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後現代?】系列2 |
校園簡訊315期 ∼ ∼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許多選擇;尋找,就尋見不少答案; ∼ 叩門,就給你們開無數扇門……這,就是我們身處的世代。 ∼ ∼∼∼∼∼∼∼∼∼∼∼∼∼∼∼∼∼∼∼∼∼∼∼∼∼ 亦敵亦友的後現代 ◎左心泰(加拿大維真神學院基督教研究碩士) 「後現代」是有趣的––其起源並非哲學,而是建築;明明出身於西方社會,卻又偏偏喜歡反抗西方。有人說後現代是現代的後期,也有人說它已是另一個時期的開始。無論如何,它跟「現代」的關係密不可分。 簡單來說,現代時期(modernity)的特點是:理性至上,這也馬上引出其它主角:科學、客觀、以及絕對性。「後」現代之所以被冠上「後」這個字,想必在某些方面跟現代有所區分。不過,可別嘗試定義後現代,因為在「定義」的當下,我們便不假思索地使用「客觀」的概念,進而框限後現代––而這也是後現代所痛斥抨擊的。或許,「描述」這動詞比較合乎後現代的喜好––它暗示著主觀、非絕對性、以及(科學所無法定義的)藝術。 有些基督徒將後現代和反基督劃上等號,因為後現代並不尊崇絕對性(而基督徒自認信的是「絕對」真理)。這種想法值得我們反思:難道現代時期(與宗教改革幾乎同一時代)所宣揚的基督教,就是真正的基督教嗎?現代時期藉由科學證明所產生的「絕對性」,跟彼得宣告「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的「絕對口吻」(或宣信),是一樣的嗎?對基督教信仰而言,「絕對」真理的重要性在哪裡?我們對「絕對性」的看重或定義,受到現代主義(modernism)的影響又有多深? 後現代的思潮,看似撼動基督教的山河,但或許它真正威脅的,是披上現代色彩的基督教。 話說回來,基督徒在現代和後現代的互動裡,又該如何看待自己的信仰呢?第一,我們必須學習謙卑。知識已被認識論所顛覆,文字語言已被解構學所拆毀,我們需要承認頭腦理性不是一切;人是有限的,人不是神,包括基督徒在內。第二,我們必須兼顧經驗和知識。後現代反抗的是被絕對化的知識(理性知識即一切)。感性被現代理性所打壓,而後現代欲拯救的,便是感性的重要。同樣的,若基督徒只「知道」神是愛,但從未深刻地被祂的愛所沉浸,這樣的信仰很快便會失去感染力,然後僵化、死去。 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慶幸知道自己「是」什麼,信「什麼」。由於後現代對「客觀」的反彈,以致它不願被定義,因此它的存在只能透過不斷的否定來維持。沒錯,這樣作或許成功地避免它所擔心的再次發生,但在同時,那是一種極大的悲哀和不安全,因為它並不「是」任何東西。當你「不是」時,你的存在又會「是」什麼呢?然而,對基督徒而言,這些都已有解答(即使尚未完全揭曉)。我們能夠活著,能夠繼續見證活著的神,因為我們「信」,也因為我們「是」。 其實,基督徒不必太過苛責後現代,沒有一種思潮是完全的,而後現代只不過是一種反動,欲揭露先前思潮的不足之處。面對潮起潮落的思想變遷,我們不用害怕,亦不用隨之起舞,姑且將思潮看作人類對自己、社會及存在意義的反思和尋求,然後自問:「我所信的能否回應這個世代的呼喚?」 我相信,答案會是肯定的。 |
2010年8月15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