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2月15日 星期三

社論:本土電影產業的瓶頸

2012-2-14 台灣立報 作者:社論
43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台灣電影市場在近幾個月的票房表現頗有復甦的跡象,票房超過數千萬元已經不是特例,而是一部電影賣座的基本指標,這種狀態比起10年前是明顯的對照。但是,要就此論斷本地的電影景氣即將翻轉,還為時尚早。

到目前為止,本地電影仍是以本地觀眾為製作考量,製作的格局、產品的設計並沒有超出大部分人印象中的國片太多;拍攝手法、故事大綱則明顯看到近幾年本土戲劇的深刻影響。例如,電視戲劇為了要防止觀眾的目光從螢幕移開,就會以數十秒為基本單位,在劇情、畫面上來「鋪梗」的作法,在幾部的賣座電影上都能看到,這原本是電視戲劇在廣告與劇情連貫的拉扯下,所開發出的折衷因應之道,但是,這樣的操作模式,卻也在台灣的電影當中出現。

這樣的電影,其實是電視連續劇的大螢幕版本。這樣的電影風格,就產業型態而言,具有濃厚的防禦風格策略,本身有不得不為的難處。因為,台灣的電影歷經長期的不景氣,人才斷層嚴重,《賽德克‧巴萊》等指標性大片拍攝時,歷經產業不景氣而存活至今的資深幕後人員,需要同時兼顧幾部片的搶手狀況,就時有耳聞。在這種狀況下,近幾年的台灣電影,在製作觀念、拍攝風格上,就會出現高度的類似性,從本土劇移植製作模式,更是不得不採取的應急措施。

而所謂的本地風格,或是貼近本地觀眾的電影製作手法,從產業的角度來看,是一種消極的防禦策略,它可以用來抵擋好萊塢等外來電影,而穩住最基本的票房市場。相對的,則是本地的電影很難走出台灣。從近年本地電影在台灣以外的賣座狀況,就可以感受到防禦策略所造成的限制。

此外,在製作上更是面臨挑戰。將近20年的電影產業斷層,讓整個業界都對製作有很大的距離感。只要把近幾年台灣電影,跟韓國、日本,甚至美國的相同預算規模電影相比較,就可以感受到,台灣電影的團隊,在預算運用的效率、細緻度,仍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資源的運作效率,是一部電影製作的關鍵。近幾年許多拍攝資金從高科技業、金融業挹注到電影產業,其中的關鍵就在於電影,近幾年本地電影的投資效率,相對於其他產業是較高的。

所謂的台灣電影產業可能復甦的說法,其實與現實不符。目前的台灣電影,在拍攝風格、團隊運作、資金運用上,都只是處於以本地市場作為操兵、調整的階段。嚴格說來,挑戰才剛要開始。

從投資資金的立場而言,需要台灣電影做更大的回收,而從賽德克等電影的操作經驗來看,本地電影市場有其極限,本地的電影產品,終究要以台灣本地以外的市場為標的。這時,以本地觀眾為製作依據的電影產品,然後期望藉著觀光等周邊產品來回收資金的傳統防禦策略,勢必要進行調整。

然而,就現實的環境來看,台灣電影似乎很難在台灣以外的地方獲得共鳴。只要看看本地視為指標的幾部電影在國外的狀況,就能感受到,儘管台灣電影在選材上,不乏具有跨文化、跨國的潛力,台灣媒體也常常或明或暗認為外邦人都對本地文化有高度興趣,但是,現實的狀況是,我們很難找出一部具有跨地域的台灣電影。這種狀況甚至還不如冷戰時期,台灣電影在華語圈所受到的重視。之前媒體猛炒《那些年我們追的女孩》在香港的賣座佳績,其實正反映了業界、相關人士心中的焦慮。

這是台灣電影即將要面臨的發展瓶頸。台灣以外的電影,從中國到美國,在製作上都已經開始朝向跨國的方向發展,台灣的業界雖已注意到此事,卻還沒有找到明確的方向感。嚴酷的挑戰即將來到,要說台灣電影已經復甦,還稍嫌樂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