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5月2日 星期一

網路革命打破歷史 資源共享傳遞文化

2011-5-01 台灣立報 作者:李律鋒
6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傳統的閱聽人角色在大眾傳播媒體時代屬於被動的訊息接收者;近代則因為資訊科技日趨成熟之後,「網路公民媒體」(citizen media)也逐漸蓬勃發展,閱聽人躍身成為主動的訊息製造者,形成公民媒體素養的風潮。值得關注的是,部落格在教育上的運用(如班級部落格)增進師生、親子之間的即時互動與情緒溝通等正面積極的效益。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係的陳順孝老師在《部落格在教育上的應用》一文中提出:「部落格可以作為教師專業發展的媒介」,基於交流彼此經驗、見聞與觀點之下,網路資源共享能讓知識的傳播無遠弗屆、更廣更深! 


World Wide Web的網路革命

你知道伯納李(Tim Berners-Lee)是誰嗎?當你正在電腦前方便地用網路瀏覽來自全世界的訊息,用MSN與好友快訊,用Facebook等社群網站與朋友交心,用Email收發個人資訊,甚至用Skype與遠在千里之外的朋友交談時,我們幾乎不需要付任何一毛錢,這一切都要感謝這位陌生人。
1984年,在歐洲核子物理實驗室工作的伯納李為了讓實驗室眾多品牌的電腦可以快速交換資訊,因而發展出全世界最早的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同時也寫出了網路通用的HTTP格式(Hyper Text Transfer Protocol),並且架設了全世界第一個網站。
伯納李知道他的全球資訊網將會帶給全世界多麼巨大的轉變,他大可以像是賈伯斯的蘋果或是比爾蓋茲的微軟一樣,透過他的發明專利大賺其錢,但是,他選擇了將這些技術與專利無償開放給所有人使用,他的無私精神就此改變了人類的通訊與溝通歷史,全世界數十億人可以在網路的世界中悠遊、交換訊息,這是人類自從發展農牧業(第一波革命)與工業革命(第二波)以來,最大的全面性變革。
我們可以想想,假如伯納李當時以私心態度向全世界收費,現在的網路世界不可能進展地如此快速全面,更可能維持像是90年代以前專屬於少數機構與菁英的工具。
P2P:MP3改變唱片業命運1999年,一個不滿20歲的年輕人西恩˙帕克(Sean Parker),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個透過點對點(P2P)技術分享MP3程式的網站Napster,全世界的網友可以透過Napster分享彼此電腦裡的音樂程式,這件事立刻引起全球五大唱片公司聯合提告,指控該網站侵權。在長期的訴訟之後,法院判定Napster敗訴,西恩‧帕克必須付出高額賠償金。
在法庭上,唱片公司贏得了勝利,可是誰才是真正的贏家呢?2010年的好萊塢電影《社群網戰》(Social Network)中,飾演西恩‧帕克一角的賈斯丁說出的台詞讓人印象深刻:「你覺得我輸了?那我問你,你還會去買唱片嗎?」誠如此言,五大唱片公司自此喪失了大量市場,只因他們不願面對網路普及化之後必然造成的檔案交換的免費趨勢,執意藉由實體唱片通路的發行方式賺錢,結局是,在21世紀,幾乎很少有人願意去唱片行買實體唱片。

網路文化興起:免費分享成主流

在網路上的資訊傳遞,檔案的複製與下載都是如此輕易,即使創作者建立起重重的把關機制,終究難以做到滴水不漏的地步。筆者並不是要主張智慧財產權是錯誤的觀念、或者創作者不該向網友收錢;而是在網路資訊傳播的世界中,免費分享已成為趨勢的現在,創作者與其堅決抵抗,不如順應潮流,尋找出一種可以生存又可以分享創作建立知名度的解決之道。
創用CC計畫(網址:http://creativecommons.tw/explore)可以說是一種兼顧創作者權利與提供分享平台的雙贏策略之一,創用CC的CC取自Creative Commons的縮寫。創用的意思是「創造」與「共用」,也就是說創造者可以透過有限制地提供其創作的部分權利,讓網友可以在非商業使用的前提下,分享創作者的創作。一方面網友能夠獲得創作者的靈感、創意,並且透過分享來傳遞資訊;另一方面創作者則能藉由網友的分享增加知名度與能見度,而可能成為網路時代的知名創作人。
例如著名部落客彎彎就是透過分享MSN創意圖示而成為百萬網友的分享來源,她的部落格因此暴紅,她後來甚至可以透過將部落格的內容以實體出版的形式,一躍成為暢銷作家,並接下多種代言,成為名符其實的網路創作成功案例。此外,盛行國際的TED平台(網址:http://www.ted.com/),也是另一個將創意與知識無償分享的平台。TED是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 Design的縮寫,也就是說,全世界與科技、娛樂以及設計等等領域相關的最新概念或創意,都會在這個平台上被全世界網友所分享。


▲網路的革新讓免費分享成為主流,而在便利的背後,人們仍在尋找一種方式,期盼兼顧創作者與使用者的共同權益。圖為兒童福利聯盟與台灣微軟2010年5月呼籲,家長可陪伴兒童使用電腦,或成為孩子的「外圍網友」,在孩子上網時適時伸出援手。(圖/本報資料室 文/張文馨)


TED的slogan正是「值得傳遞的理念」(Ideas worth spreading),這個組織會邀請全世界各個領域最重要的人物進行18分鐘演講(有這麼一說,科學家發現人們的注意力只能持續18分鐘,所以18分鐘是演說的最佳長度),因為只有18分鐘,上台的講者不能長篇大論或是語焉不詳,而是要在有限的18分鐘內將精華呈現,且必須兼顧深度與廣度。是以TED平台上的每場演講短片都以精彩、震撼、激勵人心而聞名。
例如腦神經權威吉兒泰勒(Jill Bolte Taylor)就曾在TED平台以「你腦內的兩個世界」為題發表演說(網址:http://dxmonline.com/article/539186951/),吉兒因為哥哥被診斷出精神分裂症,日後決定投入研究人類腦部科學,在該演講中她以自己的中風經驗,講述左腦與右腦截然不同的功能,其詳細、曲折、精彩又富啟發性的演說贏得在場觀眾的喝采。
曾經以翻譯魔戒三部曲而聞名的「宅神」朱學恆,以翻譯魔戒的版稅成立了奇幻基金會,並且率先成立了「開放式課程計畫」(網址:http://www.myoops.org/twocw/),該計畫將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等等學校提供的免費課程,以中文翻譯形式,對使用中文的網友無償開放。除此之外,以網友的共同智慧一起建構全世界普世知識百科權威的維基百科(Wikipedia),也是網路時代知識無償分享的結晶之一。

找到出路:文化得以傳遞

當網路取代了實體書籍、唱片,成為最主流的文字、影像、聲音及多媒體文本的巨大彙流平台時,創意的散佈與智慧財產權的概念都在面臨重新定義的時刻。網路好比浩瀚的語言文化長河,在無數人日常生活的使用中,人們終究會找到一種和平共處的形式,兼顧創作者與使用者的共同權益,這也是人類文化得以傳續的理由。
在《Web2.0時代的媒體素養教育策略》一文(2007,陳順孝)中提出:「媒體素養教育不必然是受過理論與實務訓練的老師來教導學生,而可以是公眾的相互學習,或公眾、新聞從業者和學者間的多向對話。」足以看出網路時代裡的媒體素養呈現新的趨勢,更是你我應共同承擔的公民責任。(政大媒體素養研究室研究員,政大新聞所博士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