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工作者的異想世界:還好我有生氣
- 2011-4-07 台灣立報 作者:褚士瑩
54



■褚士瑩
有一個來自加拿大多倫多年輕的志工科倫(Kirran),參與我安排的一項緬甸教育計畫後,開始對緬甸的經濟應該如何改善,產生興趣,因此回加拿大後在經濟課將這個題目做為學校期末報告的題目,這中間我們也有許多來回的討論,讓我看到台灣的年輕人跟加拿大的年輕人,在學習上態度有著根本的區別,台灣的年輕人大多只想直接知道答案,但是加拿大同齡的年輕人,卻更在乎答案後面的原因。
科倫說自從去過緬甸以後,他就開始想緬甸的農人為什麼會這麼貧困,所以他們小組打算提出兩種不同的模式,然後讓同學變論哪一種方法比較好,兩個模式的共同大原則是「地產地消」。
「會甚麼你會這麼確定在地生產,在地消費呢?」我問科倫。
科倫說了一件我幾乎已經忘記的小事情。
記得有一晚,我曾經因為他在緬甸中部的飯店,晚餐間連續點了好幾罐6塊錢美金一瓶的可口可樂而不大高興。
「科倫,你在多倫多會喝一罐6塊錢美金的可樂嗎?」
「當然不會!」可樂在加拿大的超市購買,一瓶大約只要3毛錢。
「難道你不覺得在這裡這麼做很怪嗎?」
「別擔心,我自己會用我的錢付!」科倫當時這樣回嘴。
根據科倫,當時我的解釋是這樣的:
「這不是錢的問題……緬甸沒有可樂裝罐的工廠,又是個被西方國家經濟制裁的國家,因此看罐子上的生產地就知道,這些可樂都是千里迢迢從新加坡或泰國走私進口,翻山越嶺而來的奢侈品,緬甸既然禁運舶來品,那麼無論是走私的販子或進口的商人,都必須打通很多黑白兩道的關節,一罐可樂才有可能到這裡來。雖然售價這麼昂貴,當地人卻沒有因為販賣這麼高價的飲料給外國人而得到經濟的利益,所以如果可以的話,請你不要喝可樂,真的忍不住,頂多也一罐就好。」
回想起來,當時科倫的母親也在場,當著家長的面斥責別人家的孩子,我也真是好管閒事。可是既然已經開了口,我決定一不作二不休,把話一次說完:
「還有,你看到旁邊的服務生嗎?當你一罐接一罐,毫不在乎咕嚕咕嚕一分鐘喝下肚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光一罐可樂的售價,比他辛苦工作一個星期的薪水還高?如果你是這個服務生,看到外國來的青少年一分鐘喝掉他一周養家餬口的薪水,心理會有甚麼感覺?」
「……那我應該怎麼辦?」科倫委屈的說。
於是我建議他,如果非點飲料不可,不妨考慮點新鮮果汁,因為水果一定是當地生產的,如果點了一杯果汁,無論是種果樹的農夫,收購的盤商,運貨的司機,市場的水果攤販,這些當地人都會享受到你消費這杯果汁的經濟利益,就算旅館獅子大開口,每杯索價同樣是6塊美金,飯店賣這杯果汁,因為原料購買成本較低,利潤肯定也比賣一罐可樂來得高,所以就算服務生覺得你這外國人真傻,怎麼會花這麼多錢,買一杯原料這麼便宜的果汁,但這個利潤,卻可以轉換成服務生的薪資,有了工作,服務生的家人也因此可以直接受益,甚至動腦子開始種果樹,將水果賣給旅館。
進口可樂需要很雄厚的背景跟資本,種果樹對當地人來說卻不需要甚麼成本,長期下來,就除了「地產地消」,還會產生「直接購買」的連鎖正面效應,可能都來自於點一杯對科倫來說,沒有甚麼區別的新鮮果汁而非進口的罐裝可樂。
這件事發生之後,我也覺得不好意思,這樣嚴厲教訓一個心地善良的年輕人,但是知道科倫因此在心底種下一顆疑惑的種子,為了尋找答案,一年多之後在多倫多的經濟課上,以這個題目做為全般討論的主題,影響更多像科倫這樣原本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的年輕人,也因此產生疑問,開始走向尋找更好的答案之路。
這樣想來,不禁沾沾自喜,還好當時我有生氣,要不是如此,也就不會有機會影響一個年輕人的觀念。
▲美國國務院東亞事務助理國務卿康貝爾(Kurt Campbell,右)及駐緬甸代表丁奇(Larry Dinger,左)於2010年5月10日在緬甸仰光與翁山蘇姬(中)會面。康貝爾今年3月在華盛頓表示,儘管緬甸軍政府將政權轉交給民選政府,美國也不會改變經濟制裁的立場。(圖文/路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