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4年5月21日 星期三

圖窮匕見樂趣多


■焦元溥/聯合晚報2014/2/25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里森 (Toni Morrison,1931-)的小說《寵兒》(Beloved),寫了一個絕望母親殺害兩歲稚女的恐怖情節:女黑奴柴特從蓄奴州逃跑,到俄亥俄州開始新生活。不料自由還享受不到一個月,就有四個白人男子騎馬前來搜捕。為了不想讓後代繼續承受奴役之苦,柴特決定殺死自己四個幼子。所幸天可憐見,最後只有小女兒受害。
柴特瘋了嗎?是的,大家覺得這媽媽一定瘋了。但莫里森在小說中埋了巧妙的梗,讓讀者知道柴特為何那麼激動。「因為莫里森直稱他們為四騎士」,文學教授佛斯特 (Thomas Foster)在《教你讀懂文學的27 堂課》一書中分析,那是出自新約聖經最後一卷《啟示錄》,預告最終審判即將來臨的「天啟四騎士」:「莫里森大可稱他們為『四個騎馬的人』、『四位馬術師』,或者換個說法:『四個男人騎在馬背上』,然而她卻不這麼寫,反而選擇直呼『四騎士』,這夠直截了當了吧!」

如果世界末日就在眼前,你能不激動嗎?

文學作品引用聖經典故,例子多到不可勝數。但《寵兒》告訴我們,如果作者希望讀者知道其靈感從何而來,那麼作品裡一定會安排「明顯線索」讓大家解題。文學如此,音樂亦然。這次紐約愛樂來台演出林德柏格 (Magnus Lindberg,1958-)《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這首作品長達三十分鐘,有樂章之分但無間斷,鋼琴技巧非常複雜。而到樂曲結束前五、六分鐘吧,突然出現一大段艱難鋼琴獨奏,其中右手出現一句似曾相識的旋律,好像來自拉威爾的《左手鋼琴協奏曲》。

隔天請教演出者,鋼琴家名家布隆夫曼 (Yefim Bronfman,1958-),那一段是怎麼回事。「沒錯,那的確是拉威爾《左手鋼琴協奏曲》。事實上林德柏格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就是以拉威爾《左手鋼琴協奏曲》為靈感而寫成的曲子,所以他用的樂器編制和拉威爾那首一模一樣。到了裝飾奏,林德柏格還刻意引了拉威爾的一段旋律,就是要讓大家知道他的靈感來源為何。」

引用典故,或以別人創作為靈感,一點都不奇怪,重點是用得好不好,有沒有道理,甚至有沒有倫理。無論是莫里森或是林德柏格,都在作品裡展現漂亮身手,也透過先前文本帶出更深刻的力量,既是漂亮雙贏,也值得我們欣賞並學習。如果所有創作者都能如此,那也就不會有那麼多抄襲疑雲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