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音樂有貓

焦元溥/聯合晚報 2010/1/5








古典音樂中出現最多的動物為何?筆者沒有做過詳細統計,但排名第一應該非鳥類莫屬。這些羽毛天使的叫聲本來就是音樂,給予作曲家無數靈感,不但音樂作品中常可聽得巧囀,甚至還有許多作品就以鳥類為名。法國作曲家梅湘把鳥類當成上帝的使者,其《鳥類圖誌》更是讓人聽到瞠目結舌的經典,果然愛鳥成癡。

至於排名第二順位的,大概就是貓。這不是因為貓咪也如鳥類開口成歌,而是太多作曲家都是愛貓人士,養貓寵貓,最後也就把貓寫進作品。柴可夫斯基芭蕾《睡美人》的最後舞會,就排入德國童話故事中「穿靴子的貓」,讓木管模仿貓叫。也有作曲家願意接受挑戰,真要把貓叫寫成音樂,羅西尼的《貓咪二重唱》 (Duetto buffo di due gatti)就是爆笑經典:女高音和次女高音化成兩隻貓,整首歌「歌詞」就是「喵伊」和「喵嗚」;歌曲開始是故作正經的哀調,到後來居然還得以貓的聲音唱花腔。這是極富盛名的歡樂樂曲,聽者無不笑到流淚。每次我在廣播節目介紹此曲,電台一定立刻接到諸多詢問電話,大家都想再聽一次貓咪唱歌。

但羅西尼並非唯一一位把貓叫寫成歌的作曲家,拉威爾在他的童趣歌劇《兒童與魔法》 (L’Enfant et les Sortileges)中也安排了一段「公母雙貓二重唱」 (“Duo miaul?)-「歌詞」還是喵喵喵,但這回是男中音和次女高音要來當貓,拉威爾也決心寫出最像貓的音樂,從樂團到人聲都在模仿貓咪,堪稱歌劇一奇。而德國當代作曲家韓徹(Hans Werner Henze)以法國大文豪巴爾札克作品所改寫成的歌劇《英國貓》 (Die englische Katze),整齣歌劇以一群創立「保護老鼠皇家協會」的英國「中產階級貓族」為背景--以貓族對照人族現實,巴爾札克果然是洞悉人性的大師。

謹以此文紀念近日因車禍逝世、愛貓護貓的女作家忽忽,感謝她為街貓的用心付出,也感謝朱天心女士在聯合報副刊的紀念文「我的街貓朋友忽忽」,讓更多人認識愛護動物人士的努力與作為。希望國人都能善待流浪貓狗並作負責任的飼主,新聞裡再也看不到虐貓虐狗的可恥消息。就算不能提供協助,也無法收養,在這寒冷的冬天請您開車前拍一下引擎蓋,觀察一下車底是否藏有取暖的貓狗。關心永遠不嫌多,對人如此,對貓亦然,這個世界絕對會更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