化自我檢測,修正誤差,作最佳調整,用中央處理系統CPU控制處理如信號大小、配色、畫面、剪接、轉換。當然,在特殊場景,還是會在控制室加於輔助調整、修改。

  (二) 電視攝影機先用電子束掃瞄,但是易受外來電磁影響及本身體積重量使得在公元1960年開始有積體電路I C(Integrate Circuit)出現,高性能電視攝影機陸續被研發,到公元1970年初,美國貝爾電話公司參與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研發成功電荷轉變組合電路CCD(Charge Coupled Device)使用固體攝影版,全面替代真空管攝影,一般CCD由數十萬甚至於數百萬個具有感光作用半導體元件直橫排列而成。接受光的影像射映其上,CCD片上各各半導體會因光影明暗色彩產生強弱不一電流,再轉變成數位電訊信號輸出。如是,影像的電訊是數位方式的信號在遠距離甚至於無空氣的太空中,傳送不受任何外來磁場、電波干擾且是有較高攝影質感畫面又不失真,色彩不傳偏,機動性高、耗電小。這種「攝影科技偉大革新」最佳之處是此CCD板代替傳統攝影軟片,而可以重複反覆使用,不必經化學處理傳統軟片即可重現從鏡頭攝入的影像,最重要是遠從外太空中可以清楚傳送影像無差誤。

  (三) 現今固體攝影版有單版、雙版、三版。單版用於家庭使用的攝影機系統。雙三版用在專業電視攝影機上,而其有50萬以上畫面元素品質。影像攝取經分光菱鏡將影像析出成紅、綠、藍三信號,再用紅、綠、藍掃瞄線存錄傳送。

  (四) 影像接收時,在彩色電視接收機內有紅、綠、藍不同信號經過「解碼混合器」(Decoder Matrix)映像在螢幕上有層色彩螢光體,使得螢光體上無數之螢光點反映出顏色與明暗,交織成各各顏色及影像,恢復起原先拍攝彩色影像之再現。

  (五) 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收視機內系統,就是將影像攝影變換成光電感應由電子掃瞄加於分解、存取、發射、接收、色彩影像再現。

  世界上率先第一個啟用衛星轉播電視節目的國家是美國,在公元1962年7月11日美國發射「電星一號」通訊衛星將美國電視節目傳送到英國、法國再由法國轉送歐洲,又可以傳送歐洲之電視節目到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等美洲,如此將電視同步傳送世界上各國,可謂無遠弗屆。因此,電視邁進第三時期的衛星時代。源由公元1945年,英國科學兼作家克拉克(Clark Arthur 1917 -)在「無線電世界」雜誌上寫一篇「地球外的轉播」的文章,詳細述說人類可以發射人造地球衛星在上空,衛星內容裝置精密電信收發設備,將地面的廣播和電視、電報、電話訊號讓它接收再居高臨下轉播廣泛大地到世界每個角落。他倡議將人造衛星用火箭射入赤道上空距離地面35,870公里處,與地球同速度有軌跡運轉,這上空衛星能源可以靠太陽光來發電,動能無缺,因為衛星的高度可以俯視約三分之一地球表面,因而在僅需三枚人造衛星就可以涵蓋整個地球,也成了全球性的傳播網,不成問題。電視轉播如公元1963年11月22日,美國甘迺迪總統被刺消息就藉「接力1號」衛星立即轉播世界各國,造成舉世震驚。公元1964年世界運動大會在日本舉行,日本將現場實況透過「辛科姆1號」衛星轉播到全世界同為世人讚嘆不已。

  台灣在公元1961年10月,中華民國立法院通過交通部擬定的電視法規。公元1962年2月14日教育部與交通大學合作成立了中華民國的第一座電視台「國立教育電視實驗廣播電台」。此教育電視台非商業性全以播放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節目為主,作為空中教學實驗用途。公元1962年10月10日,「台灣電視公司」開播是台灣第一座商業性黑白電視台。公元1969年9月7日換播彩色電視,就此與10月9日新成立之「中國電視公司」也開始彩色播出,將台灣地區正式帶進世界潮流,彩色電視時代去,讓國人享受一般新進國家已有的生活水準。

  公元1964年,美國聯合18個民主國家在華盛頓成立「國際電訊衛星組織」(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Satellite Consortium)集資兩億美元,經營全球性商用衛星通訊業務,中華民國也出資20萬美元簽約成為會員國。隔年4月國際電訊衛星組織發射第一顆商用通訊衛星「國際衛星1號」成功,6月正式啟用運作,從此世界完全進入使用通訊衛星轉播電視節目的時代開始。公元1969年7月19日轉播即時美國太空員乘「阿波羅」太空船登上月球實況,畫面傳送壯舉,全世界共有50國家地區,約8億觀眾收看影像,歡呼人類科技上外太空之探險何其空前宏偉盛況。此通訊衛星系統傳播,分作「地面」和「太空」部分。地面是各會員國電視台收發站負責設備,太空上之衛星、設計、製造、發射、操作、維護等由國際電訊衛星組織負責辦理。

  電視攝影機的研發由巨大型而小巧化,可以機動化由攝影棚內走向現場拍攝,從攝影電子管換成拍攝影像版,手動改進為自動控制化、遙控化。目前許多電子攝影機已朝攝影機和錄影機能結合一體使用,更有甚是加上放影機三合一。體小重量輕拍攝靈活性提高攝影用鏡與操作方便不少,。體趨小,功能加多,價格降低,有「針孔攝影錄影機」研發出來當作偵察工具,令人驚奇。攝影電視雖然高解像度沒有電影在畫面品質相比,可是,公元1983年,日本廣播公司N H K開發出高畫質電視(High Definition TV)改善電視解像品質及畫面比例,畫面之掃瞄線為1125線,原先的4比3為16比9。

  公元1983年11月美國創舉已實驗成功,可以在衛星接收到地面傳來電視節目不必經地面電視台再轉給用戶,用戶只要裝置衛星電視接收天線即可直接收節目。日本卻搶先正式在幾個月後發射了全世界第一顆直播衛星百合2-a號(BS-2a)播送電視節目給衛星涵蓋下之地區,1985年又發射百合2-b號(BS-2b),1988年衛星百合3號(BS-3)。因都是高功率Ku頻段電波直波通訊衛星,在台灣只要裝上1.2公尺直徑「小耳朵」天線就可以收視其日本電視節目,對台灣收視電視節目生態在當時確實構成相當大衝擊。世界變成一個「地球村」,天涯若比鄰,各各國家的文化接觸、互動、融合已是免除不了,隔離已無,另類的全球性新文化正蘊釀中,諸位仁君,可別忘了正是「攝影」而來的「影像」之無礙傳送,才能有其功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