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運和愛交織出的淒美樂章
- 2012-8-30 台灣立報
38



■但唐謨
瑞典片《阿蒙與橡樹》(Simon och ekarna)是一部小說改編的電影,描述二戰時期,納粹肆虐前後發生在北歐的一段小事。納粹電影很常見,但是《阿蒙與橡樹》卻拍得像一首美麗與哀愁的詩。電影的一開始就是北歐美麗的風光,幽靜漂亮的石崖,滄茫遙遠的海、雲朵和樹,好像是夏天的尾巴。主角,一個男孩子,望向大海,開始回憶起了他的童年……
這個孩子(西蒙)生長在一個勞工階級家庭,雖然經濟不是很充裕,卻仍然被送到貴族學校去讀書。他很喜歡躺在橡樹下面發呆。父親教他砍柴,希望他學習打拳、玩摔角;可是他對這類的「粗活」總覺得不感興趣。在學校裡面,他結識了一個猶太男孩以薩,爸爸是個有錢的書商。他發現自己似乎對藝術、音樂比較感興趣。但是這些都是他的父親所無法瞭解的。然後他長大了,戰爭也爆發了,許多事情都在命運的擺佈下發生。然後戰爭又結束了——這男孩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原來他身上也有猶太人的血。
《阿蒙與橡樹》(天馬行空)
這個故事比較像是個「家庭劇」,也是個少年成長的故事。人物之間的牽連糾葛,在戰爭的背景下,更顯得壯烈。比較起其他的納粹歷史電影,片中幾乎沒有描繪納粹的暴行,而是把焦點放在那段歷史下生活的人,呈現活在戰爭之下無奈的人生。片中的每個角色,幾乎都在特殊的時空背景下,被迫做出了違反他們意願的抉擇:上一個世代的亞利安女孩和猶太男孩,被迫遺棄愛情結晶。養父母基於愛,隱瞞了西蒙的身世。但是,知道身世的西蒙,在失落感的驅使之下,卻無法體諒養父母的這份「愛」。這部片最細膩的描述,是家庭和國族之間微妙的牽繫。故事中以薩的猶太家庭和西蒙的家庭,因為戰爭的緣故,成為親密又相依的好友(亞利安家庭擁有安全保障,猶太家庭擁有經濟能力),但是他們的兒子,卻和自己的父親處不好,反而比較喜歡對方的父親。西蒙從以薩的父親身上發掘了自己對於音樂的喜愛,他的自我認同感也漸漸轉移。當他發現的自己的身世,雖然他無法諒解,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似乎把找到了一種他覺得失去的認同。種種非常微妙的情緒,累積成了這部電影奇特的戲劇張力。
相對主角於父親認同的迷惘,母愛的描述是這部片當中非常感人的一部份。西蒙的養母是個為了家庭付出一切的女性。電影的開始,就看到幼年的西蒙倚靠在母親的胸前,恬靜的畫面中,傳送出一種無法言說的安全感;即使電影中沒有太多西蒙童年的描述,但我們仍然可以感覺到從他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母親給予了他無限的愛。在這位女演員Helen Sjöholm略帶滄桑的臉上,我們看到了世界最偉大的一種愛——不求報答的愛。
片中還有一個點讓我感動莫名:西蒙和以薩的父親第一次到音樂去聽音樂,那或許也是他第一次發現音樂之美。小男孩純真的臉上,突然綻出光芒,隨著音樂的流轉,一股美麗的、屬於生命的感覺,第一次被他感受到了。看到此景,大家也都會回憶起自己第一次發現音樂的時候,那種興奮、幸福的感覺吧。
以下是片中一段關於音樂,盪氣迴腸的台詞:
「……藝術就是這樣,它讓我們進入一個內在的世界,達到一種超越文字的感情。對於我,這就是一種生存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