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科學態度VS.媒體識讀

2011-8-21 台灣立報 作者:蔡明燁
9
加入書籤:Facebook twitter plurk

100年教育部媒體素養教育推廣計畫於8月20日至8月26日展開兩梯次的師資培訓研習營,全國中小學教學現場校長與教師齊聚一堂與教育領域、傳播領域兩大專家學者進行對話,彼此了解媒體素養融入教育的願景與目標,因此產生了更多元的交流與迴響。「上了課,我才漸漸了解,原來媒體素養的理念是要教孩子們具備思辯和關懷的生活基本能力!」一位女老師說得感性,眼神中更透露出希望的光芒與堅定的意志。「我希望透過記錄自己的觀察,讓紀錄片與閱聽眾產生雙向對話!」小小年紀的楊逸凡導演說出大大的夢想與堅持,用純真的心靈與全場師長們進行媒體素養的觀念交流。
如果您來不及報名參與這場學術盛會,也不要再錯過媒體素養電子報的相關報導與各期精闢的概念解析,我們將引領您看見一場教育微型革命!


媒體識讀檢視新聞中的科學

日前媒體曾指出,國內某大醫院小兒科醫師發現,今天的小女生們似乎有出現性早熟的趨勢,該醫師將此現象歸咎於偶像劇,宣稱偶像劇的熱情場面和浪漫情節會讓小朋友們產生過多的綺想,刺激腦下垂體分泌荷爾蒙,造成第二性徵提早發育。雖然該報導也試圖提出另一種見解,在新聞中訪問了另一位中醫師,指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特別是過多油炸類食品(如炸雞之類),更可能是造成體質變化、提早性徵的主要因素,但因為記者對第二位醫師的採訪猶如曇花一現且缺乏聳動性,報導的焦點主要還是集中在「偶像劇導致性早熟」這個因極簡化而老少易懂、又具有震撼效果的話題身上,讓原本對兒童教育早已憂心忡忡的家長們,更是對小朋友周遭的一切人、事、物感到無比煩惱,乃至於無所適從了!恨不得能將孩子們鎖在密閉的溫室裡,不要受到外界各種聲、光、色、誘的層層汙染。問題是,這怎麼可能呢?
其實,上述這則報導無論在科學或媒體的面向上皆有諸多似是而非之處,是相當值得深究的。首先從科學的角度看,「科學態度」不應只是科學家的事,舉凡現代公民,都應具備基本的科學素養(綜合批判能力、創造能力等各項智能),也就是要能理性地思考問題,一步步實事求是地推論,再做出最後的判斷,因為從A到B的論述即使是正確的,並不代表從B到C就是正確的,更遑論要直接評斷從A到C究竟對不對的問題。
舉例來說,孩子們的第二性徵發育越來越早,或許是一個事實,但即使我們信賴醫師的觀察結果,接受了這個論述,究竟是甚麼因素導致這個事實的發生──是飲食習慣(如營養失調)?生活作息(如缺乏運動)?社會環境(如人際互動、同儕壓力、網路和媒體的渲染)?──卻仍有待進一步檢證,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要不然憑空臆測,指鹿為馬,到頭來只淪了個危言聳聽,反而有損科學的信譽及科學家的形象。

■許多說法將兒童性早熟的原因歸咎於觀看偶像劇的浪漫情節,但若只是憑空臆測而缺乏研究與證據,只會讓論點淪為危言聳聽的說詞。圖為青少年於西門町商圈參加偶像代言活動。(圖/中央社 文/張文馨)

再說,每個孩子發育的時程不一,真的有必要嚴陣以待,以致於在他們幼小的心靈投下巨大陰影,使之對自身無力控制的生理變化感到莫名的恐懼和壓力嗎?這到底是一個健康上的問題?還是文化偏見所造成的問題呢?如果是前者,那麼當然需要求教於醫學專家,學習健康的調理之道;但如果是後者,則需要反思的是,整個生命的成長過程不都是同樣寶貴可喜的嗎?無論我們再如何珍惜童年,最值得呵護的難道不是孩子的赤子之心?而純真樸實的赤子情懷又豈是少兒歲月獨享的專利?一個人只要能夠得到適情適性地發展,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中,都有可能持續保有不矯揉造作、快樂真誠的童心。最近幾年來,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y)學者開始探討臺灣的「卡娃伊(亦即日文的『可愛』)」風潮,論者發現,無論年齡長幼,現代臺灣女性的舉手、投足、言談、裝扮、品味等細節,越來越力求「卡娃伊」,好像只有越可愛、越像個長不大的小女孩,才顯得越有魅力似的。因此需要我們捫心自問的是,真正值得擔憂的問題,到底是現代女孩發育得較早這件事,還是我們的通俗文化對「小女生」式的外貌之過度重視和標榜,才使我們難以用更加自然、健全的心態面對孩子的生理發展呢?

感性分析媒體呈現的文化價值觀

事實上,1970年代間的醫學研究也曾指出,比起1950年代來,女童的生理週期已有提早出現的跡象,當時學界的推論主要認為是飲食習慣和營養過盛所致,也因此當我們發覺,今天的孩子似乎又比他們的父母成熟得更早一些時,即便我們對於造成的原因尚無共識,卻有必要學會將社會性觀察放在更大的時空架構裡,做較為全面的考量,避免斷章取義式的解讀,否則失之毫厘,便可能差之千里。
至於從媒體的角度看,指責偶像劇的俊男美女組合及愛情至上論會刺激孩子產生過多幻想,則有如數十年前當瓊瑤的浪漫小說和古龍、金庸的武俠小說開始風靡寶島之際,也曾有許多衛道之士擔心這些「不良書刊」會誤導孩子的愛情觀,又或者萌生上山拜師學藝的荒謬念頭等,從而有一些不成文的禁看舉動,包括如果在書包裡被師長搜到了就得沒收,諸如此類。
曾幾何時,瓊瑤小說改編的三廳電影和電視連續劇在華人世界歷久不衰,武俠小說也已成了今日華文大眾文化的主流,金庸迷更以「金學」冠之,儼為顯學。然而吊詭的是,昔日必須躲起來偷看這些作品長大的孩子們,在開始為人父母後,卻回過頭來躂伐偶像劇,不禁讓人產生了一絲時空錯置之感,而此一現象亦可謂中外皆然,1950年代當貓王和搖滾樂方剛在美國崛起時,年輕樂迷們(尤其是年輕女孩們)為之癡狂,有人驚聲尖叫,有人興奮得淚流滿面或昏倒,讓當時的保守分子嚇得慌了手腳,將之斥為「邪惡」,並有禁演之議,孰料隨著時移勢轉,當初聽著貓王及稍後披頭士長大的叛逆一族,成年後卻又憤恨於瑪丹娜的傷風敗俗,或者Eminem及其他饒舌歌手的離經叛道──這或許便是人性的弱點之一吧?與其徹底檢討大眾媒體所反映出來的蕀手問題如社會體制與文化價值觀,我們往往取其輕地斥責媒體及其承載之文化商品的內容。

理性解構商業媒體組織的窘境

無可諱言,臺灣的電視偶像劇確實有其困境,只不過可能與愛情無關,筆者拙見,認為至少有兩個問題點:(一)除了偶像劇有比較充裕的製作經費之外,其他的本土自製節目大多粗製濫造,以致於連年齡很小,根本不適合觀賞偶像劇的幼兒都會迷上偶像劇,因為除了這個類型的節目比較好看,全家人可能一起觀賞之外,實在沒有很多其他的選擇。換句話說,我們的頻道太多,但具有品質的節目卻太少,放眼望去盡是商品銷售和重播,而遭人詬病的偶像劇反倒是國內自製節目中較為用心的作品,因此值得我們正視並尋求改善之道的,應該是如何加強國內電視文化產業,鼓勵業者製播更多不同型態的、好看的節目,以便呈現更加多元化的價值觀點,展現現代生活多采多姿的樣貌;(二)偶像劇(尤其是韓版偶像劇)的表演泰半流於刻板,劇情又千篇一律,而我們的電視台卻義無反顧地大量播出,持續在社會上散播著劇中男尊女卑的社會階級觀念,以及拜金重商的功利思想,但我們的觀眾不僅欣然接受,也經常報以收視佳績表達出高度的接受力,箇中所顯示出來故步自封的保守心態,與寶島亟欲追求現代化和國際升級的雄心自相矛盾,則恐怕是另一個值得關心的課題吧?
(英國里茲大學傳播研究所研究員及文字工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