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元溥/聯合晚報2009/11/3
1952年6月10日,一代大師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終於走進EMI唱片公司位於倫敦的國王道廳(Kingsway Hall),錄製華格納的不朽樂劇《崔斯坦與伊索德》。
這個結合最偉大指揮和最偉大歌劇的製作,卻也堪稱二十世紀最不可思議的錄音作品。有太多太多原因讓這個計畫無法成真:《崔斯坦與伊索德》篇幅巨大(福特萬格勒的錄音長達256分鐘),在每四分鐘就得換面78轉唱片時代,根本無法想像要如何錄製此劇。好不容易等到LP唱片時代,二次大戰又阻礙了唱片製作,福特萬格勒也因受雇於納粹而在戰後被盟軍禁演。等到諸事紛擾塵埃落定,福特萬格勒也終於願意進錄音室錄下這部最需要即興靈感(也最不適合錄音室)的絕作時,放眼望去,天下竟然找不到合適歌手足以勝任難中之難的伊索德!
福特萬格勒不是沒有人選:他心裡想的,當然是天下第一的弗拉戈絲塔(Kirsten Flagstad)。只是歲月不饒人,這位傳奇挪威女高音當時早過了嗓音巔峰,已無法掌握樂曲中的高音。然而論及伊索德的演唱與詮釋,極其老練弗拉戈絲塔仍是無庸置疑的首選。福特萬格勒絕對需要她來成就偉大的《崔斯坦與伊索德》,但那些高音又該怎麼辦呢?
這個錄音之所以可行,在於老謀深算的製作人李格(Walter Legge)早有準備。早在錄音前三年,他就為弗拉戈絲塔錄製《崔斯坦與伊索德》的愛情二重唱以為試驗。那些弗拉戈絲塔唱不上的高音?沒關係,他請出太座,也是偉大女高音的舒瓦茲柯芙(Elisabeth Schwarzkopf)在弗拉戈絲塔身後「幫助」。舒瓦茲柯芙事後還曾解釋,謂「女高音的最高音通常都聽起來相同,是那些高音以下的音才有色澤差異。連我都無法從這份錄音中認出我自己的聲音。」
當然,若非當時錄音科技並無今日發達,相信任何人都能輕易聽出舒瓦茲柯芙和弗拉戈絲塔之不同聲線。如此高音代唱絕非弗拉戈絲塔所願,但為了成就福特萬格勒的《崔斯坦與伊索德》,卻是不得不為的權宜之計。半世紀前,錄音室中的一番作假,留下了足稱「音樂表現聖經」的偉大錄音和唱片迷津津樂道的閒話趣事。至於半世紀後,台灣棒球場上的虛虛實實最後成就了什麼,就讓時間來回答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