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的小革命:當人師轉型專業勞工 寒暑假進修該上路了
- 2011-6-14 台灣立報 信息來源: 全國校長協會 作者:鄭玉疊
17



■鄭玉疊
「教師組工會」「教師工時制」最近引發論戰,究竟家長在擔心什麼?這些爭議其實涉及了最核心的問題:當教師從「人師、經師」,逐漸轉型為「專業勞工」的時候,我們該怎樣期待老師的專業?教師到底需要怎樣的專業進修?
校園霸凌新聞彷彿土石流,沖垮大眾對於教育的信心,事實上,老師不能體罰學生,還要防制霸凌、杜絕性騷擾,當學生過動、情緒困擾、與同學相處不快時,老師也得馬上介入輔導。
在愈來愈複雜的校園環境,面對愈來愈多管不動的學生,老師和學校都感受到無比壓力。若是老師變成「服務業」,抱持「不管不錯」的態度,絕不是學生之福。
另外,新時代的老師要能教海洋、永續環境、性平教育等新興議題課程,有這樣的全才老師真好,但是可能嗎?要老師具備三頭六臂的能耐,就需不斷提升教學專業。
不過,談到教師進修,總是涉及學校平時課程排滿,教師抽不出時間,僅能短期進修,效果不彰。
現在機會來了!配合教師課稅減課、及教師組工會政策,在勞工「沒有上班就沒有薪資」的前提下,寒暑假教師是否領薪水,輿論已有爭議,若教師寒暑假支薪,不如趁此機會,安排教師寒暑假長期進修。
課程零星 進修M型化
不可諱言,台灣教師進修呈M型化,有人積極、有人閃避敷衍,進修課程零星化,短期進修效果差,進修徒具形式,進修品質令人憂心。
教師進修方式主要有學位進修、短期工作坊或自主社群、公部門、各校自行規劃的進修等,看似豐富的進修管道,其實是零星缺乏系統化,多數配合政府政策宣導,難以切合整體教育與教師教學現場需求。
根據教育部2009年委託高師大教師生涯專業發展研究中心,統計高中以下教師在職進修情況,顯示國小老師進修狀況最踴躍,一年平均71.34個小時;其次是特殊學校45.1小時、國中老師37.21小時、高職32.52小時、高中24.76小時,顯示年級愈高,老師進修愈少。
看似漂亮的數字,還有「不少教師進修時數偏低」,是專業進修的黑數。筆者在基層的觀察,發現教師進修呈現M型化趨勢,動者恆動,靜者恆靜,許多老師非常積極的自我進修,尋求成長,但也有一批老師永遠不動,校內各項進修極少參加,沒有罰則,學校也奈何不了他們,造成教師進修、教學能力的極大落差。
過去《教師法》規定教師進修,5年需達90小時,就已經讓教師興趣缺缺,目前這項規定取消,讓教師進修成為「道義責任」,而學校以備課時間充當進修時數,則是普遍存在現象。進修規定過於寬鬆,沒罰則,沒強制性,對研習效益與內容品質缺乏管考,更不影響聘約,教師樂得輕鬆就好,讓進修規定形同具文,毫無效力可言。
完整建構系統進修網
教師進修問題多,該怎麼解決?
首先,教育部應建立完整、系統化的教師回流制度,有系統的提供基礎與進階、議題性的進修課程;基礎進修以增進教師輔導管教、班級經營等基礎課程為主,專業或議題性進修,則針對如領域課程、教學、兩性、海洋、環境等各種專業議題提供進修管道與課程,讓教師依其需求選擇進修課程。
要建立系統化的教師回流制度,應建立完整「教師進修網絡」,由中央、地方政府及學校分層負責,中央政府修訂法令,訂出原則與辦法;地方政府負責統整、設計與安排課程;學校則可選擇自身特色與教師需求,具體執行也反映意見,提供地方與中央參考,唯有建構教師進修網絡,提供最符合教師需求的進修管道與課程,才能讓教師專業持續成長。
政府沒有理由再拖延教師進修政策的制定,尤其國家教育研究院已於今年3月30日正式掛牌運作,該院其中一項業務即為「進修研習」,由國教負責規劃,再分層負責推動最為適當。
進修納入評鑑項目
事實上,教育部推動教師專業評鑑,教師進修就是教師專業的表現,因此應將其納入專業評鑑項目或聘約,並修訂辦法。
過去5年進修90小時不僅時間過少,更無罰則,筆者建議,要規定教師一定時間內要進修一定時數,並祭出罰則,如納入聘約和教師評鑑項目,強制教師進修,對於積極的教師,給予獎勵,「棍子與紅蘿蔔」兼具,才能促使教育進步。
事實上,部分縣市已利用寒暑假提供零星課程,不過,短期3到5天的進修,效果有限,筆者認為,應該利用寒暑假提供基礎與進階的長期進修課程,全面性的考量回流教育課程,供教師選擇,提昇教師專業能力。
台灣的教育競爭力持續下降,尤其PISA國際閱讀評比報告出爐,台灣在兩岸三地,成績墊底,唯有積極推動教師專業進修,提供教師專業成長,改變教師教學習慣與指導模式,才是正途,短線操作的進修已經不符時代需求,應以長期、系統規畫提供教師進修,才能因應。
筆者懇切呼籲,請教育部、國家教育研究院負起責任,引導各縣市政府正視教師進修的問題,協助老師的專業成長,才能打造台灣的優質教育。
(新北市思賢國小校長)
本單元由全國校長協會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