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9月22日 星期六

古鋼琴奏法的藝術


焦元溥

雖然還是用現代史坦威演奏,北市交開季音樂會請到古鋼琴名家魯賓(Steven Rubin)演奏莫札特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絕對是不容錯過的演出。已經習慣並熟悉現代鋼琴的愛樂者或習琴者,或許不甚了解為何古鋼琴技法仍然重要,但作為不斷演化中的一種樂器,各家各地鋼琴性能不同,使得鋼琴家發展出不同演奏方法,而這些都忠實反映在作曲家樂曲和演奏家教材之中。

舉例而言,涂爾克(Daniel Gottlob Türk,1756-1813)在其名著《鋼琴學習法》(Clavierschule, oder Anweisung zum Clavierspielen,當時最被廣泛閱讀的德語鋼琴演奏教材)指導讀者「當音符以一般方式演奏時……手指應該比該音符時值所要求的還早一點離開鍵盤」。換句話說,涂爾克要求演奏者基本上應該輕觸鍵、快離鍵。然而同樣是對一般音符的處理(不涉及連奏或斷奏),克萊曼第(Muzio Clementi,1752-1832)卻建議「最好要把鍵壓到底,並且每個音(時值)都要彈滿」,和涂爾克的意見竟完全相反。

這兩種相反的建議,反映的並非兩位鋼琴家對音樂處理的歧見或演奏技巧的高下之分,而純粹是他們所使用的鋼琴性能不同。涂爾克所用的維也納鋼琴聲音乾淨清淺,克萊曼第彈的英國鋼琴卻聲響厚實。前者琴鍵輕而反彈快,後者則琴鍵重且反彈慢,鍵盤也較維也納鋼琴來得深。因此涂爾克和克萊曼第對演奏者的指導,就「所欲達到的效果」而言其實相同,但因所用樂器性能不同,導致他們必須以截然不同的方式獲得所要的效果。在鋼琴性能各地不同且不斷發展的時代,對於任何鋼琴演奏的技術討論,都必須把演奏者當時所用的樂器性能納入考量,方能清楚解讀演奏指導的真意為何。

維也納與英國鋼琴的不同構造,既使演奏家發展出相應的不同技巧,也影響作曲家鋼琴作品的表現手法,以及寫曲記譜的不同風格。早在1830年卡爾克布萊納(Friedrich Kalkbrenner,1785– 1849)就曾指出維也納和倫敦的不同鋼琴設計,其實培育出兩種演奏風格:維也納鋼琴家以快速、乾淨、準確的演奏聞名,倫敦鋼琴家則以寬廣恢宏的抒情歌唱風格著稱。若更進一步討論,維也納的鋼琴觸鍵反應快,琴音消逝也快,適合表現說話式的句法與清晰斷句。這種把音樂當成一種說話方式或語言的藝術美學,也普遍出現於當時的德語文獻,和鋼琴樂器性能互相呼應。就實際作品而言,莫札特的鋼琴音樂充滿短圓滑奏,音與音「連與不連」之間呈現作曲家利用維也納鋼琴所欲表達的說話式句法與語氣效果。然而克萊曼第的圓滑線標法就截然不同。雖然他和莫札特同屬古典時期風格,但他圓滑線一畫往往就是四個小節,表現出英國鋼琴音量大且長於歌唱線條的優勢

相信這次透過魯賓的演奏,不只能聽到精湛演出,我們也能更深刻認識鋼琴技巧發展的歷史,既看熱鬧也聽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