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藝言堂/樓台與帆影﹕評遠東建築獎


【聯合報╱阮慶岳】
第七屆遠東建築獎日前揭曉,二事引我注意:一是由民間的遠東集團所支持的這個建築獎,兩岸同步各自進行評獎(台灣與上海地區同作遴選),其中蘊藏意義與未來走向,值得關注;另外,此次台灣兩件得獎作品,皆是非都會區的宜蘭在地作品,對於一向賴都市發展以生的現代建築,結果也值得深思。



台灣與建築相關獎項不少,作為代表的大概有三個:一是官方(國藝會)主導的國家文藝獎,這是以人(而非作品)為選項的獎項,有些微個人成就獎的意味,其中建築類獎項的歷史不長,至今只有四人得過,包括此次遠東獎首獎的得主姚仁喜。另外就是已有30年歷史的台灣建築獎,其前身是建築師雜誌獎,也屬民間主辦,與另兩個獎項的百萬賞金相比,台灣建築獎沒有獎金,有的只是歷史承續的冠冕。



遠東建築獎是三者中最具活力與企圖心的,雖然1999年才創辦,但以高額獎金,以及評審團的建築專業與文化藝術領域兼顧,並邀請知名國際建築師參與決選,迅速建立此獎項的權威性與知名度。2007年起並跨越海峽,與上海地區的建築作品連線,進行同步的各自評審,以大華人區作平台眺看的意圖可辨,領先踏出台灣建築的島嶼疆界。



台灣當代建築近年相對沈寂,建築人在生存與堅持理念間擺盪,撤離戰場的消息時有所聞,努力作為的成果,也因台灣建築媒體與獎項的閉鎖,難於與外面世界建立聯繫互動,鼓勵的掌聲因此稀落難聞。



若相對比,大陸當代建築師則鎂光燈環繞,接案機會與媒體掌聲絡繹不絕,二者彷彿日出與日落,令人感嘆!遠東建築獎積極跨越海峽,建立兩岸作品對話的平台,為台灣建築人開啟了一道與外在世界對話的窗口,值得鼓勵!但是目前看來,這獎項在整體的深化與廣化上,譬如對得獎作品的論述詮釋、媒體宣傳與後續推廣上等,似乎依舊有些意猶未盡。



若以1984設立於倫敦的「泰納獎」為例,這個以英倫年輕藝術家為對象的獎項,獎金並沒有高於遠東獎,但卻能迅速以鮮明、獨特的前衛風格,以及完整的論述及媒體策略,挖掘並推出如赫斯特(Damien Hirst)這樣的青年藝術巨星,成功建立起自身不可忽視的位置點。



本屆遠東獎入圍共五組,宜蘭地區以姚仁喜的「蘭陽博物館」,與長期在地深耕的黃聲遠「羅東小鎮生活廊道」,分獲二個大獎,應是最大贏家。作為台灣現代建築的亮點與看榜,這已不是宜蘭首次受矚目了;一個在後山的非富裕農業縣,和向來與工業化、現代性、資本權力劃上等號的現代建築,相交鋒而仍能有著亮麗表現,不能不歸功於在地耕耘的建築人、強力支持的公部門與有理念共識的在地居民,對回歸真實生活的建築究竟為何的認知吧!



或說,這也是台灣在90年代後期,主客觀逐漸與世界脫軌,轉入在地鄉土後,某種焉知非福的成果吧!如果,遠東建築獎意圖讓台灣的現代建築走出去,那麼宜蘭的在地精彩表現,就是我們為何可以(與值得)走出去的證明。因為,若把遠東建築獎當作眺看江景的樓台,那麼,姚仁喜與黃聲遠這樣在地的聲音,就是我們見到的過江美麗帆影,也是不絕於履建築人努力的證明,更是台灣真正現實的憑據所在。



(本文作者為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



【2010/09/12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