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5月1日 星期二


「低頭族」既相連又疏離

2012-03-28基督教論壇報
現代通訊始於1838年摩斯發明電報,1844年摩斯在美國完成第一條電報線後,傳送的第一個信息是:「上帝作成了什麼?」當時,一封信需要半年以上才到得了印度,而電報竟在彈指之間就傳送到了遠方。

然而這個壯舉並沒有讓哲學家齊克果興奮,他在1843年發表的書上寫著:「若是有人發明了一種機器,可以讓全世界的人聽到他的聲音,恐怕警察會禁止人使用,以免整個國家陷入瘋狂。」 齊克果無從想像,他出書60年後,人們真的是從一個盒子聽到遠方發送的演說(收音機),100年後人們從一個更大的盒子看到遠方發生的事件(電視機)。

通訊時代弔詭現象
電視機進駐家庭之後,人際關係已經產生了重大改變,但這樣的媒體稱為大眾傳媒,還可以有家人一同觀賞的樂趣。

如今,互動的手持裝置(如智慧型手機)卻是真正的個人化,它像一個黑洞吸進了所有影、音、遊戲、通訊功能,也毫不留情地吸進了人的時間、注意力,也像黑洞扭曲時空一樣,扭曲了人際關係、家庭關係。

齊克果所擔心的瘋狂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他出書170年後在臺灣的報紙上報導的瘋狂景象是:一對情侶外出用餐,菜一上桌,先掏出手機拍照、上臉書「打卡」,然後忙著低頭回應遠端潮水般湧來的「讚」。一頓飯中的場景是:眼睛緊叮著手機、手指忙著觸控螢幕、嘴裡咀嚼著食物,僅存的對話是鼻腔有一搭沒一搭回應著對面人的「嗯」。 可惜這已經不是新聞而是餐廳中司空見慣的景象,爸爸低頭看著iphone、孩子聚精會神盯著遊戲機、媽媽默然獨坐的場面到處可見。

洪蘭教授在專欄中說了一個故事:一位美國朋友十歲的女兒請同學來家裡過夜,母親因為自己小時最愛整晚聊天的睡衣派對,所以交代女兒節制以免吵到鄰居。想不到晚上出奇安靜,偷窺一下,發現五個女孩靜靜躺在床上,各自對著自己的手機發簡訊。

親密關係變得遙遠
通訊時代最重要的關鍵字是「連結」(connected),但是帶來的卻是人與人的疏離(Alienation)。

弔詭處像余光中的詩:「天上的星星為何像地上的人群一般的擁擠?地上的人們為何又像天上的星星一樣的疏遠?」,然而悲涼處卻似李白的詩:「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這是我們想要的人際關係嗎?這是我們喜歡的家庭氣氛嗎?這個問題每個人必須捫心自問,然而不論答案是什麼,我們必須認識科技正把我們推向這個結果。

人類活動的表象不外乎影與音,科技的進展從可以記錄這些影音到可以傳送這些影音,甚至運用影音技術使得遊戲更加逼真,積體電路的技術更進一步把這些影音裝置不斷縮小,並且價格低廉到人人買得起。 於是當下的世界不再限於眼前的人事物,過往的、遠處的、真實的、虛擬的都藉著科技輕易來到眼前,人類互動的對象不再僅是對面伸手可及的人,這種方便固然縮短了人與人的距離,但也把每個人的世界變得非常複雜與喧囂。同時,不需要與活生生的人互動照樣可以打發時間,這使得人有更加封閉的本錢。

這種界線的泯滅需要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是人際關係?更進一步的是何為親密的關係?

科技始終源自人性?
我們要非常小心,Nokia的名言「科技始終源自人性」,有著似是而非的意涵。許多打動人心的廣告詞「隨時(anytime)」、「隨地(anywhere)」固然源自人類夢想「隨時隨地」都可以作的方便,然而隱藏的真相是,大規模的相連、互動是一個巨大商機。

但後果是,某種程度造成互動深度的降低,這可以從社群軟體(臉書、撲浪、推特)的互動方式看出來(簡單幾行字,甚至按個「讚」),簡單的說:你可以和更多人講更少、更浮面的事。 親密關係可以用雅歌書的一句話來代表:「我妹子、我新婦,乃是關鎖的園、禁閉的井,封閉的泉源」(雅歌四章12節),這裡營造的是一個只有兩個人的世界,彼此深深的汲取,唯其如此,才能有深層的相交與委身。

可惜,親密關係的商機只有情人節而已。 「科技始終源自人性」沒有說出的另一面是:科技鼓勵人性中可以造成商機的那部分,於是人性的某個部分被不斷強化放大,因此人就被扭曲了。 現在換上帝要問人:「你們到底要做什麼?」
201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