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7月12日 星期二

別讓暴力媒體影響孩子睡眠

2011-7-10台灣立報   作者:世新大學媒體識讀中心編輯部
27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在日常生活中,電視與電腦已成為現代人每日必接觸的媒體。而歐美國家皆已將電視識讀(television literacy)教育的理念納入正規的教育體系,希望透過教育,讓兒童學習自我收視管理與主動選擇合宜的節目,吸收多元常識,使電視發揮最大的正面效益。
 然而,電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也不少,其中一項最令父母親擔憂的是「形塑暴力行為」。許多兒童暴力行為研究也指出,當兒童觀賞電視中的暴力新聞與節目後,會有顯著的偏差行為(如攻擊行為),最新的研究顯示,不當的影像內容還會影響兒童的睡眠品質!媒體使用習慣與品格教育值得我們深入討論。



暴力畫面影響兒童睡眠品質

研究者發現,學齡前兒童若在白天觀看了電視或電玩中的暴力場面,晚上的睡眠會受到干擾。
根據《今日醫療》(MedPage Today)報導,根據西雅圖兒童研究所的博士暨工作人員蓋瑞森(Michelle Garrison)報導,至於在晚上看電視或玩電玩的話,無論內容為何,對於學齡前兒童的睡眠影響更大。這項刊登於7月號《小兒醫學》的報告發現,發現來自於一項長達一週的睡眠觀察日記。蓋瑞森和其同事要求612名3~5歲兒童的父母隨機觀察並紀錄子女的媒體使用和睡眠習慣。
「我們發現的結果是,在白天觀看呈現暴力的媒體內容,或是在晚上觀看任何媒體,都對學齡前兒童夜間的睡眠有負面影響。」蓋瑞森表示。她說,使用電腦或觀看電視會對學齡前兒童睡眠有所影響已經不是新聞了。有些時候,接觸太多媒體會讓他們難以入睡、早起,甚至還會讓孩子做惡夢。
然而,蓋瑞森表示,這項新研究是首次探討不同節目內容對兒童產生的不同影響。研究者設計一系列隨機實驗,想要探討不同媒體內容對於學齡前兒童的睡眠有何不同影響,這項研究報告是實驗的第一步。研究指出,父母們所紀錄的媒體日記顯示,平均而言,學齡前兒童一天看電視或使用電腦的時間大概有73分鐘,有些人甚至使用媒體超過4小時。這項研究所平均出的數據較其他類似研究低,有些研究指出,學齡前兒童每天使用媒體的時間平均為2小時,甚至部分研究的數據為4小時。

睡眠日記顯示兒童的睡眠模式

此外,蓋瑞森表示,這項研究中發現只有1/10的兒童房間裡有電視;而在其他研究中,房間中有電視的兒童約有20~45%。受試父母在睡眠日記中紀錄了他們的孩子難以入睡、睡眠中斷、做惡夢、早上很難爬起床,還有白天感到疲倦的頻率,研究者利用父母記錄的內容來計算所謂的「睡眠問題積分」,評分由5~10分累進。得分最高表示兒童一週中有5~7天均遭遇到所有的睡眠問題;而得分較低者顯示該名兒童遭遇到睡眠問題的情況很少,一週最多只發生1次。
蓋瑞森表示,學齡前兒童的睡眠模式多變而不固定,然而睡眠日記顯然能夠讓研究者「對睡眠模式的形成更加了解」。她和她的同事發現,有18%的父母回報,他們的孩子一週有5~7個夜晚遭遇到至少一項睡眠問題。

▲兒福聯盟於2010年8月公布「優質兒童線上遊戲指標」,要求遊戲業者能提供符合「益智性」、「資訊過濾與管理」、「時間控管」、「親子互動」及「遊戲秩序管理」5項指標的優質遊戲。(圖文/本報資料室)


為了解何種媒體內容會造成兒童的睡眠問題,研究者採用迴歸分析的方式,計算出每多出一小時看電視或使用電腦的時間會對睡眠積分造成何種影響,並對每一種媒體內容的影響進行個別分析。他們發現,每天晚上學齡前兒童多看一小時電視,不論內容為何,都會造成睡眠問題積分增加0.743分。而學齡前兒童在白天時每多看一小時牽涉暴力內容的媒體內容,則會造成睡眠問題積分增加0.398分。
蓋瑞森表示,最重要的是,這些學齡前兒童所接觸的媒體內容並不是打打殺殺的成人電視節目或電玩遊戲。事實上,他們接觸的是以年紀較長兒童為主要對象的卡通或是其他媒體素材。「這類節目的暴力情節其實不大。」她補充,平均一天大約只有19分鐘。

看起來無害 也可能讓孩童恐懼

不過,父母們更應該注意的是,即使看起來無害的內容有時也會造成問題,蓋瑞森說。「在這次研究中,《兔寶寶》(Bugs  Bunny)就被認為是暴力的節目,《蝙蝠俠》和《神奇寶貝》也是。」她說,因為對學齡前兒童來說,這些卡通節目中的衝突場面所造成的震撼與其他更大型暴力場景並無差異。
「當我們將畫面停格,並檢視暴力內容的類型時,會發現無論是《兔寶寶》笑鬧戲謔式的暴力、《蝙蝠俠》中超級英雄式的暴力,或是其他節目中更為寫實的暴力場面,對兒童睡眠的影響並無不同。」蓋瑞森說。不過,就算是接觸到最少量不合年齡的電視節目,可能也對學齡前兒童造成影響,因為「他們分辨事實和幻想世界的認知能力尚未發展出來。」小兒睡眠專家琴葛拉斯(Jeannine  Gingras)表示。另外一個會造成睡眠問題的點在於讓兒童感覺到害怕的畫面,儘管不是暴力場面,也會對睡眠造成影響,琴葛拉斯表示。舉例而言,小丑可能就會讓很多小孩做惡夢,或是一些對大人而言相當親切的兒童電影也會讓小孩感到害怕。

改變兒童使用媒體的習慣

蓋瑞森表示,這項研究的臨床意義之一在於,小兒科醫生可以依此研究提出治療意見,不需譴責所有兒童接觸的媒體,而是建議父母限制兒童在白天時只能接觸特定內容的媒體,而在晚上應禁止兒童使用任何媒體。
她表示,這個方法在多數的家庭都可行。明尼蘇達州羅契斯特(Rochester)瑪尤診所(Mayo Clinic)的醫生阿曼努丁(Nusheen  Ameenuddin)表示,這項研究「對我在照料病人時,相當重要,特別是那些出現行為、學業和體重問題的兒童,這些問題都與睡眠障礙以及接觸媒體的時間有關。」她表示,有越來越多研究指出,睡前不宜接觸媒體;蓋瑞森的研究亦支持了此論點。
阿曼努丁表示,她建議父母切斷孩子接觸媒體的途徑,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入睡。舉例而言,父母可以「把電視搬離孩子的房間,限制或禁止任何睡前的媒體使用,或是建立起一套完全沒有電子產品刺激的睡前流程,讓孩子慢慢轉換到睡眠的心情。」

好品格 從家中做起

培養良好的品格可避免孩子的行為偏差。嘉南藥理科技大學師資培育中心施宏彥教授以台南市家庭中心針對「台南市立國小三年級至六年級學生」所作的品格問卷調查分析,建議家長「應該多關心孩子上網及看電視或閱讀材料的內容,利用時事多和孩子討論,傾聽孩子的內在想法,並隨機教導分辨是非善惡,避免負面扭曲的報導或政治人物、明星偶像等的不良示範或電玩、網路上的色情、暴力,影響孩子的價值觀與道德判斷力,並且再次呼籲家庭中培養媒體識讀判斷力為現今家庭教育當務之急。」(大紀元新聞網,2009) 
美國傅爾布萊特(Fulbright)訪問學者 Prof.Ann Olson常年參與各國新聞與媒體識讀的講座、大學課程等,推動媒體觀察網站以落實促進媒體素養教育。而在台灣,Prof.Ann Olson選擇在世新大學進行為期10個月的研究與教學計畫,希望能喚醒媒體工作者的倫理與法規,透過媒體素養教育影響媒體工作者的「自律」,更期待培養數位公民批判思考與媒體產製的能力而形成「他律」,也是品格教育實踐的可行方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