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10月22日 星期六

社論:科技、閱讀與「靈聽」

今年的基督教書展在本月20日起跑,就像出版界一直以來的感慨,讀書風氣每下愈況,不管怎麼呼籲,效果總是不彰。在廿一世紀的今天,讀書時間變少代表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值得我們深思。

閱讀深度下降警訊

2008年一月《紐約時報》記者約翰‧馬可夫(John Markoff)問賈伯斯如何看待亞馬遜的電子書閱讀器Kindle,賈伯斯說:「無關乎產品好壞,實況是人們不讀書了,百分之四十的美國人去年只讀了一本書或更少。所以整個概念起頭就是錯的。」兩年後,蘋果推出了平版電腦iPad,有人說賈伯斯說那句話是因為當時蘋果還沒有這項產品,頗有指責他不是酸葡萄,就是陰謀家之意。

其實,他說的實況在他已過世的今天還是依舊。iPad的概念並不是閱讀,閱讀是它眾多功能中的一個,iPad風靡全球再度凸顯「閱讀」在人類需求中的比重劇降。

Kindle或者以電子紙為媒介的專業閱讀器,最大的強項是閱讀舒適性如同傳統紙張,然而這個強項只對長時間閱讀才能顯出效益;iPad或其他靠著主動光源顯示的閱讀器,雖然不適合長時間閱讀,但反正大部分的人們閱讀也只是輕淺掠過,而更受大眾喜愛的視頻,卻不能在電子紙上實現。所以Kindle銷售量比起iPad遠遠不如,核心的癥結是:閱讀的深度或者深度閱讀的人數不斷下降。

文字影響源遠流長

心理學上公認,以行為觀點比較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除語言外,只有量的不同而無質的差異,可說語言是人獨一無二的特徵。史坦福大學的Cathy博士夫婦曾將一隻出生才三天的小猩猩帶回家中,當作人類嬰兒一樣撫養教育,他們仔細記錄了牠直到三歲的成長歷程。結論是牠的智力勝過同年齡的人類幼兒,但是終其一生,它只能發幾個單音節聲音。人類的幼兒雖然在四歲前智力輸給同年齡的猩猩,但是由於能藉著語言的媒介,吸收整個人類數千年的經驗,所以終極成就猩猩難望項背。

以文字表現語言早在5000年前就產生了,文字記錄在泥版、獸皮、竹簡、紙張之上,可以將一個人的知識經驗傳給其他人,使人類整體的知識文化能夠跨越時空不斷累積與傳承。相對於文字而言,影像的記錄要到1839年路易.達蓋爾發明照相機才實現,聲音的記錄要到1877年愛迪生發明留聲機才產生,到了廿世紀錄影、錄音功能不斷演進,這些統稱為資訊(information),而且都是以電子信號的形式呈現。這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因為另一個影響人類深遠的變革就是以電為基礎的通訊技術,於是資訊的範疇不僅從文字擴大到聲音與影像,而其傳遞也超越了實體紙張的運送,能夠以光速傳遞到世界各地,整個資訊世界被緊緊連在一起,稱作互聯網(internet)。

iPad前面的i,可以說是資訊或者互聯網,也可以說成彼此相連(interconnect)。書本的地位逐漸下降,只是聲光科技增加了資訊範疇、電子科技改變了記錄與傳遞方式的必然結果。我們更應該要問的是:媒介的變革有沒有產生什麼本質的變化?

科技需要被轉化

這個變化無法用一篇論述說清楚,簡單的說,最大的影響是人類生活趨向淺薄化。語言在化成文字的過程中,經歷了深刻的思想淬練,所以令人「三日不讀就言語無味」。

如果文字的傳遞只是把媒介從紙本變成電訊,那還算是一種電子式的書本,並無可憂之處;真正可憂之處是,現在人類可以將文字、聲音和影像輕易地傳給任何人,一切都變得直接迅速,所以人的耐心與深度大幅下降,一切溝通直來直往,即便以往書信的深度(如一些名人家書)都在電話、email、噗浪的便利下被支解成簡單的情緒抒發,人類分析、整理、深思、明辨的功夫日漸荒疏,這表現在微博或社群軟體(如臉書、噗浪)的大行其道,就是影音、傳輸科技鼎盛下的副作用了。

從信仰的角度來看,主耶穌讓彼得將船開到水深處,使他打著了一滿網的魚,我們的內心深處有一個空處,是上帝自己才能填滿的,靈修的目的在於與神深度相交,讓神的生命更得彰顯。

「深度」是重要的關鍵字,科技的發展可以為神所用,也可以讓人遠離神。關鍵不在閱讀的形式,科技的發展只是提供了太多便利,讓人太容易接受、發送太多浮面的資訊(包括個人心情),導致人表面上是緊密相連的,而內心深處卻是疏離的。科技需要被轉化讓人更多「靈聽」(不僅用耳「聆」聽,更用靈傾聽)神的話語,讓詩章、靈歌、頌詞更多包覆人的周遭,隔絕紛亂世界對人的干擾。

基督教論壇報2011.10.2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