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芳/臺北報導
教育部昨天舉辦首屆國中小學藝術教育年會,發表「國中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成效評量結果」指出,學生比較習慣紙筆測驗,不習慣實作測驗,其中國小階段的教學偏重技術面,忽略創作後的敘述與討論。另外,國中小學生沒有到美術館參觀的習慣。研究建議,教師應加強批判思考教學及討論,多鼓勵學生到美術館參觀。
國立臺灣師大美術系教授陳瓊花表示,這是全臺灣第一個藝術教育學習成效調查,結果顯示,國小六年級學生較欠缺評論別人作品,以及描述自己作品的能力。尤其在實作測驗方面,幾乎沒有一名學生可以完成美好作品,又能具體陳述要表達的內涵及意念。
教育部表示,這項研究將可以建立學生學習成就資料庫,作為教學改進之用,也可作為國家研擬政策的參考。
這次評量總共抽測國小六年級及國中三年級的一萬名學生,進行問卷、單選題評量及分科實作測驗,了解學生的藝術人文素養。問卷結果指出,有不到三成的國小學生及不到兩成的國中生,有到美術館參觀的習慣。
陳瓊花建議,教師多鼓勵學生到美術館參觀,並帶學生深入賞析作品。
彰化師大藝術教育研究所教授鄭明憲建議,未來可從調整課綱及師資培育內容著手改進。
不過,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系教授林小玉擔心,過於著重背景知識,在考試引導教學的情形下,未來可能不是在上音樂課,而是在背誦背景知識。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