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4月8日 星期五

百年新希望系列6:讓國際閱讀策略走進教室

2011-4-05 台灣立報   信息來源: 全國校長協會 作者:林文生
59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林文生
對推動閱讀教育十多年的台灣來說,近年來參與兩項國際閱讀評比PIRLS和PISA,總是得到讓人震撼且辛酸的調查結果。今年5月16日到6月3日,台灣小四生又將參加由「國際教育成就調查委員會(IEA)」舉行的PIRLS ,評量結果會不會將明顯低於國內預期,又狠狠敲了台灣教育界一記警鐘?
■徜徉書海受益無窮,然而該如何讓學生體驗閱讀的樂趣?圖為1月18日五常國小的「書香交享閱」愛心跳蚤市集中,女孩專心的挑選書籍。(圖/于欣可 文/莊旻靜)

PIRLS、PISA說了什麼?

PIRLS、PISA兩大型的國際閱讀素養評比,受重視的關鍵,在於從學生的核心能力表現,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未來競爭力。兩項調查不約而同指向:台灣學生閱讀理解能力不足。
2006年,台灣首次參加以小四學童為對象的PIRLS國際評量,46個參加評量的國家,台灣排名22,尤其最值得警醒的是,台灣小四的孩子,因興趣而每天閱讀課外書籍的比率,在所有參與國家中敬陪末座,僅24%。
2009年PISA閱讀素養評比結果,台灣15歲學生的閱讀素養,在68個國家中排名第23名,遠落後第一名的上海及第四名的香港,也不如韓國和新加坡。
結果公布後,讓學術界紛紛張大眼睛問:「閱讀推了10年,怎麼推出這樣的成績?」、「老師教得很用心,學生學得很辛苦。」
檢視台灣的閱讀教育有哪些不足和如何改進;其中主要原因大略有下列幾種:
第一,台灣長期推動閱讀計畫的方向,和國際所重視的能力幾乎沒有交集。以每年最受矚目的全國國語文競賽,其項目包括作文、書法、字音字形、朗讀及演說5項,雖然投注很多人力和資源在其中。
但是國語文競賽5項內容與國際閱讀所要施測的能力,包括精確擷取資訊的能力、詮釋、推理或者更高層次的後設閱讀策略,只有間接關係,沒有直接關係。
以作文教學來說,傳統國文科教師指導的作文,比較偏重修辭,但國際閱讀評比的重點在於語文的實用性與策略,而不是修辭。但是在台灣的語文教育從課綱、教科書,到國中生高中的基測和大學學測、指考考試比重最多的也都是修辭。
另外,書法、字音字形都是台灣國語文教育特有的內涵,至於朗讀和演說能力,也無法在國際評比當中展現教學的成果。很可惜,國際評比所需要的閱讀策略,在全國語文競賽當中卻沒有呈現。
第二,政府推動教育改革時,為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將國語教科書中的課文大量減少篇數和篇幅,比例都達到3分之1。
以國語課文篇幅來說,平均一篇的字數約7百字,而PIRLS的文章篇幅大都是1千2百字,如果學生平時閱讀的文章較短,不但在讀長篇文章時,會沒有耐性看完全文,也會比較缺乏對長篇文章理解的能力,日積月累下來,對國人閱讀的基本素養既深且鉅。
第三,推動教改後,國小國語課節數來說,也從原來的每週10節縮減到現有的6節,壓縮學生加深加廣的學習時間,反觀目前新加坡、香港、上海,每週仍有9到10節課,學生擁有比較多的時間蘊育國語文的素養。
第四,教師的閱讀指導缺乏閱讀策略的指導。大家可以隨機抽問任何一個老師,超過7成的老師是沒有閱讀策略的概念。因為老師甚至於校長對於國際閱讀的素養不足,所以學校推的閱讀活動,比較大的比率都聚焦量的比賽,例如學校的藏書量、學生的閱讀量,比較少進行閱讀策略的指導。

香港積極精進閱讀教學

香港與台灣的對比,關鍵原因是教師與校長對國際閱讀素養的理解不足,因而影響在課堂上的教學策略。香港為了精進教師閱讀教學的能力,規定教語文的教師必須回大學補修閱讀策略及閱讀心理學,雖然引發教師反彈,但是香港在PIRLS調查中從2001年第14名,躍進到2006年第2名(PIRLS評比5年一次),遠把台灣拋在後頭。
如果,台灣的教育政策遇到現場的反彈就退縮回來,國際接軌的閱讀策略,永遠無法進入班級的課堂教學。
教師也該有指導學生培養高層次的閱讀能力,包括詮釋能力、推論能力及正確擷取資訊能力。不過,台灣7成以上的教師都缺乏這3種能力,但香港卻透過在職進修的方式,讓教師培養這些能力,而且效果顯著。

讓國際閱讀策略走進教室

追求酷酷的青少年次文化,進入課堂教學,老師如果習焉不察,也會影響語言的表達能力。青少年習慣使用片段式省略性語言,例如有兩個的學生對話:「等一下哪裡見?」同學回答:「北車。」至於「北車」是指「台北火車站」,要是學生將這種文化帶入課堂中,長期下來變成常態,將會嚴重影響學生「完整」表達的能力。學生為了獲得同儕的認同,久而久之就會減少完整表達的意願。
學生若要具備良好的閱讀素養,培養完整的表達能力和習慣是重要關鍵。以課堂上國語科教師教學舉例,在台灣,教師問學生:「你覺得今天天氣如何?」學生會回答:「今天很暖和。」這時候的回答就完成了。
如果是上海或北京的學生,則會回答:「今天很暖和,很多花都綻開了,路上行人的步伐感覺特別輕快,也脫掉厚重的外衣;今天的天氣,讓我覺得春天真的已經來了!」兩岸課堂文化差異,影響閱讀的成效既深且遠。
其實改變的策略很簡單,教師只要不斷地引導:誰可以講得更完整?誰可以幫忙補充一下?只要老師知道完整表達的重要性,教學的策略就會隨之改變。

打造下一代閱讀競爭力

台灣必須急起直追,包括校長的國際閱讀理解進修,教師閱讀指導策略的普遍性進修,都是刻不容緩的工作。一旦老師具備這三種能力和素養,就能運用在教學上,提升學生的能力。
在3種高層次的能力中,有關提升閱讀的正確擷取資訊能力,筆者建議教師,可以從報章雜誌找出一篇文章,影印後發給全班學生人手一份,讓學生閱讀後,將文章蓋起來,再請發表文章的內容,這麼簡單的教學方法,就可以訓練學生正確擷取資訊的能力。
在閱讀的詮釋能力方面,像是教師可讓國高中生閱讀《紅樓夢》中,有關薛寶釵的文章,鼓勵學生描述薛寶釵的人物特性。如果學生回答:「薛寶釵是個具有中國傳統女性美德的人。」老師還必須問學生:「從文章的哪些地方,可以證明薛寶釵是個具有中國傳統女性美德的人?」如此一來,詮釋才有所依據。
至於閱讀的推論能力,在台灣,從小學到大學幾乎都是空白的,像是讓學生看《哈利波特》中的某一段文章後,再讓學生根據文章的內容,推論文章後面發生的情節。
除了加強高層次的閱讀策略,還須提升後設閱讀的能力,也就是撰寫一篇文章後,再回想自己撰寫文章的動作,例如:回想自己如何閱讀一篇文章或一本書,這種能力不論是在台灣,或其他華人地區的國家,都很低落,這種教學能力,台灣教師也一樣缺乏。
美國就將後設閱讀的能力,放入「K-12年級」課綱中,由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時,了解和學習如何進行閱讀,像是先看目錄、序文,還是先讀簡介等。其實擁有這種高層次的能力,不應該只有專家學者,教師也必須同時了解和具備,如此學生的國際評比成績才能提升。
另外,台灣的國語課文文體中,7成是故事體,也就是童話、小說,只有近3成是說明文,像是報導日本地震海嘯引發的核電廠輻射外洩事件,學生閱讀的書籍中,說明文文體偏少,因此,缺乏閱讀和判別科學數據的能力,對報表和統計圖也都興趣缺缺。
筆者建議,除了在課文增加說明文的比例外,也應該調整課程結構,增加國語課的節數,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國語文能力。

閱讀運動如何走入下一步

過去幾年間,香港、上海等地區推動閱讀做對了幾件事:清楚的目標、有效能的執行;例如,把國際閱讀的能力,直接放到課程綱要。
台灣多篇學術分析研究已提出台灣推動閱讀的對策,增加國語課節數,調整課文結構,增進教師「教閱讀,應該要有策略與方法」的教學能力,學生的閱讀素養就能精進,進而提升整體學習表現,以具備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新北市崇德國小校長)
本專欄由全國校長協會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