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音樂是培養品格最重要的養分

2009/10/01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洪蘭
音樂是人情緒的自然表現,任何一個民族都有音樂,也有它自己獨特的樂器,先人用獸骨做成笛、號角來吹;用獸皮繃成鼓來敲;阿美族拍打高低不同的竹筒;排灣族吹鼻笛等等。每個民族都知道音樂是一個不可忽略的情意教育,柏拉圖告訴雅典人:孩子在二十歲以前只要音樂和體育的教育就夠了,音樂陶冶性情,體育健強體魄。
       中國古代也很注重音樂,它是「士」的一個指標,做為一個讀書人,琴棋書畫都得會,琴尤其排在第一位。孔子的六藝,「樂」也居第二位,緊跟在「禮」之後。司馬相如憑著一首「鳳求凰」,沒有聘金,娶到卓文君,願意跟他當爐賣酒;俞伯牙鼓琴,鍾子期聽到了,讚美說「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伯牙又鼓一曲,鍾子期又說「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他們兩人因琴知音而成知已,鍾子期死後,俞伯牙便不再彈琴,因為沒有知音了,這段友誼成為千古佳話。但是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的教育變了樣,音樂不再是教育的重心,我們開始塞一些不知什麼時候才用得到的東西到孩子的大腦去,忽略了品格培養最重要養分。
愛爾蘭詩人濟慈(W. B Yeats)說:「教育不是填鴨似的餵食,它是點燃心中智慧的火種」,我們現在的年輕人缺乏求知的熱情,這跟他們的生活沒有調劑,每天都在唸書有關。學習是情緒和動機,在學習之前,常要靜心,調整自己的情緒之後才能看的下書,心情煩燥時是讀不下書的,而煩燥時,音樂和運動是兩個穩定情緒最好的方式。大腦研究發現打完球的孩子進教室來唸書時,比較專心,這是因為運動時,大腦分泌大量的多巴胺,這是一個正向的神經傳導物質,它使情緒亢奮,運動又使血液循環加快,大腦得到多的帶氧血液,心智清醒,思想快速,學習效果好。美國學校現在一天有兩節體育課就是為此。音樂則是透過活化大腦的情緒與愉悅中心,放鬆肌肉,降低血壓,使思緒清晰,尤其人在聽到喜歡的音樂時,它的喜悅真非筆墨可以形容。
        
民國五十八年,我去美國留學,那時台灣經濟尚未起飛,留學生大都很窮,
靠獎學金生活,買不起音響。有一天放學回家,在一個房子前面聽到裡面流出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那時,果然是「如聽仙樂耳暫明」,捨不得離去,又不敢站在人家門前太久,只得放慢腳步,假裝找東西,一寸一寸的走過去。回家後,旋律一直在腦海裡轉,真是餘音繞樑三日不絕。那是我第一次體會什麼叫精神食糧,它帶給你的滿足感跟吃一頓大餐一模一樣。所以我一直很希望台灣的音樂教育能落實到孩子身上。
  對古典音樂的喜好有時需要父母花點心思,因為孩子喜歡聽熟悉的東西,從小聽熟了以後就會愛聽。我孩子小時候,我在做家事時,會放我最喜歡的古典音樂或京戲,他每天聽,耳濡目染,自然而然也就喜歡上京戲和歌劇,到現在長大了還肯陪我去欣賞演出。他後來上哥倫比亞大學時,通識課必修音樂欣賞,老師考試的方式是放一段音樂,要他們寫出作曲者和樂曲名稱,他這門課輕鬆過關。他也告訴我,在紐約地鐵很擁擠時,他就在腦海中唱維瓦第的「四季」,他的心便不那麼浮燥了。
音樂陶冶人的性情,良有以也。希望這一套書能帶領孩子進入音樂這個人類文明最精華的寶庫。有音樂涵養的孩子他一生不會寂寞或孤獨,因為他內心是充實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