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漫談流行文化1》基督徒為何需要了解流行文化?~莫非




基督教論壇報2011.08.03

編按:流行文化反映這個時代人們的日常生活,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受其影響,並接收到背後的各種價值觀。

藝文版全新專欄《漫談流行文化》,藉由帶領讀者更深入的認識流行文化,思想基督徒要如何回應並且與之對話。

本專欄共連載六期,每週三固定刊出。



每個人接觸流行文化的原因不同,但生活中不可否認,每個人都需要一點娛樂和消遣,即使是基督徒也不例外。

照研究調查指出,大部分承認有信仰的美國人,所看的電影或節目和其他人沒什麼兩樣。也很少聽過哪個基督徒生活裡和流行文化是完全無干的。除非刻意過清教徒的生活,像美東的Amish People,基本上基督徒都生活在流行文化的水流裡,沾多沾少,腳都是濕的。

探討媒體潛藏的價值觀

然而很多人卻不知,流行文化並非只是娛樂消遣而已。和朋友去看一場電影,或是縮在家裡沙發看電視或聽音樂,看似是由生活俗慮裡轉換軌道的調劑。

但在這些電影、電視和音樂光碟裡所蘊藏的,很多是用創意的方式來說一個故事,故事裡也含有某些價值觀、理念或立場。

有些是慶祝社會共同的價值觀或生命本身,也有些是建立或回溯集體的回憶。更有些會帶我們進入另外一個世界,擴大我們對世界的感覺,對自我生活的超越,以及對他人或別種文化的了解和認同。

但也有些媒體對生命裡的某些東西,會過度地誇張或重感官情慾。潛藏的價值觀,會鼓勵消費至上與自我中心的追求。更有些由媒體滋生的大眾名人身分,會讓許多年輕人一窩蜂地模仿、跟隨。

許多人,且不只是年輕人,是在無知無覺下,受流行文化的影響、啟發或洗腦,甚至被流行文化塑造。

從流行文化了解各項議題
美國有一件較引起爭議的新聞,是1999年美國科倫拜校園槍擊案件。兩位學生持槍衝進校園,射殺了1位老師,12位學生,並傷了數名學生,然後自殺。此事件常被引用為是因受流行文化裡暴力電子遊戲和電影的影響所致。

另外電視與電影裡對同性戀角色的處理,也加速了大眾對同性戀的認同和接納。美國脫口秀名主持人艾倫‧李‧狄珍妮(Ellen Lee DeGeneres),1997年在她的節目裡宣布出櫃,為後來以同性戀為主角的電視劇《威爾與格蕾絲》(Will and Grace)成功地鋪了路。

自1998年開播,此劇一連演了八年。後來,著名的娛樂公司維亞康姆(Viacom,財富500強公司之一),在2004年成立同性戀電視網,顯示出過去需要抗爭的同性戀議題,現則成為一項投資生意的選擇。

台灣名主持人蔡康永,香港已自殺的明星張國榮,大陸的影視編劇、獨立影像批評人程青松等,也都一一出櫃,承認自己是同性戀。也因為他們的出櫃,鼓勵了許多年輕人,在青少年性別意識模糊,自我認同正在摸索的時候,因為對媒體名人的模仿,而將自己定位為同性戀。

還有其他許多流行文化所產生的議題,像美國圖書館裡提供的網路服務,成為網路色情和對孩子誘惑的溫床等,在公共領域裡常被提出討論。基督徒如何能缺席?我們必須了解流行文化,才能真正了解一些影響我們文化、政治和屬靈的許多議題。

這和一般人對流行文化的認識好像有點不同。一般人對流行文化的理解,好像無需經過大腦就可以消費享受,似乎與事無傷。但這並不代表流行文化就只停留於此,一個藝術價值足夠的流行文化,會刺激人們思考,感染我們的情操,箇中所訴求的價值觀,也會不斷敲響我們裡面深層渴望的那口鐘。

反思流行文化背後價值觀

流行歌、電影、電視節目也常針對一些重要議題與共同關注來呈現、訴說,對我們的生活和時代,提出讓人覺得比較親切的一種藝術詮釋。

比如說音樂界裡,搖滾樂(Rock and Roll)表達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年輕次文化一代的聲音。靈魂音樂(Soul music)則是非裔美人在1960年代的自我身分認同。今天時下流行的饒舌歌(Rap),則是表達城市裡的憤怒與不滿足。

這些媒體形式,同時有說服力,同時又有爭議性,在娛樂人們的同時也在教化人們,這是讓其深受歡迎的地方。

對流行文化所帶來這世界的各種負面影響,基督徒眼睛要睜得大,看得清楚。就像說話的藝術,是要用「聽」來贏得「說」的權利。面對流行文化,基督徒要先花下一些工夫來理解,然後提出信仰的反思或檢驗,世人才不會反問:這與你基督教何干?

簡而言之,信仰和生活的相關性,離不了信仰和文化的相關性。盼基督徒對流行文化的了解,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自我,更了解這個世界,以及我們所擁抱的信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