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應時代】系列13-門徒培育篇 |
後現代 門徒培育的方向 李懷恩(北區大學負責) 許多時候我們認為後現代與現代文化之間有個極大的鴻溝,或是將自身從後現代中抽離,彷彿後現代的一切都是那麼地陌生。不過,冷靜想想,後現代的台灣其實就是我們目前所處的環境,無論是後現代催生了它,或是它形塑了後現代。當我們要回應這個時代對青少年事工的挑戰,我們勢必要先關心、瞭解我們所要服事的這個世代。後現代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否定絕對的真理及價值」。科學不再是權威,人亦不再相信命題式的真理,唯一的遊戲規則是不要聲稱自己有絕對真理,要尊重別人的抉擇,否則便會被冠上不寬容的惡名。(註1)結果,不但許多既定的傳統價值與道德標準被顛覆,更因為強調自我主觀的感受,將個人感官的權威凌駕於一切權威之上,導致人們更以自我為中心,面對未來則充滿了不確定性的悲觀。 可幸的是,後現代的影響受到社會、文化的限制,並非是「普遍性」的;而我們──正置身在其中。後現代文化正無時不刺激著我們,它的豐富性讓我們經驗到這種多元而失序的社會,要比一個單一秩序的社會更具挑戰性!過去幾期簡訊中同工曾提出一些後現代學生事工具體作法的建議,在此筆者盼望能整理個人事奉經歷的反省,針對後現代門徒的培育,提出以下兩個主要努力的方向: 一、操練真實的信心 現代的社會乃是以科學、理性為絕對的真理,強調的是結果;而後現代文化為了掙脫前者的轄制,遂透過解構的手段來顛覆既定的事實,著重在顛覆的過程中,找漏洞來否定事實對個人所造成的轄制。因此,基督教信仰所強調「絕對真理」,必然會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非基督徒,甚至基督徒本身的質疑,平實的講道或大能的宣告,似乎總不如琳瑯滿目的消費文化與短暫的罪中之樂來得真實貼切、有吸引力。從最早後現代化的歐美國家中基督徒比例的下降,而尚處在現代化的非洲或中國信徒比例的顯著上升的現象可見一斑。 若我們思想那位曾在人間取了奴僕的形象,成為人的樣式的耶穌基督,他樸實的言行顛覆了沈寂四百年的巴勒斯坦,令當時的百姓無不驚奇或倍感威脅。耶穌不是為了解決當時的社會、政治、民生等問題而來到這世界,他來乃是為了成全救恩,釋放一切被擄的、受壓制的人,徹底而根本地解決人類生命的困境。(註2)當後現代的青少年解構一切窠臼的教條後,雖然不再有傳統的包袱,但同時卻也容易迷失在瓦解的價值混亂。當後現代對學生的信仰發出挑戰之時,正是我們向學生展現這位全然可靠、可愛、可敬的上帝的機會。培育後現代的學生門徒,我們不是要端出更多吸引人的牛肉、偉大的口號或周詳的策略,乃是需要倚靠聖靈的幫助,建立學生能有超越文化限制的真實信心,願意在所處的世代中,勇於與眾不同,活出原本屬神的形象,甘心樂意地跟隨主──走向十字架。 二、深化真理的教導 有學者認為台灣並沒有後現代文化,只有後現代的流行,複製文化和消費文化的發展,網路中的虛擬世界、卡奴的問題等,這些都再次地凸顯出我們整個社會環境的弔詭,資訊越來越多,意義卻越來越少。(註3)後現代文化中似是而非、重視感官/主觀的經歷、強調多元性中彼此尊重及融合的特性,加上對權威的質疑卻又沒有一套最可作為判別的標準,我們可說是處在文化百家爭鳴,同時也是異端邪教最為活躍的世代。後現代的青少年除了倚靠信仰來超越人性的軟弱外,更需要有人能夠逆勢而上,幫助他們建立正確且穩固的真理根基,他們方能站立得穩而不被異教之風搖動,在前線為主打美好的仗。 社會學家魯夫(Wade Clark Roof)以「尋覓者」來形容這個世代的年輕人,指他們把自己定位在靈性旅程中的旅客,但他們只著眼於過程而非終點。(註4)基督徒學生的周圍除了異教徒外,還有許多的無神論、懷疑論、無所謂論者,無論用什麼見證信仰的方式,只要基督徒開始向人傳福音,便是在進行各自神學思想的對話,因此亦有人認定「青少年事工是一個以神學思想為起點的行動,……青少年事工都是隨著潛伏於成長期的神學問題應運而生的。基督教神學在這裡發揮了引領青少年事工歸家的功能,因為它公開承認耶穌基督就是那一個『家』」。(註5)如果我們的學生是被團契的詩歌、友誼、活動等所吸引,他們只是來到人的面前;但,若他們能夠從中進而渴慕、認識、順從這位聖經中所啟示的獨一真神,這才算真正地把人領到神的面前,門徒的生命才可能產生。為了引領、幫助更多靈魂失喪的學子真正回到神的家,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將真理要義的教導,能更有果效地深植在學生的心裡 【註1】:關啟文、張國棟編,《後現代文化與基督教》(香港: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2002),頁384。 【註2】:路加福音四18-21。 【註3】: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蔡錚雲,著有《另類哲學--現代社會的後現代文化》(民89,台灣書店)與《從現象學到後現代》(民84,唐山) 等書。 【註4】:丁建德、馮樂路著,《懷道的生命──青少年事工屬靈指導的藝術》,郭智嘉譯(香港: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2005),頁63。 【註5】:同上,頁62-63。 (本文出自校園簡訊315期) |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