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元溥/聯合晚報2009/9/22
「…很抱歉我沒有和你說再見。身為蘇格蘭人,我無法忍受『英語破壞版』的『Auld Lang Syne』,所以國歌唱完就走了…」接到這封電郵,我不禁笑了起來——雖然是苦笑。
英國「逍遙音樂節」的「最後一夜」(The Last Night),最後一定以經典愛國歌曲結束,包括「統治呀!大不列顛!」(Rule, Britannia)、「耶路撒冷」(Jerusalem)、「希望與榮耀的國度」(Land of Hope and Glory,由艾爾加《第一號威風凜凜進行曲》中段旋律配詞)以及國歌「天佑吾王」。當音樂會結束,指揮和樂團都離場後,全場觀眾竟會手牽手高唱驪歌「Auld Lang Syne」,相約明年再見……這是「逍遙音樂節」最感人的畫面,也是最迷人的場景——只是對這位蘇格蘭老太太而言,把蘇格蘭歌「Auld Lang Syne」改成英文來唱,著實令她無法忍受。即使參加「逍遙音樂節」近四十年,她從來沒留到驪歌,總在之前匆匆離去。
我完全能夠體會她的感受,特別因為前一天我們才聽了馬友友的「絲路樂團」。原本抱著好奇與期待,但當我聽完他們最後一曲「十面埋伏」,我只能說我實在深以身為華人而感到羞愧——這樣既無水準又無格調的改編,就像是把花椰菜、豆腐、葡萄乾淋上醬油作成披薩,還在西方人面前硬叫這個披薩「中國菜」一般。有這樣的演出,誰還會尊敬華人音樂家與音樂?
如果不是馬友友,大概不會有那麼多人在晚上十點來聽「絲路樂團」,但他的演出實在令人錯愕與心碎。如果「絲路樂團」所演奏的「十面埋伏」是對這首琵琶古曲的諷刺嘲弄倒還情有可原,也自成一類藝術。但從解說到表演,「絲路樂團」顯然並無此意。為什麼馬友友,一位具有豐厚音樂知識和精湛演出技巧的音樂家,竟會容許自己演奏水準這樣差的音樂?
「…我想你能夠體諒我的處境,特別是我知道你對馬友友『絲路』的感受,雖然後者的破壞性似乎更大…」的確,我很想和老太太說,英語版的「Auld Lang Syne」只是改了歌詞,曲調仍是蘇格蘭傳統五聲旋律,在倫敦被一群英格蘭聽眾演唱。而馬友友的「十面埋伏」,卻是一位華人音樂家,在舞台上以東方音樂之名糟蹋東方音樂和自己的名聲。這不只難以忍受,更令人痛心。
錯誤若無法更正,就該立刻停止;願「絲路樂團」是馬友友最後一個錯誤。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