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9月7日 星期三

藝文品味要多元

(國語日報100年8月31日)
文/王秀園(腦神經訓練師)

英國有兩位傑出的科學家諾斯(Adrian C. North of Heriot Watt University in Edindurgh)和哈格里夫(David J. Hargreaves of Roehampton Univerisity of London),於二○○七年針對兩千五百名十八歲到六十歲的英國人展開大型研究,想了解人們對音樂的喜好與生活形態有沒有關聯?

調查結果發現,一個人對音樂的偏好與他如何過日子有緊密的關係。喜愛音樂劇的人往往是社會裡的模範生,不但謹守社會規範,不逃漏稅,固定捐款給慈善機構,還遠離菸酒。喜愛古典樂、爵士、藍調和歌劇的人,是這次受訪者中知識水平最高的一群人;而偏愛嘻哈、龐克、重金屬類的愛樂者,則比起其他族群更常使用藥物。

二○○九年,荷蘭的研究人員針對七千名同樣是十八歲到六十歲的民眾,進行相同實驗研究,得到的實驗結論與英國類似;唯一的差異是,發現喜愛嘻哈、龐克和重金屬音樂的人並不比其他族群更偏好使用藥物。雖然有相同的音樂嗜好,但真正影響這些人使用藥物的主因是——對菸、酒、藥物勇於嘗試的同儕。這項研究結果洗刷了嘻哈、龐克、重金屬這類音樂的惡名,證實人沉淪的主因還是在於自己。

生活形態與音樂品味之間,似乎有一張隱形的網,輕輕將兩者牽引在一起。但藝術品味與人格特質之間,是不是也有同樣的效應?

二○○九年,英國倫敦大學的研究團隊(Tomas Chamorro Premuzic of University of London)利用網路,針對十三歲到九十歲跨世代的九萬人進行研究。首先,請他們從不同藝術風格的二十四幅作品中,挑出他們最喜歡的畫作,同時完成一項人格特質測試。結果發現,一個人的美學品味竟然與人格特質密切相關。

最近匯集全球各地的研究結果發現,人格特質影響人們對美學、音樂、文學、藝術欣賞的品味;同樣的,對這些領域的品味、偏好,也隱隱透露一個人的人格特質。腦神經科學家也在磁振造影中發現,當一個人聆聽自己喜愛的音樂、沉醉在文學作品裡,或是欣賞畫作、戲劇表演時,腦內的歡樂中心會閃耀幸福的光芒;可是對於不喜愛的藝文活動,卻怎麼也燃不起亮點。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實驗研究探索以下議題:為什麼不同的人格特質會對不同領域的美產生不同的生理反應?為什麼每個人會鍾情於不同的人文藝術?但在上述的實驗研究裡發現一個共同點:當一個人對藝術人文抱持多元、接納的態度,就會產生勇於追求、嘗試、包容、開闊的人格特質。

多元品味 培養開闊心胸

身為父母、師長,在得知這個實驗研究結果後,可以有不同思考,也可以採取一些行動來餵養孩子的藝術人文品味。

當孩子開始脫離奶瓶嘗試固體食物時,父母不會只準備水果泥、麥片,而是費盡心思去豐富孩子的飲食菜單,因為怕孩子偏食、營養不良。等孩子再長大些,可以與大人同桌共餐時,除了家常菜,也會帶孩子嘗試各種美食。相對的,我們為孩子的腦袋灌溉藝術人文種子,則遠不及對食物的細心、謹慎。不是任由孩子的藝文品味一路荒蕪成文化沙漠,就是偏食的追逐時尚潮流或西洋味,完全否定咱們祖先傳承下來的古早味。

雖然研究人員還不了解為什麼每個人會有不同的藝術品味,但確知的是,如果沒有機會接觸,那麼「喜愛」的幼苗就無法成長茁壯。帶孩子去欣賞芭蕾舞或西洋樂團表演時,也可以換換口味,品味一下布袋戲、客家戲、歌仔戲、京劇等傳統的古早味。

如果家有國中生,或者你是國中校長、老師,有心讓處於人生學習黃金期的青少年,品味我們的傳統文化,國光劇團十月起為國中生舉辦的「育藝深遠」京劇初體驗活動,可以讓初次接觸傳統文化的孩子,一路完整的從幕後的裝扮、練功,欣賞到幕前的表演,培養孩子欣賞多元藝文的好品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