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老師應了解媒體炒作
【作者/周傳久 (公視記者)】
媒體素養教育電子報第17期 / 台灣立報2010/5/21
最近幾年,國內招生考試頻頻出現時事題,平時要多看報比較容易答題,目的是希望年輕人要留意社會脈動,不要死讀書。
這種命題本意良好,可是最近依據這種原則在某些學校卻可看到老師出題涵蓋流行歌曲歌詞或者一些知名人物,讓學生壓力越來越大,本來沒煩惱的,變得很煩惱,需要將輕鬆聽的歌用放大鏡來分析備戰。知道這些到底能代表什麼?不知道又代表什麼?這裡要提出一點點質疑是,媒體上有名的人到底是怎麼有名的?從媒體而獲悉的所謂「大眾不可不知」的人物或事件甚至歌詞,到底是如何產生的?
從事媒體工作的人不難了解,除了天災,最出名的人物、事件和物品有時常常是因為刻意行銷而來。尤其是置入性行銷盛行以後,連純新聞都有很多假的,看看有多少所謂當紅「引起中外重視」的「民俗文化活動」其實根本就是地方政府以及商家買來的報導,更不用說,非新聞類內容,許多廠商全力促銷商品。某種程度來說,錢砸得越多,廣告效果越大。如果學校老師以為這就是國中生必須知道或者最好知道的社會重要人物或事件,是不是有些偏頗?
世界很大,不知道周杰倫而對巴哈、海頓非常熟悉的人,到底誰是比較有世界觀的呢?為什麼不是胡德夫?不知道周杰倫而知道海地地震的人,到底誰比較有關懷社會的可能呢?奧斯卡金像獎也是商業炒作,當然有其專業水平,但把以上這些流行文化的內容出在國文、社會、人文藝術課程到底意義何在?知道這些流行文化炒作的故事,或者熟悉流行歌詞,就代表掌握時事嗎?命題老師們有沒有想過自己也可能相當受到廣告行銷影響?還是這樣出題最容易、最可以討好學生呢?命題的內在邏輯是真的掌握流行文化內涵,還是只是藉搭上某一個名字或文化產品,顯示命題者不 LKK,也跟得上潮流?
記得十五年前台灣剛有媒體素養教育時,有個議題常被提出,就是如果你家小孩很少看電視,而別人家的孩子天天看卡通,會不會使你家孩子在學校和別人沒有話題,而且別人講的都聽不懂?試問,許多孩子都看日本卡通殺來殺去,或者講粗話的連續劇,這樣的環境,沒學到粗話或者聽不懂別人談日本卡通,就代表跟不上社會脈動嗎?這類顧忌實在不是那麼需要在意,因為除了暴粗口的連續劇,同儕之間還有很多別的話題可以溝通。現在的卡通也不一定都使小朋友越看越很善良可愛了。
在一個全球化時代,媒體產業為求績效常常力圖擴大行銷面,所以哈利波特不但在英國很紅,也同時發片出版到許多國家,在各地促銷,阿凡達也是一樣。出題老師到底要怎樣看待有看哈立波特、阿凡達和沒看的學生呢?要照這樣的標準,沒錢進電影院捧場的是不是就使自己陷入考試失分的危機呢?更何況因為印刷媒體市場被網路掠奪,大家競爭激烈時許多版面內容以吸引力取勝,比較公認重要的社會問題已經越來越失去被報導空間。因此,到底什麼是「時事」,其根據到底是什麼?又為什麼值得用來出為考題,樹立新一代命題價值觀,實在有討論空間。
我們無意將為數不多的時事題大加批判,但想想在考試引導學習的台灣,命題對學生的影響真的不小,差一分可能就是不同的前途。時事題到底對學生有哪些具體的困擾和影響,有待精確的研究才有答案。但如果更多命題老師對於媒體產品是如何炒作行銷,取得更廣泛的知名度,能有更多理解,或許能有一把更公平客觀有建設性的尺,來衡量到底怎樣取捨所謂的媒體內容成為考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