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教會歷史專題第五講:第三個鑑別標準--傳統
【作者:蔡麗貞】基督教論壇報2002/7/2
鑑別信仰的第二個標準﹐就是傳統﹔也是教會保存上帝啟示的第二個媒介傳統是一個很曖昧﹑含糊的字眼﹐傳統包括教父的解經﹐以及大公教會從聖經所歸納出來的信經所謂大公教會是指普世的教會﹐包括東方與西方的教會教父的解經是傳統的主要內容﹐但是當教父的解經分歧時﹐應該根據誰的權威呢﹖
古教父很受教會的尊崇﹐因為他們的權威是來自於對聖經正確﹑忠實的解釋﹐聖經雖然自給自足(指凡是有關救恩的問題﹐都可以在聖經裡面找到答案)﹐但是卻容易有不同的解釋特別是當它涉及基要信仰﹐有不同解釋﹑衝突時﹐就必須訴諸大公會議的意見
信經與聖經
大公會議經過審慎的討論﹐集思廣益﹐經過全體的同意﹐最後由聖經歸納出信經有人會問﹐信經的內容跟聖經是一致的嗎﹖信經與聖經有什麼不同﹖其實信經的內容跟聖經是一致的﹐其相異點主要是表達的方式不同﹐也就是﹐使用的語言不一樣聖經的記載是用日常生活的語言﹐敘述活生生的事蹟以及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物
但是因為後來有異端的出現﹐異端也讀這一本聖經﹐而且他們讀得比我們還要熟練﹐所以正統教會發現有必要﹐將聖經用邏輯的語言﹐整理成有系統的條文這些條文比較沉悶﹑枯燥﹐適用性也比較狹窄﹐通常是用來護教我們不會拿信經來傳福音﹑靈修﹐但是信經的效能很高
不要小看信經﹐信經是整理全本聖經所得出的信仰規範﹐雖然它的語言不帶著感情﹐但是其系統很條理分明﹐用字很嚴謹﹐幾乎信經的每一個條文﹐都是整理全本聖經的基要信仰﹐而且是針對異端所犯的每一個錯誤
異端的錯誤通常是斷章取義﹑以偏概全﹐或是受到錯誤的哲學前提的影響﹐或是用理智來取代聖經的權威﹐或是喜歡鑽牛角尖等等而正統教會強調的是信仰的全面性﹑整體性﹑系統性的解經所以信經的內容﹑信仰與聖經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它們所使用的語言表達方式不一樣
信經的責任
教會歷史中﹐曾發生過幾次嚴重的意見分歧﹐或是激烈的教義辯論﹐使得教會需要訴諸大公會議普世教會一起集思廣益﹐一起開會討論﹐結果就整理出幾個重要的信經針對三位一體﹐教會導出了尼西亞信經﹐針對基督論歸納出了迦克敦信經針對救恩論導出了以弗所信經
這些信經的責任﹐是要使傳統的教義傳達得更加精煉﹑正確﹑清楚﹐而且是用條文式的表達教父勒寧的文森(Vincent of Lerins)說﹔「信經不是新的教義﹐卻用新的方式來表達舊的教義﹑舊的信仰不是新的教義﹐而是舊義新說」
信經最早是使用在洗禮的場合﹐採用的儀式是一問一答的方式﹐來確認受洗的人是否相信三位一體的真神後來演變成為敘述性的認信(Confession ﹐信仰告白)﹐而且是由地方性的教會洗禮儀式﹐變成了普世性的信仰告白﹐對象也由初信的人﹐轉成了主教﹐也就是說﹐一個主教如果接受了那個信經﹐就保證了他所牧養的那個教區的信徒是正統的信仰
三個信經是正統教會的試金石
今天的普世教會﹐包括基督教﹑羅馬天主教﹑希臘正教﹐都接受使徒信經﹐以及三個信經─尼西亞信經﹑迦克敦信經以及以弗所信經為什麼這三個基要信仰在基督教的福音中﹐在我們的信仰當中﹐扮演這麼重要的角色﹖
羅馬書第一章1-5節﹐保羅寫信給羅馬教會﹐開宗明義的就介紹了基督教的福音內容﹕「耶穌基督的僕人保羅﹐奉召為使徒﹐特派傳神的福音這福音是神從前藉著眾先知在聖經上所應許的﹐論到他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裡復活﹐以大能顯明是上帝的兒子我們從他受了恩惠並使徒的職分﹐在萬國之中叫人為他的名信服真道」
福音的三個基要的信仰﹐第一個就是基督論﹕在羅馬書第一章3-4節﹐「論到他兒子我主耶穌基督﹐按肉體說…」﹐這裡是講耶穌的人性﹐他是大衛的後裔﹔「按聖善的靈說…」﹐這是講耶穌的神性他從死裡復活﹐顯明是上帝的兒子然後第五節﹐「我們從他受了恩惠﹐…叫人因他的名信服真道」﹐這裡是講羅馬書的主題﹐救恩論﹐白白的恩典﹐即基督教的第二個基要信仰
在這五節經文裡面﹐也提及三位一體的信仰﹐即基督教的第三個基要信仰第二節的神是指聖父﹐第三節﹑第四節是論及聖子﹐「聖善的靈是指聖靈」三一論﹑基督論﹑救恩論這三個教義﹐正是基督教最核心的信仰﹐也是正統教會評定異端的試金石(作者為中華福音神學院老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