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選舉過後,該聽什麼?

焦元溥/聯合晚報 2009/12/15


昨天晚上,魏樂富和葉綠娜在國家音樂廳慶祝他們雙鋼琴合奏三十年。鋼琴重奏組合很多,每一對都有自己的藝術理念。有人希望精準齊一地呈現作曲家的意念,讓兩架鋼琴表現統一的概念。但魏樂富和葉綠娜傾向讓重奏成為對話,一部作品呈現兩種觀點或許也樂趣倍增。

就音樂演奏史而言,室內樂的合作方式確實五花八門。從二十世紀初期所留下來的錄音中,我們可以發現昔日大師並不見得強調「合作」,大家在音樂裡雞同鴨講也沒關係。聽同是作曲家的鋼琴家拉赫曼尼諾夫與小提琴家克萊斯勒的合奏錄音,總讓人驚喜且迷惑:迷惑的是,明明是同一首曲子,兩人分句竟可完全不同,各自表述還能自得其樂;驚喜的是,即使音樂風格南轅北轍,那裡卻有璀璨光潤的鋼琴音色與神乎其技的弦樂滑奏,雖是各說各話,卻都以天使嗓音唱出夢幻語言……

但後來的室內樂發展可不是如此。隨著對作品和作曲家越來越重視,如何齊心協力呈現作品內涵,統一大家的速度、句法、表情,也就變得越來越重要,室內樂更越來越追求細節處理——第二小提琴在那個和弦的三音是否音高該再高一點?大提琴這一句究竟能不能和鋼琴取得共鳴?現在的弦樂四重奏多半不是四位高手華山論劍,而是深海章魚:八隻手後面可得是一條心,為共同目的一起努力。

正因如此,室內樂自是音樂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環。寇帝斯音樂院前院長,鋼琴名家葛拉夫曼(Gary Graffman)年輕時和指揮巨匠塞爾(George Szell)合作後,前輩只說「你沒有演奏太多室內樂吧?」一句話就讓葛拉夫曼羞愧不已,馬上報名賽爾金主持的馬寶路音樂節(Marlboro Festival)潛心修習。

小澤征爾在比利時舉辦音樂節,理念更是簡單:「還有什麼比讓年輕音樂家一起演奏室內樂更好的學習方法呢?」透過思辯與溝通,合奏中既要懂得表現自己,更要學習聆聽他人。來往討論間,出現的不只是美麗音樂,更是藝術之道。

「聽自己的聲音,也聽別人的聲音」——對話可以代替對抗,歧見也能取得共鳴,如果人人都能欣賞室內樂,台灣相信會變得很不一樣。

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室內樂工作坊」

12月18日至27日,台北國家音樂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