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總幹事的話 / 林治平(外展部執行長) 浪子回家的再思 |
三月十一日至二十六日我有一次澳洲墨爾本與布里斯本的行程,距離上次的澳洲之行,已是十多年前的往事了。蒙墨、布兩地弟兄姊妹盛情相邀,我終於接受了這次事奉的挑戰。老實說,由於自己的軟弱,我早已不願也不敢一個人單獨離家這麼久,到一個這麼遠的地方。其實答應了這項邀約以後,近一年以來,心中時覺忐忑不安,有一種不便為外人言說的莫名害怕情緒,不時浮現。一個人離家這麼久妥當嗎?宇宙光二○一一年的各項事工正待展開,有些有時效性的工作,如第八屆世界華福大會印尼華人教會歷史圖片展等,更是迫在眉睫,到了幾乎要開天窗的危急時刻了。一想到這些,真覺壓力重重、不知如何是好。而這幾個月來,天災人禍消息頻傳,各種媒體報導,觸目驚心,令人難以相信,深有無能乏力之感。面對人類所遭遇的各項危難困苦,我們又能做什麼呢?唉!想來想去,我們真是什麼也不能做,再怎麼做也等於沒做,怎麼辦? 這種情形到今年一月情況更形加劇。布里斯本竟然在晴空萬里的日子,爆發了三十多年來罕見的大水災,徹底破滅了當年建壩科學家信誓旦旦保證百年之內不會有水災的誓言,引起全球的注視與議論。有些關心我行程的朋友,甚至問我在這個時刻去布里斯本恰當嗎?感謝主,答案來得很快,在這個危急慌亂的時刻,不正是最需要主信息安慰鼓勵、提醒警告的時刻嗎?我忽然覺得這次澳洲之行,實在有神特別的旨意與帶領。於是我開始更迫切尋求禱告該傳講的信息內容。這是一段漫長的反覆掙扎思考的過程。在此時此刻我該傳講的信息究竟是什麼?這些信息該如何傳講?著實困擾了我好長一段時間。尤其是投影片的準備,一直反覆增改,無法定稿。甚至在即將上台傳講信息之前,仍在那兒忙著禱告、思考、修改。在這次的事奉中,我更深體悟自己的軟弱、有限與不足。 三月十一日,我帶著聽聞日本發生九級地震的消息,滿心震驚地坐上飛機,飛往澳洲。也在核爆陰影籠罩下,傳講路加福音十五章浪子回家以及找人宣教的信息。感謝主,靠著主的恩典,終於把該分享的信息分享完畢。就像以往一樣,聽道的人究竟怎樣我不知道,但蒙恩得益最多的總是我自己。神的話語就是這麼奇妙,似乎平淡無奇,人人能懂,但卻因人生命成長、生活需求,而能在不同的時機情況下發出不同的亮光啟示,去除陰霾、迎向光明。 前提思考的重要性 在這次澳洲信息的分享中,我首先提出「前提思考的重要性」這個論點。列成一個簡單的公式如下:「錯誤的前提+正確的推論+狂熱的執行=萬劫不復的悲劇」 有人說文化的影響力是「一種不管你知道不知道、願意不願意都會影響改變你的力量。」那麼一個活在現代文化思想中的華人,他所承受的思想前提究竟是什麼?的確現代人因為接受了相當程度的教育,都很會運用理性思考推論;現代人也具有執行思考推論結果的狂熱,朝著推論結果的目標,全力衝刺,拚命打拼,不達目的,誓不甘休。這種精神固然可佩,但是如果前提錯誤,根據錯誤的前提再加推論,推論的結果必然錯誤;再根據錯誤的推論結果,加以狂熱執行;其結果當然是越錯越深,淪入萬劫不復的悲劇。 基督徒的信仰是一種生命的信仰,耶穌說:「人子來,為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那麼基督教信仰中所強調的生命究竟是什麼?耶穌所應許的更豐盛的生命究竟是什麼?服事主這麼多年,我發現只有生命才能產生生命。基督徒群體,無論是教會或是服事機構,都必須是一個生命碰觸生命、生命影響生命、生命產生生命的生命共同互動團體。一個教會團體如果失去了生命碰撞生命的現象,還能算是一個基督教機構嗎?而一個基督徒當然不只是一個熱心參加教會活動的人而已。基督徒是一個活出上帝形象與樣式的有靈的活人。然而誠如許多現代學者所指出的,現代人卻變成一個只活在物質經驗世界中的人,他們只承認那些看得見、摸得著、想得通的東西,因此,他們的人生也只追求那些看得見、摸得著、想得通的東西,於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他們與東西成為一體,使得現代社會中的人變得越來越不是一個人,東西成為他們面臨選擇時唯一最高的優先秩序,前提價值觀一錯,人就不再是人,而是東西。在這次澳洲之行中,神一再把「你不是東西,你是人!」這個信息,反覆多次強烈的擺在我心中。想到神在一切時空開始之前,用祂的話語能力,以地上的塵土、祂自己榮耀尊貴的形象與樣式,創造我們成為一個有靈的活人,是一個享有豐盛生命的全人,是一個在智慧、身量、神與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的全人。一個基督徒相信生命的起源源自上帝,生命是有自由、尊嚴與意義的,而所謂自由,絕不是像浪子故事中的小兒子般,遠離父家、任意放蕩、浪費貲財,自由是享有選擇的絕對權力,行所願行、該行、應行的善;不行自己內心深處不願、不該、不應行的惡,只有這樣的人才是一個真自由的人,才是一個享有生命尊嚴的人。這樣的人才是一個享有快樂有意義人生的人。 從這個角度切入思考浪子回家的故事,使我流盪徘徊的心深深感動。活在今生現世被純屬物質的東西所困的現代人,是該醒悟的時候到了,回家吧!天上的父正伸開雙手,準備緊緊擁抱失而又得、死而復活的浪子快快回家呢! 有關浪子的再思 談到浪子回家的故事,首先想到的必然是故事中的小兒子。小兒子的問題是什麼?可列舉如下: 1﹒他的眼晴只看到他「應得的家產家業」,以為只要據有這些「應得的家產家業」,便可遠離父家,任意放蕩、浪費貲財。是一個典型的只看「東西」、以「東西」為依歸、以「東西」為人生所有抉擇的最高優先秩序,為了「東西」,他可以放棄一切。是一個典型活在I-it關係中的單面相人(one-dimensional-man)。 2﹒看不見父家的豐富,厭棄父子生命血脈親密關係,只活在短暫有限、很快就耗盡了的家產家業中。這豈不很像許多現代心理輔導學者常常掛在嘴邊的兩個字:exhausted(耗盡),burn out(燒盡)。是的,一個只活在看得見、摸得著有限的「東西」中的人,是一個很快就會耗盡燒盡的人。 3﹒小兒子誤以為遠離父家、任意放蕩、浪費貲財是自由,呼朋引伴、阿諛奉承是尊嚴。哪知這些隨物質東西而來的自由尊嚴,正是使人被物慾、罪惡控制失去自由尊嚴的關鍵因素。 4﹒耗盡一切,復遭飢荒:中國人常說:「禍不單行」,完全活在「產業家業」中的小兒子,很快就耗盡了他所依靠的一切,又遇到那地方大遭飢荒,就窮苦起來。其實今天的現代人,正遭逢小兒子同樣的困境。上帝的確厚待現代人,賜給他們許多超越從前的家產家業,其實上帝從創世開始,就把這份產業交給人類「修理、看守、管理」。可惜人類竟然只看到悅人眼目、好作食物的分別善惡樹,聽信魔鬼的謊言,懷疑神的話語與慈愛,吃下了神說必定死的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自此遠離父家,活在理性經驗的現實情況與事件之中,以今生現世世俗經驗中的事件為最後絕對真理,使得現代人很快就陷入物化、無人無神的絕境中,社會文化危機四伏,失落失喪,呼聲四起。而自然災害、環境危機更讓高呼雙手萬能、人定勝天的科學主義者目瞪口呆、啞口無言。 5﹒投靠他人、與豬爭食、尊嚴喪盡:小兒子在耗盡自己所有一切、又遇外來天災之後,他沒有想到父家的豐足全備,可以以兒子的身分回到家中,享有父家一切的尊貴與豐富,卻仍然頑梗的自求解救、投靠他人,尋求人力支援。沒想到卻被人派去擔任猶太人最為輕賤看不起的看守豬群的工作。在窮途潦倒之際,他甚至餓到要與豬爭吃豬食的地步。生命尊嚴墮落至此,能不令人驚異駭嘆?而現代人的情境也是如此,自認為聰明絕頂的現代人,眼看著燒盡耗絕的有限人力才智,面對詭異難測、無法控制的自然災害,人類似乎仍在苟延殘喘,力圖翻身自救。最近Time雜誌甚至以封面主題申述人類將在二○四五年依賴電腦科技進入永生不朽。Time以一個大標題Singularity is near!(The Year Man becomes Immortal)告訴世人當電腦與人腦合而為一,電腦進而取代人腦之後,一個單一化的世界即將正式來臨,自此人類將可一步跨入不朽永生。只是如果科技真的如此取代人而存在,那麼究竟是人的毀滅,還是人的永生不朽?你說呢? 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過去百餘年來,在理性唯物科學主義的浪潮衝擊下,人類的狂傲蠻橫,浪費耗盡了上帝特別賜給人的家產家業,再加上近年來因人力破壞導致無法控制的自然災害,紛至沓來,使得人心惶惶,舉世不安。但無知的現代人,卻依然急病亂投醫,四面求助、荒亂無告。以致各種詭異怪談、荒誕不經的學術理論、甚至怪逆亂神,也能各據一方,各擅勝場,真是不可思議、令人費解。 仔細一想,小兒子的問題不正是今天現代人的問題?不正是你我的問題嗎? 小兒子的醒悟回轉 神在造人之始,是以自己的形象與樣式用地上的塵土造人,並將祂的氣息灌注其中,成為一個有靈的活人。而屬於塵土的物質肉體部分,神清楚宣示:「出於塵土,歸於塵土」,因此這些看得見、摸得著屬於物質的塵土部分,必然是人生命中極其有限的部分。可惜一個只活在塵土物質有限中的人,只能在有限的塵土物質生命中殘喘掙扎,耶穌所講浪子故事中的前半段就是如此。小兒子只會在塵土中翻滾,生命前提一錯,便注定走向萬劫不復的悲劇人生,至終淪落到喪盡尊嚴與豬爭食的悲劇人生中。 小兒子的轉機在於他的醒悟。耶穌講到小兒子的醒悟是一種對父家豐盛全備生命的渴慕;也是一種對自我身分地位的確認。小兒子在極度困境、絕望無助之際醒悟過來,他對自己說:「我父家裡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作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罷!』」 從小兒子這段獨白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小兒子醒悟的內容: 1﹒重新醒悟父子間切不斷的親密關係:小兒子醒悟的第一重點在「我父」這兩個字,當年他要求分產、離家、任意放蕩、浪費貲財,原因是他的眼中再也沒有「父」的形貌身影,更沒有「我父」的觀念。他要求分產根本意義就是要求與父隔絕,斷絕父子關係。小兒子一切的墮落失喪肇因在此。如今一聲我父,正是父子關係重建的開始。 2﹒我父家裡:緊接著我父後面這一個「家」字,意義尤其重要。小兒子當年盼望的是分家,離家越遠越好。經過一段顛沛流離、放蕩失喪的生活之後,這一聲父家的呼喊,想必是發自他心靈最深處的吶喊。「我父家裡」對一個離家走失、流落在外的浪子,是何等動人心弦的一聲呼喊啊! 3﹒我父家裡口糧有餘:小兒子醒悟的第三個層次是:「我的父家是一個擁有一切豐盛恩典的父家,而這個家正是我的父家,也是我永遠的家。」 可惜今天有許多人,只活在單面相的物質世界中,付出生命、耗盡一切,卻始終看不見「我父」、也找不著一個安置靈魂生命的父家,心靈乾渴、生命枯竭,卻看不見上帝的愛心無盡的等待,失去了父家無限豐富的盼望,甚至毫無自由尊嚴、絕望的死於塵世的煙灰迷茫中。 4﹒我倒在這裡餓死嗎:由以上對父家及生命的醒悟,小兒子最大的醒悟,是他再也不需要屈辱痛苦的活在一種「去人化(dehumanization)」的生命中。他再也不需要沒有自由的活在罪惡的捆綁中;也不會沒有尊嚴的死在過犯罪惡中。「我父家裡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裡餓死嗎?」這真是一聲向罪惡死亡宣告的歡呼!(未完,下期待續) 小兒子的決志 上期提到小兒子無情無義無禮向父親提出分家要求,然後收拾所得家業,旋即離家出走,遠離父家,在外任意放蕩、浪費貲財,很快的就耗盡一切,在無助無告之際,甚至淪為猶太人最不屑為的養豬工人,尊嚴喪盡、饑寒交迫的與豬爭食豬所吃的豆莢。在此情景之下,小兒子終於醒悟過來,重新體認父家豐富有餘,何需窮困如斯,倒斃路旁?這一覺醒,打開了小兒子蒙蔽昏昧的靈魂,看到了父家的豐富有餘,就在他面臨生死存亡的困境關口,他終於重新決志,為他的生命做了一個全新的選擇。他說:「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裡去,對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 細細揣摹小兒子的決志,有幾點特別值得我們思考注意的: 1﹒決志是一種選擇的結果,選擇則是依據一種生命前提的推論而產生。小兒子前後兩次來到父親面前,因為生命前提有所不同,所以他的決志選擇也完全不同。 2﹒態度謙卑,不再無禮張狂:前後兩次小兒子來到父前,雖然皆口稱父親,但是因為生命的前提不同,所以面對父親的態度也截然不同。小兒子第一次來到父前,看到的只是從他極其有限的眼光中,看到父親無限豐富中應許賞賜分配給他極其有限的「應得的家業」。他對父親無禮的說:「把我應得的家業給我。」這句話的意涵很明顯,就是要跟父親一刀兩斷,只想擁有父親的財富,卻完全拒絕了父親的同在。在這種情形下,小兒子一旦擁有他心目中應有的家業財產,父親的形像便悄然隱退、消失無蹤了。因此,過了不久,小兒子便席捲所有,遠離父家,也就不足為奇了。如今小兒子回到父親面前,看到的是自己的殘破不全,一無所有,以及父親所有無限的豐富。有此認知以後那一聲「父親」的呼喊,才真正是一個一無所有、亦一無所欲的兒子,戰戰兢兢來到父親腳前,發自心靈深處的一聲呼喊啊! 3﹒站定罪人身分,深切悔悟、坦然面對:從以前認為一切理所當然、毫無感恩的狂傲自大中,由於對生命前提的重新體會,這次小兒子來到父親面前,終於心甘情願俯首屈膝的向父親承認:「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在小兒子的決志中,他坦然承認自己首先得罪了天,然後得罪了人。一個活在罪惡失落中的人,其醒悟決志的第一步就是承認自己與神遠離隔絕,是一個得罪神的人。因為如果神人關係失調,人就再也找不到自己、不知道自己的定位與意義,變成一個只活在「我-它(I─it)」關係中的人,只看外在的有,卻不看生命內在之所是,我被物化,也從物化的眼光去看人,結果一切物化,人當然不見了。難怪有人說一個活在後現代文化社會中的人,正是一個所謂越來越不像人的人(dehumanization)。更嚴重的是我們也用這樣的眼光去看神、去尋找神,結果神也被我們物化了,物化了的神當然不是神,於是現代人大聲高呼「神不見了(dedivinization)」,也就不足為奇了。小兒子的決志從確認「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開始,實在是極其重要的關鍵所在。 4﹒確認一切屬於父親,甘心居於雇工地位:在父親家中,一切都是父親所有,豈有自己應得的家業?小兒子在飽歷人生挫折失敗之後,終於有此醒悟,知道自己一生所有一切,皆父親所賞賜預備,可惜過往竟將父親所賜一切,據為己有,遠離父家,成為墮落叛逆浪子。此番醒悟,痛覺前非,回到父家,羞愧難當,深覺不配,這種改變決志,自屬理所當然。這豈不也是現代人該有的醒悟決志嗎? 小兒子的行動 小兒子不僅有了醒悟決志,更重要的是他馬上把他的醒悟決志,付諸行動。許多時候我們有了醒悟決志,但卻往往遲疑拖延,久久不敢付諸行動、落實執行。因為個人醒悟、私下決志並不需要付出什麼代價,但如果要把這些醒悟決志採取行動、落實執行,則必須把自己最為私秘、不欲人知的一些黑暗陰影、軟弱缺失、甚至是罪行劣跡,都要一一呈現顯露。採取這樣的行動非有極大的勇氣不能竟其功。其實一個敢於面對自我、接納自我、坦然呈現自我的人,才會放下一切偽裝,以本然之我來到父親面前,成為一個有「是什麼就是什麼的勇氣(courage to be)」的人,這樣的人雖然自感滿身罪疚,一無所有、亦一無所是,但卻敢長途跋涉、懷抱信心、充滿盼望的踏上回家的漫漫長途,一步一步勇敢的走向歸家之路。這種面對自己的勇氣,其實是一種極其高貴重要的生命智慧,可惜在現代文化社會中,早已被束之高閣,成為一項眾人想都不敢想的奢侈品了。所以在耶穌所講浪子回頭的故事中,「於是他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這一句話就有其特別重要的意義了。 「於是起來……」有許多人常有醒悟決志,但是醒悟決志以後,卻依然陷在原點,遲遲沒有行動。這種沒有行動的醒悟決志,其原因如下: 1﹒只停留在理性思考層面的醒悟決志:醒悟決志的行動力必須從外在客觀理性推論的結果,化為內在主體的生命感動,才能由內向外激發成一股無法控制的行動能力,催逼醒悟決志者採取行動,把醒悟決志的內容,化為立即的行動。 2﹒缺乏信心,對決志行動可能產生的結果,或必須付出的代價,心懷恐懼不安,不敢採取行動:行動是一種面對未來不可知情況的勇氣,也是一種大膽迎向未來的信心。因此小兒子起來轉向回家的路走去,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採取這項行動之前,一連串的擔心害怕,有如離弦的箭矢,強猛有力一箭接一箭地迎面射來;迢迢遠路我能走得回去嗎?周遭的戲笑嘲諷我能承擔得起嗎?我真能在眾目睽睽之下拋棄慣有的驕傲尊嚴、低聲下氣地求饒得恕嗎?父親還能認得出我這個飽受折磨、枯瘦邋遢的流浪漢就是以前離家出走的兒子嗎?父親會接受一個像我這樣叛逆出走、耗盡一切、使父家顏面喪盡的浪子回家嗎?我又能怎樣面對從前呼喝使喚的僕役家人呢?起來,回家!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回到家中的小兒子 小兒子的回家之路的確是一條艱苦漫長不容易走的路,但是小兒子終於鼓起勇氣走完全程回到家中。耶穌在這個故事中如此說:「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擁抱著他,連連親他。」 多麼動人的描述!想想看經過長途跋涉、滿心忐忑不安的小兒子,踏著蹣跚的腳步,連頭也不敢抬的一步一步走向似乎熟悉卻又深感陌生的家鄉故園,他的內心是多麼惶惑不安啊!然而怎麼也想不到的是「相離還遠」就被父親看見了。照常理推論,小兒子先看見父親是輕而易舉的一件事,老父親看到淪為乞丐面目全非的小兒子則幾乎不可能。老父親怎麼可能在相離還遠之際一眼就認出了小兒子?合理的解釋是:老父親自小兒子離家之日起,便日日在此思念等候,期盼離家浪子,早日歸來。所以那天在田梗遠處,小兒子的身影才一晃動,父親盼望等待已久的眼光,就看到了心中從未褪色消逝的兒子的身影。於是年老的父親立刻起身跑向小兒子,他的眼光看到的仍然是他朝思暮想、血脈相連的小兒子,於是他不顧一切迫不及待地把他擁入懷中,並且連連親他。 原來基督教的救恩是從生命關係的確立開始,父親眼睛所看、心中所想的是兒子,是兒子就好,至於他穿的是什麼衣服,邋遢也好、潦倒窮困也好,父親都不在意,只要是兒子就好,只要兒子肯回家就好了。所以當小兒子不知所措的被父親擁抱入懷、並且連連親他時,他只能仆倒在父親腳前,重覆他一路以來反覆背誦的說辭:「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 他的話還沒有講完,父親立刻搶著說:「快把那上好的袍子拿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來吃喝慶祝,因為我這個兒子是失而又得,死而復活的。」 從這一段父親的歡呼,我們來看看父親的心中對這個無情無義無禮,離家浪蕩,直到山窮水盡才迷途知返的小兒子,究竟懷抱著一顆什麼樣的慈心: 1﹒確認兒子身分地位:「我這個兒子」,這是父親面對小兒子、處理他與小兒子之間一切問題的總歸。不管小兒子做了什麼事,不管小兒子多麼傷透了父親的心、丟盡了父親的臉,在父親的眼中,他所看到的只是「我這個兒子」,在父親的心中,小兒子與他的關係是一條永遠也切不斷的生命關係,而這個家、以及家中的一切,兒子均可共享。如今小兒子既然回到家中,而兒子的身分是與生俱來、不能割裂切斷的。父親這一句「我這個兒子」,解答粉碎了所有的疑難問題。 2﹒穿上上好的袍子:父親早已為小兒子預備了一件上好的袍子,兒子既已回家,當然要脫去舊袍,穿上父親專心為他準備的上好的新袍。脫去舊人,穿上新人,從此以後「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3﹒戴上戒指,確定身分地位:戒指代表一種身分地位的肯定,也是一種權力的宣示,給小兒子載戒指,正是向眾人宣示他依然具有兒子高貴而榮耀的身分與地位。 4﹒穿上鞋子,祝福仍有長路待行:回家是兒子身分地位的再確認,穿上鞋子表示仍有前路可供奔馳,表示父親的信任依然不改,孩子!前路尚遠,換上新鞋,放膽前行吧! 5﹒宰牛設宴,歡欣慶祝:在父親的眼中,每一個孩子都是他的心肝寶貝,家中所有一切,兒子均可共享,任何一子失落,父親無不憂傷,因此,小兒子浪遊歸來,父親自然欣喜若狂。「我這個兒子是失而又得,死而復活。」舉家同樂,公開設筵,歡欣慶祝,自屬理所當然。 感謝主,在一片災難不安、人心惶惶,失落罪惡蔓延泛濫的環境中,讓我再次沉浸在浪子回頭這個耶穌親口所講的故事中,又能有機會在澳洲與這麼多當代華人知識分子(他們多半來自中國大陸)分享這些信息,神的話語就是這樣奇妙,似乎是一個古老的故事,卻讓我們這些現代人感悟良深,每次細讀,每次都有新的感受領悟。而作為一個講員,我更深深相信,獲益最大者,往往是講員自身,你說是嗎?(全文完。) 後記 從澳洲回來,小兒子的故事一直在我眼前浮現,小兒子?誰是那個小兒子?小兒子豈不就是我自己嗎?我看到的究竟是什麼?我也是那個誤把神的恩典賞賜據為己有,遠離父家在外遊蕩叛逆的浪子嗎?我醒悟決志了嗎?我有起而行動了嗎?我回到父家了嗎?我與父重建好了割裂不斷的生命關係嗎? 小兒子,快快回家吧! |
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浪子回家的再思~林治平
宇宙光光譜月刊2011年4月及5月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