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國片復甦的空言
- 2011-10-04 台灣立報 作者:社論
66

近幾年本地電影產業在市場上略有斬獲,先是票房有大幅進展,今年則由於《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片的大手筆宣傳,讓人感受到產業的活力。這其中的指標之作,是目前正熱映的《賽德克‧巴萊》。此片製作成本高昂,要能夠達成損益兩平的回本狀態,票房也要有十餘億,這幾乎是在創造國片觀賞的紀錄。
儘管《賽德克》最後在金主兼推手的公部門協助下,才有可能完成這個不可能的任務,種種跡象卻都讓人覺得「國片又回來」。
嚴格說,這是過於樂觀。
因為,國片在近兩年的發展,是受惠於好萊塢勞資抗爭所營造的大環境。大約3年前,美國好萊塢的勞資雙方,為了影片播映分紅比例而談不攏,資方刻意壓低網路播映的營收分紅比例,最後引發勞資大戰,導演、編劇、演員工會先後醞釀罷工,戰火一觸即發。最後,僅有編劇工會進行將近一年的罷工;編劇工會罷工時,演員工會原本在1930年代就已深耕的左派成員鼓動下,摩拳擦掌準備發動全面罷工,資方遭此打擊才痛下決心安撫演員工會。最後,三大工會僅有編劇進行罷工,導演、演員工會最後則是以勞資雙方達成協議而收場。
編劇工會的罷工,讓電影、戲劇節目停擺,整體的產業元氣,直到罷工結束後,持續一年才恢復正常。因為,罷工期間,所有的片子庫存幾乎消耗殆盡,片商原有的產品規劃亂成一團。整個片子製作的程序、品質,直到罷工後的一年多才恢復正常。而演員工會罷工的醞釀過程,更是徹底打亂片商的規劃。當時,演員工會比起編劇工會有更高的罷工可能性,片商都見識過1980年代演員大罷工時,演員工會維繫罷工紀律對於一線明星的強悍作為,於是,資方為了因應罷工所造成的產品空窗期,在工會投票表決的冗長過程中,急就章的製作片子儲備庫存。
這是台灣電影在近兩年快速成長的大背景:好萊塢的產業氣勢較弱,給了台灣的影像工作者較多的施展空間。只要稍稍回想近兩年引進台灣的好萊塢片子,就可以感受到美國編劇大罷工所造成的影響。
嚴格說來,近兩年的台灣電影產業發展,是受到美國電影產業結構調整所營造的空間。編劇罷工的更大背景,則是好萊塢的勞資雙方,為了因應網路時代的電影播映、收視習慣,所進行的產業結構調整:資方有意將舊時代的生產關係沿用到網路時代,勞方則認為新時代應有新的生產關係。
不過,本地似乎不做如此的詮釋,而是把國片的進展歸因於「本地電影的競爭力提升」。這樣的看法有點片面。目前提到國片的製作能力,幾乎只將焦點聚集在導演,至於導演之外的編劇、攝影、道具等製作團隊的組成,反而沒有被注意過。但是,不被提起不表示編劇、攝影等成員不重要。今年幾部「大片」在製作時,就出現美術、道具人才的「搶人」現象,這顯示國內有經驗的製作人才,在現階段無法因應一個大的產業製作環境的需求。
而且,台灣目前所談到的「國片復甦」,背後所顯示關於影片播映的規劃、製作觀念,比起好萊塢落後將近一個世代。好萊塢的罷工風波給了台灣電影將近3年的黃金空窗期,之後,台灣電影要面對的競爭,是恢復元氣、經過調整後的美國電影,以及要在網路播映趨勢下的電影產業環境。好萊塢對此已經做了相當長時間的調整,台灣則是在製作人才、製作概念,在這3年中都沒有太多進展。
儘管國片在近幾年的影像觀念、編劇能力,比起前一波國片低迷時期進步,然是,只從國片的創紀錄賣座,就得出「國片已開始復甦」的結論,這是過於樂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