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4年6月13日 星期五

樂聞樂思/神奇筆法與時代悲劇

愛聽管弦樂的人,應該都著迷那千變萬化的聲響世界,管弦樂法(orchestration,或稱配器法)的學問。想了解各種樂器的基本聲響特色,聽一遍布瑞頓的《青少年管弦樂指南》大概就能有相當概念,但管弦樂法就沒有那麼簡單了。這是一加一不等於二的化學變化,迷人的「聲響調色學」。
說到管弦樂法,不得不提拉威爾的《波麗露》(Boléro)。從頭至尾約十四分鐘,音量不斷增大,是音樂史上最長也最出名的漸強。但更瘋狂的是除了結尾轉折外,全曲從頭到尾也就只有一段旋律。此曲首演時,有位女士在觀眾席大喊「這個作曲家瘋了!」隔天拉威爾竟然表示,昨晚只有她了解《波麗露》。
拉威爾真的瘋了嗎?當然不是。《波麗露》之所以為《波麗露》,一方面拉威爾設計出具有不斷推進感的旋律和節奏,讓音樂始終保有積極的前行脈動;另一方面,透過不同樂器搭配組合並開發前所未聞的音域,作曲家等於用管弦配器寫變奏,讓你聽了不覺膩煩。像是第九段以法國號、兩支短笛和鋼片琴所調製出的音色,效果就極為特殊。可以混合多樣泛音,也可以要長號吹超高音,旋律雖沒變,聲音色彩卻不斷在變,加上令人興奮的節奏勁力與漸強效果,拉威爾沒瘋,瘋的可是千千萬萬的愛樂者—從問世以來,《波麗露》不只是拉威爾最著名的作品,也是古典音樂中最出名的經典。愈咀嚼《波麗露》就愈能知其精奧,也就愈著迷於拉威爾的絕藝。
但同樣以小鼓節奏開始,同樣是長達十分鐘以上的漸強,同樣是相同旋律但樂器色彩不斷變化,蕭士塔高維契《第七號交響曲》「列寧格勒」就給人完全不同的感受,以嘲諷筆法描寫邪惡對人性的包圍與攻擊,更被指涉成死亡人數上達一百五十萬,納粹對列寧格勒的八百七十二日圍城。「我對被希特勒所殺害的人懷有無盡的哀傷,可是對那些在史達林命令下被殺害的同胞,我的哀傷也不因而減少。對每一位受折磨、被槍殺、因飢餓而死亡的人,我都為之哀悼。遠在希特勒帶來的屠殺之前,在我們國家裡,就已經有上千萬的生命被殺害了。....」先聽拉威爾,再聽蕭士塔高維契,不難想像後者應當熟知前者的《波麗露》,卻寫出截然不同的音樂世界。
只是無論是拉威爾還是蕭士塔高維契,要真正感受《波麗露》與《第七號交響曲》的震撼,還是必須親自來一趟現場。呂紹嘉即將指揮國家交響樂團挑戰這部蕭士塔高維契經典,希望愛樂者不要錯過這難得的機會。
6/13列寧格勒 呂紹嘉指揮國家交響樂團
陳銳演奏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
【2014/06/08 聯合晚報】http://udn.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