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6年10月26日 星期三

視覺化古典音樂會 讓你「看得到」卻「聽不見」?

2016-10-17 22:10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

你對古典音樂會的印象是什麼?舞台上擺著鋼琴等樂器,演奏者專注演奏、台下聽眾正襟危坐、仔細聆聽?
過去這種只強調「聽覺」的古典音樂會,正逐漸被新世紀視為過時。為了迎合「視覺化」的新世代聽眾,許多古典音樂會在舞台上打上炫目燈光、瑰麗3D影像,或是各種多媒體影音。
音樂大師馬勒代表作「大地之歌」,靈感來自唐詩。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本月底端出的「21世紀的馬勒:大地之歌」,找來書法家林隆達,為馬勒創作此曲來源的幾首唐詩揮毫,音樂會現場將以多媒體影音呈現書法家揮毫身影,「讓親臨現場的愛樂朋友感受中國詩詞與馬勒深刻樂音再融合書法所激發的火花。」
國家音樂廳9月舉辦的「新點子樂展」,請來旅德鋼琴家陳必先不夠,還力邀新銳燈光藝術家鄧振威以LED光雕裝飾音樂會。他在舞台背牆上,裝上50個陣列式排列的雕花裝置物,每一個裝置物背後裝上LED燈;當光打在背牆,反射出雕花的巴洛克紋路線條,「可強化音樂會的戲劇張力。」。
然而,比起今年1月在莫斯科音樂學院表演廳舉辦的「3D古典音樂會」,台灣這些音樂會對聽眾眼睛的關注,實在不算什麼。
這場俄羅斯史上首場「3D古典音樂會」,找來科學家、藝術家與音樂家組成的國際團隊,設計出跟每個音符對應的3D影像和顏色。當樂團演奏「胡桃鉗」等名曲時,,舞台上便會出現對應的燦爛3D圖像,如海浪般不斷湧現、如夢似幻。「我們相信這次演出,將讓音樂中的視覺和聽覺效果充分融合,形成一個完美的整體。」音樂會策畫者瑪麗亞(Maria Chernove)表示。
為什麼要讓過去只「聽得到」的音樂,也能「看得見」?去年底,一群科學家、音樂家、電腦工程師與作曲家,針對「音樂可視化」主題在紐約舉辦座談會。
其中一位科學家齊默爾曼指出,透過電腦程式,可以讓每個音符都有其對應的圖像、顏色,「讓音符看得見」。這不僅造福視障者、讓他們「看見音樂」;也可以解決古典音樂「太抽象」的問題,更貼近注重視覺經驗的新世代。他還指出,「音樂可視化」向觀眾傳達統一的視覺與聽覺經驗,「是更完整的感官經驗。」
然而,讓音符「看得見」,是莊重節制的古典音樂會,貼近新世代的唯一方式?還是讓「聽音樂」的經驗不再純粹:聽眾的耳朵反而被炫目的視覺遮蓋,反而「聽不見」音樂?
「任何創新都應該被鼓勵。但是創新之前,必須考慮是否會影響藝術的本質。」大提琴家張正傑表示。被稱為「音樂頑童」的他,經常用各種創新方式顛覆古典音樂的表演形式、鼓勵新世代甚至是兒童,親近古典音樂。
張正傑說,創新必須在「不影響古典音樂的本質」下創新,「就像一個好的廚師,會用技巧點出味道,而非用滷汁影響味覺。」他質疑,華麗炫目的影音效果會讓「聽眾」變成「觀眾」,忘了音樂美好的純粹,「聽完馬勒,留在腦裡的卻只剩燈光與畫面。」
9月底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登場的「新點子樂展」,邀請燈光設計師鄧振威設計精彩的燈光,...
9月底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登場的「新點子樂展」,邀請燈光設計師鄧振威設計精彩的燈光,強化音樂的戲劇性。圖/兩廳院提供
9月底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登場的「新點子樂展」,不只演奏古典樂,,還邀請燈光設計師在...
9月底在台北國家音樂廳登場的「新點子樂展」,不只演奏古典樂,,還邀請燈光設計師在舞台上打出巴洛克花紋圖案,強化音樂的戲劇性。圖/兩廳院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