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焦元溥】2010.02.15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春節,大街小巷到處可聞賀年音樂。而在西方,二月常是基督教傳統中大齋節(Lent)前的狂歡節(Carnival)所在,而這充滿化妝舞會與遊行慶祝的節日,也給予作曲家無盡靈感。若這幾天聽膩了新年歌曲,不妨稍微「轉台」,也聽聽狂歡節相關創作。
既然面具不可或缺,以「狂歡節」為名的作品也就充滿音樂變形,讓各種人物齊聚一堂。不懷好意的聖桑,就把作曲大師變成動物,玩心一發可是狠狠作弄。
法國巴洛克宗師拉摩首先被整:他在《G大調組曲》中寫了一首「母雞」,原本只是旋律趣味,聖桑卻硬把該曲開頭惡搞成公雞母雞吵架,母雞下蛋的逗趣音樂。更慘的是奧芬巴哈和白遼士:前者「康康舞」被改給大提琴以極慢速度演奏,曲名成了「烏龜」;後者《浮士德的天譴》中的〈仙女之舞〉則改給低音提琴以笨拙節奏處理,名稱題為「大象」……《動物狂歡節》幾乎是所有兒童接觸古典音樂的必備教材,只是當孩子長大後終會發現,那動物世界原來是一張張人的面孔,讓人又好氣又好笑。
論及音樂世界的狂歡節,絕不能忘記的還有舒曼《狂歡節酖四個音符的小景》(Carnaval,Little Scenes on Four Notes)。文學性格極強的舒曼,除了創作出大量藝術歌曲,更將文學題材融入鋼琴作品。當年他發現意中人艾爾奈絲汀娜家鄉「Asch」四個字母都出現於自己姓氏「Schumann」之中,且都可對應成音名,舒曼就以此大作文章,以三組字母動機組織成一部精彩的狂歡節舞會,角色既有真實人物也有虛擬角色,樂曲還引了德國舞會常用的「老祖父之舞」,前無古人地開拓出精妙細密的音樂場景。在第十二曲,舒曼甚至讓「蕭邦」也粉墨登場,以絕佳筆法傳神描繪鋼琴詩人。今年是蕭邦與舒曼的二百年誕辰,兩人同時現身的《狂歡節》自然是不得不聽的作品。
不過如果還是想聽聽帶有「中華節慶風味」的古典音樂,廿世紀作曲大師亨德密特(Paul Hindemith)的《韋伯主題交響變形》(Symphonic Metamorphosis on Themes of Weber)向來是我的首選,更是我的私房新年音樂。此曲以德國前輩作曲家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作品中諸多好聽但鮮為人知的主題作自由改寫,充分發揮交響樂團豐富燦爛的色彩與音響。第二樂章他引了韋伯劇樂《杜蘭朵》,聽來果然滿溢濃濃東方中華風情,整部作品也毫無冷場。既有古雅旋律,又有新穎和聲,此曲可謂東西融合且穿梭古今,不愧是亨德密特最膾炙人口的經典。
聖賞、舒曼和亨德密特的作品雖然各自不同,但上述三曲都用了前人作品,也一再向世人證明,創意和技術能讓古老材料永遠時尚。在新的一年,祝福大家能聽到更多好音樂與好演奏,既能擁抱文化,生活中也有更多創意。
(作者為倫敦國王學院音樂學博士候選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