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芭奈‧阿星(台南聖教會傳道)
耶和華說:「日子將到,耕種的必接續收割的,踹葡萄的必接續撒種的。大山要滴下甜酒,小山都必流奶。」(阿摩司書九章13節)
早期原住民對「靈」界的事是非常相信的,祖靈祭幾乎在各族靈的信仰中皆存在,屬於泛靈信仰崇拜,大多是在祭拜個別祖先之靈魂所取的觀念,久而流傳下來對於祖靈的崇拜,固然成為傳統文化,並相信祖靈的蔭庇,其對於信仰的單純付出,獻上生命都在所不惜。這精神雖是可貴的,但倘若所信的對象是正確的,那麼,才能夠將這單純的信仰發揮至淋漓盡致。
感謝神,基督的信仰透過早期宣教士生命的貢獻,使得福音能夠進到各族各部落去。
賽德克族用生命抵擋外侵
最近吹起一陣《賽德克‧巴萊》觀影熱潮,民眾看過後大部份的反應是驚嘆,但也有一部份是負面的評價。身為原住民一份子的我,其實很感謝這部片所呈現出來觀念的中立。在時代的變遷中,每一個時期所經歷的傷痛都是歷史的痕跡,小小的台灣也免不了經過一段段的血淚事蹟。
電影中的賽德克族以血祭拜祖靈,並以獵下敵人頭顱為勇夫,並且矛盾的說著「在地上為敵人,到了天堂就變成了好友。」看著一次又一次血腥與殘暴的行動,卻也穿插著許多令人眼溼鼻酸的情景;為著護衛家園,族人用一個個生命來抵擋外侵的過程,看了難免心頭激動。
電影是盡量還原了當時的真相,之所以把原住民在那個時期最原始的一面呈現出來,只能說當時原住民的世界狹隘,很單純也很簡樸,野蠻中卻帶著文明;反而是自稱文明的日軍,最後卻選擇了野蠻手段,實在是很大的反差與對比。
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兩句話,一是主角莫那魯道說的「好的獵人要先學會安靜。」因為只有三百人要對抗千人以上的日軍,實在是場硬仗;雖然以少敵眾,但是也得有周詳的策略應戰。
莫那魯道確實是一位有智慧的領導者。另一句話則是日軍將領最後所說的:「我在這群人身上看見日本消失己久的武士精神。」這個將軍是打心底說出這句欽佩的話,也是一個在意識上肯認輸的領導者。
血淚之戰如今歸為虛空
賽德克與日軍的血淚之戰,經過歲月的洗滌,無論當初是誰帶領兩方打這場戰役,最後都歸為虛空。如今我們不討論誰是野蠻,誰才是文明,乃是要說被摧毀之後,「哪個地方有真正的救贖─耶穌基督?」電影還原了歷史的一面,是為著喚起人對土地之親,而非再去討論對與錯。
我們保護自己的土地,不需要再彼此殺戮,重要的是上帝在不在我們當中。獵人頭,不再是勇士;侵略領土的,也不再是武士;如何能在所處之地傳揚基督救贖的大好信息,那等人才是天國的精兵勇士。
賽德克人傳統觀念認為,要通過彩紅橋進入他們所謂的永恆家鄉,在進入彩紅橋之前,要先為祖靈打贏一場勝戰才有資格進入。那麼基督徒呢?我們在世上所打的戰爭,是否是以基督的使命為首要?我們要進入那美好永恆家鄉前,我們在世上的戰役,我們所在的戰場在哪兒呢?
一個更美麗的家鄉
當先知阿摩司的話語,句句都帶著警告與怒吼,告訴得罪神的那些以色列百姓要快快回轉,別繼續在各人的經濟、社會地位,甚至政治上犯下錯誤,並告誡那些有權勢、有影響力的人,都不要再繼續犯罪了。但最終這些警告是要給百姓帶來更大的盼望,宣告這是一個被更新的世代。
這段經文讓我思想,同樣都是罪人,同樣都得罪了上帝,賽德克族人與以色列人不同的地方於:一個是不認識上帝,卻做出得罪神的事情;一個是認識上帝的,但卻不斷犯罪,但兩方都是神所憐憫的百姓。
上帝要人悔改,並將賜下應許使人得盼望,這是在阿摩司書最後經文所呈現出來的:「耶和華說:『日子將到,耕種的必接續收割的,踹葡萄的必接續撒種的。大山要滴下甜酒,小山都必流奶。』」(阿摩司書九章13節)我想,賽德克人所期盼的應該也是這幅美景。
然而,他們日後有了福音、相信了主耶穌基督,就不再需要獵人頭、祭祖靈,不必再在殺戮戰場上滿足勇士的驕傲精神,也不需要經過彩紅橋,因為,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更美麗的家鄉在等著他們。
圖片說明:電影描繪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林慶台飾演)盼與族人一起進入永恆的家鄉。(果子電影提供)
2011.10.25基督教論壇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