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台北市教師會因應「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問卷調查結果公布新聞稿


免試入學勿躁進 
國中適性輔導、補救教學、高中職均優質才是重點

教育部公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草案,預計將於近日定案公布,並於103學年正式實施。為了解基層教師針對之意見,台北市教師會於6月17日至6月21日對會員教師進行問卷調查,共計收到有效問卷714份,問卷及內容統計結果如附件,摘錄重點如下:
一、逾三分之二(68%)北市教師反對「免試入學作為主要升學管道(103年75%以上)」。其中23%教師「完全反對免試入學」,21%教師主張「免試入學適當比例為30%以下」,65%教師認為「免試入學適當比例為50%以下」。
二、較多數北市教師(58%)不同意「登記模式作為錄取依據」,同意(51%)與不同意(49%)「免試入學申請模式採計在校成績或表現」教師比例相當。
三、近三分之二(63%)北市教師同意「辦理教育會考把關國中教育品質」,但亦有近三分之二教師(63%)不同意「以會考結果取代採計在校成績」;至於「以診斷性測驗作為補救教學依據」則有近四分之三(72%)教師贊成。
四、四分之三(75%)北市教師同意「高中職以特色課程進行特色招生」,七成(70%)教師不同意「廢除明星(菁英)高中」。
五、八成(80%)北市教師不同意「十二年國教方案可以降低升學壓力」;更有近四分之三(74%)同意「十二年國教方案會降低學生基本學力」。
六、近六成(57%)北市教師同意「免試就學區以縣市行政區(北北基)為範圍」;「103年起高中職全面免學費」同意(47%)與不同意(53%)比例接近。

依據問卷統計結果,臺北市教師會表達以下意見:

一、免試入學不宜躁進:
免試入學之實施比例需考量國中端是否落實適性輔導與職業試探、家長是否充分了解並尊重其子女性向興趣、公私立高中職教育品質是否充分達到均質與優質等因素,在上述條件與配套未成熟之前,貿然採取高比例完全免試(完全不採計在校成績及會考結果),將造成國中教育從升學與考試高度連結的過大壓力,進入全無壓力的另一個極端,矯枉過正的結果將不利引導學生適性能力發展與分化,反而延遲學生生涯探索與自主性之發展,亦可能造成部分學生無心課業。多數教師認為十二年國教方案不僅無法降低升學壓力,更可能降低學生基本學力,即是一大警訊。本會主張應考量現況、審慎評估,再視辦理情形逐年調整。

二、優質高中職明顯不足:
教育部規劃103學年達成「全國優質高中職比率80%以上」,造成家長、老師誤以為「實施十二年國教就代表可以免試升優質(或公立)高中職」,卻沒有說清楚「優質高中職」定義、標準為何?依現況,公立高中職雖教育資源較充裕,卻只能容納一半國中畢業生(103年國三生27萬,只有13萬可以進入公立高中職),而許多私立學校全校合格教師未達半數、教育投資比偏低,卻仍通過高中職優質化審查獲得補助;通過「高中職優質化補助」審查係代表學校針對其校務發展特色提出較可行之補助計畫,不應作為「優質高中」、「優質高職」之標準。若未能有效管控、落實監督私校品質,即便實施公私立高中職齊一學費、全面免學費,亦無法達成「優質高中職比率80%」之目標,更不足以令家長信服其優質並吸引學生就讀。對此,教育部絕對有必要說明白、講清楚!

三、十二年國教不宜本末倒置:
國中階段正是孩子面臨發展自己學習方法及生涯發展的關鍵時期,然而目前國中教育卻明顯忽略學習弱勢孩子達到基本學力與多元性向發展的需要;十二年國教實施重點應放在導正國中以升學為首要辦學目標之偏差,其關鍵在「適性輔導」、「補救教學」等配套措施之落實,並輔以技職教育資源投入與宣導,以引導家長、教師觀念之調整,過度偏重入學方式之改變反而適得其反、徒增紛擾。
在「補救教學」方面,如芬蘭將最多的教育資源優先配置在「初級中學」(相當於國中階段)以及學習遲緩者身上。當學生出現短暫學習困難時,老師會立即提出矯正計畫,約有百分之二十的中小學生在課堂上或放學後進行個別輔導,多數學生在一兩個月後就可以完全跟上進度,而補救教學費用則完全由政府負擔;在「適性輔導」方面,芬蘭於國二規劃完整兩週、國三一週的「職場實習」必修課程,讓學生可以開始進行職業探索,並由經職涯輔導專業訓練或認證之教師輔以專業測驗工具與家長充分溝通建議孩子的升學進路,可做為我國的參考及借鏡。本會主張十二年國教需要新增教育經費,並優先將經費配置於國中「適性輔導」與「補救教學」等配套措施。

教育不能重來,十多年以來實施的教育改革即因為未能傾聽基層教師聲音,以致未能克竟其功,亦留下許多後遺症,十二年國教亦應多與熟悉教學現場之基層教師對話,切勿在各樣條件配套未成熟之前尋求短期速效,方為教育及學生之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