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3月21日 星期一

教育融入科技 上課免進教室

2011-3-20 台灣立報  作者:a614010
0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近年教師們的熱門話題都圍繞在科技化教育的教學新趨勢,產生對未來教室的問題與新觀點。「教師和學生立即需要提升資訊能力嗎?」、「電子化教學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是會干擾教師上課的專業性?」、「虛擬教學情境能替代五官實際觀察的結果嗎?」,媒體本身應自省在教育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我們希望推出媒體識讀專欄,提供國內國中小教師教學心得與省思建議交流論壇,掌握他山之石引以為鑑。


【世新大學媒體識讀教學研究中心彙整 /立報編輯室編譯謝雯伃綜合外電報導】在這個什麼問題都能上網解決的時代,當大陸的學生與上班族都可一起上網與全世界共享美國哈佛教授的演講課時,上學是否一定得進教室?教育的型態也隨之有了爆炸性的改變。

新型態教育 學生更願意學習

許多數據顯示,脫離傳統的課堂教學會激勵學生更有意願學習。傳統式教學多半是教師站在台上,面對面講課、指派學生閱讀指定閱讀,最後再期末考。這種做法會讓學生短暫記住某些套裝知識與專有名詞,可是考完試很快就還給老師。修改傳統式教學的環境可為學習帶來非常有效率的形式。美國喬治城大學創新學習暨獎學金中心主任貝斯日前曾在Educause Learning Initiative年會提出新概念。
印第安那大學布魯明頓分校(Indiana University at Bloomington)進行「全國大學生參與度調查」數據顯示,學生在大學最有價值的學習經驗,通常都不是發生在傳統教室。貝斯所屬機構帶領的焦點小組也發現了相同趨勢。這群老師們尷尬地發現,不少學生異口同聲地認為,在大學裡學到最多的地方,印象最深刻的學習經驗,往往都不在教室裡,也總不是在正規課程中。
許多學校都在認真思考當今教學現狀。今年1月,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具爭議性的新書《學術漂流:大學校園裡的學習侷限》,書中指控許多學習機構在傳統課堂對學生要求的太少,學生一離開課堂就不費太多心力在這門課。
不過,專家認為課堂上課的傳統方式不會完全消失,因為這是教與學的基礎架構。不過,教師們顯然必須改變自己對教學的想法與方式,不再把課堂教學視為唯一目標,把教學重心放在如何連結課堂傳授的技巧與實際操作活動。事實上,教學方式的進化背後驅動力是學生需求,讓教師更理解學生如何學習,嘗試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
以國民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的整體願景「資訊隨手得,主動學習樂;合作創新意,知識伴終身」來看,現今資訊科技發展快速,影響了學生與成人的生活與學習的方式,而在政府政策的推動與經費支援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課程中更成為現今教育的新趨勢。

未來教育觀點 沒有實體教室

台北市南湖國小去年9月舉辦未來教室啟動典禮,台北市長郝龍斌宣示,北市預計今年將成立50間未來教室,將「校校是E化學校,班班是未來教室」作為資訊教育目標,讓師生互動更多加多元。
南湖國小的未來教室斥資515萬元,牆上設有大尺寸多點觸控螢幕,打破電子白板單點觸控的限制,提供師生可同時操作,擬真度接近傳統黑板。遍佈教室整面牆上的多點觸控螢幕,讓老師教學時可播放影片搭配簡報檔,讓教學更生動。雖然先進設備看起來很炫,對學生的確很有吸引力,但是未來教室不應只有扮演「讓學生很想進到這裡來上課」,老師如何讓科技發揮最大功效,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團體討論到解決問題的能力,才是大挑戰。
以南湖國小的國際文化交流社為例,社團可透過連線和英國、澳洲等地小學視訊交流,分享彼此國家的童玩、節慶。台灣老師也可向國外小學介紹中文,外籍師資也能透過視訊和台灣學生互動,打破空間限制。
台北市推動e化教學多年,剛開始老師們很排斥,學校安排各類同儕分享學習經驗,多年下來,越來越多老師已具備開發數位教材的能力,甚至長在數位教材競賽中獲獎。
▲跳脫傳統的新型態教育融入科技,不但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實際增進成效。(圖/本報資料室 文/張文馨)

如何打造一個良好的資訊學習環境,讓教師、學生透過網路與世界相連,使學習管道多元化,學習資源更加豐富;教師如何將資訊科技運用於教學中及教學之後的評量上,以提升教學的品質與學生的學習成效等,這些值得深入探究與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想一窺傳統式課程的未來,可以參考美國德克薩斯州的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所開設的媒體研究課程。這門實驗性課程由當時的教學研究學院長坎貝爾(Gardner Campbell)所開創。就技巧上來說,這是一門以傳統形式進行的課程,不過坎貝爾努力讓學生有不同的想法。首先,坎貝爾不錄下課堂的講課內容,學生必須親自到教室體驗,他請學生透過Twitter分享上課筆記,鼓勵學生在課後繼續分享對課程上的想法。
最後,坎貝爾要求每名學生開設自己部落格,在部落格分享對課程的想法和心得,並且架設一個部落格,整合所有學生部落格。當他將課內外與此課程相關部落格加入連結後,對其他部落格的評論便顯得重要,就如同這些活動是真實部落格的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主學習 挑戰傳統上課方式

在美國,部分大學挑戰傳統上課方式的作法更前衛。例如瓦斯特理工學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的教師開始一門為期7週的沉浸教學計畫,教師一堂課也沒講,全是讓學生分組並執行對非營利組織有益的計畫。誠如喬治城大學的教授貝斯形容的,這種學習方式是未來教育趨勢的先鋒。
如果教學的核心活動由教室內的講課轉變為實際的活動,學生還需要到學校嗎?美國馬里蘭大學學府市分校的索瑪德宣稱:「未來不再那麼需要老師了。」因為大多數知識都可上網找到。他在馬里蘭大學學生刊物The Diamondback的社論中發表了以下論點:我們不再需要與教師有私人接觸就可吸收大部分的學習內容,你可以停止大學課程,未來那些不想通勤上學,想透過網路學習的學生絕對有更加廣闊的選擇。線上課程的內容和教授課堂上講解給學生聽的一模一樣。
其實,有些教育領導人並不擔心會被任何形式的在家上課課程所取代。羅德島設計學院(Rhode Island School of Design)校長馬耶達(John Maeda)自信滿滿的表示,實體學校仍會繼續運作,因為學校是讓聰明、有創意的學生與專家齊聚同一社群的場域。因此,羅德島設計學院的學生每年1月會自我安排一套稱為「Quickie」的課表,按表操課自主學習。而馬耶達也認為,學校最根本的模型並未毀壞,只是課程勢必要隨著新科技和大眾期待而出現而進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