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HK不特別 特別的是台灣電視新聞
- 2011-4-12 台灣立報 作者:張智北
■張智北
這次日本地震海嘯世紀災難,台灣人民看見NHK冷靜沉著的新聞報導,相對台灣電視新聞經常誇張渲染,印象深刻。很多人看見日本的新聞媒體可以在這種大難當頭時如此的表現,佩服得不得了,也都希望我們的新聞媒體可以引以為借鏡。
■面對地震海嘯災難,NHK冷靜沉著的新聞報導令台灣民眾印象深刻。(圖片截自3月13日NHK新聞畫面)
平實報導為國際媒體常態
事實上,NHK在這次地震海嘯的報導並無可陳之處,他們只是和全世界絕大部分電視媒體一樣,作每天該作的事,就是報告新聞。我想除了在台灣以外,全世界沒有什麼地方會覺得他們這段期間的報導,有什麼特別。如果台灣的觀眾在卡崔娜颶風襲擊紐奧良市時收看美國的CNN,或是汶川大地震時收看大陸的中央電視台,或是澳大利亞北部大水、紐西蘭基督堂市地震等等看當地的電視台,也都是這樣的平實報導,沒有什麼基本不同。
除了台灣和大陸,香港、新加坡外,美國各大城市都有中文電視台。這些新聞主持人和播報員資歷、訓練、和薪水,想來應該都無法和台灣的主要電視台相比,但他們報導的態度和口氣都有共同點,都和台灣觀眾最近看到的NHK播報員一樣。我們朋友間常常互問,為什麼這些半業餘的新聞播報員可以用客觀平實的口氣報新聞,表現專業,而台灣的高薪主持人和專業記者不能?
很多人批評台灣的媒體極沒水準,新聞內容缺乏營養,世界的大事都不報,只重複報本地的社會新聞或藍綠口水戰。但是姑且不論內容如何,我在台灣每次轉到新聞台,就看到主持人擠眉弄眼或唉聲嘆氣,記者報導則是連珠炮式尖聲大叫,而且兩者都喜歡另外加油添醋,把自己的意見評論混入新聞。我時常想,不知道這些記者平常對人講話,也是這樣提高聲調像要吵架一樣嗎?
給研究生的論文題目建議
台灣有好幾家大學新聞研究所。我對想找論文題目的研究生們有個建議。就是在新加坡、香港、上海、北京、舊金山、紐約、洛杉磯,各找一、兩個電視台,錄下一個星期的國語新聞,同時也錄下台灣幾個主要收視率高的電視台,然後電腦分析統計驗證以下的理論是否正確:
1.聲波波頻分析:台灣所有電視台報新聞的聲波頻率彼此相近,台灣以外所有的聲波頻率彼此相近。前者高過後者,而且接近地下電台賣假藥的廣告甚至噪音的頻率。
2.形容詞和副詞統計:台灣電視台每一小時形容詞和副詞使用是其他電台的兩倍以上,尤其是如「竟然」、「居然」、「這樣的」、「令人」……之類的評論式詞句,基本只會在台灣的主持人和記者口裡才會出現。
使用大量贅詞 情況氾濫
除此之外,台灣的主持人、記者和財經分析師等還有一個獨特的現象,就是贅字和贅詞的使用越來越多,已經像流感一樣在社會上造成傳染。不但是名嘴講話染上了這些惡習,連很多政府發言人都不能免疫。他們不說「昨天聯儲局放寬了利息,可能造成了美國股票的上漲趨勢,使得更多投資人進場買股票」,而說「昨天聯儲局作了一個所謂的放寬利息的一個的動作,可能帶動了一個美國股票的一個的開盤的一個的所謂的上漲的一個趨勢,使得更多的投資人進場作了一個的買股票的一個動作」。我有時想,以後他們會不會不說「我已經吃過飯了」而說「我已經做了一個的把所謂的一個白米飯吞嚥到嘴裡的一個動作了」。
因此給各新聞研究所另外一個建議的研究題目是:
3.贅字和贅詞分析:用一個星期的時間,統計各新聞電視台每小時以下3個詞語的平均次數:「所謂的」,「一個的」,和「做了……的動作」,然後用結果來做電視台排名的根據。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客座講座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