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教會歷史專題(31)近代羅馬天主教(上)

  基督教論壇報2003/5/14【作者:蔡麗貞】  


天主教是「異端」﹖

在我教書的生涯中,常需面對學生所提出的一個問題,就是天主教究竟是不是「異端」﹖

我們不需根據中世紀天主教最腐敗的情況,來定罪他們,畢竟每一個宗教團體都不斷地在改變中,連我們自己也會犯錯誤,我們也需要靠上帝的恩典,來持續地自我反省﹑修正。

基督教三大宗教團體(羅馬天主教﹑希臘正教﹑更正教)都接受三個基要教義(三一論﹑基督論﹑救恩論)的信經,既然羅馬天主教也接受三個信經,當然不是異端。但是有人會質疑說,當年馬丁路德不是反對天主教的救恩論嗎﹖所以,我們從這一點開始討論。

契約神學

唯名論的救恩論

馬丁路德當年所反對的經院哲學的唯名論之救恩論,即所謂「契約神學」,就天主教今天看來,也認為那是異端,因為「契約神學」認為﹕人在救恩上需要先踏出第一步,上帝的恩典才會臨到人,才會幫助人﹔人裡面有良善的部分(即神秘主義所說的「靈魂火花」﹔經院哲學的「良知」﹔人文主義的「自由意志」),是沒有墮落﹑沒有被罪污染,是正面的東西,可以使人渴慕救恩,可以使人尋求上帝,這個論調在初代教會就被定為「半伯拉糾」的異端。中世紀唯名論是天主教主流的神學派別,而馬丁路德就是在唯名論所掌控的大學受教育。

有人認為,天主教的救恩論是因行為稱義,其實天主教並沒有否認「因信稱義」,他們相信上帝的恩典是我們得救的基本理由,但是他們比較強調雅各書的稱義觀,強調人得救也要有好的行為。更正教比較強調羅馬書以及加拉太書的稱義觀。事實上,羅馬書與雅各書並不衝突﹕羅馬書是攻擊沒有信心的行為﹔而雅各書是指責沒有行為的信心。

十六世紀時,天主教因應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曾經召開了一次天特會議。整個會議的進行,瀰漫著保守﹑反動的氣氛,並且將天主教的救恩論,做了一個很明白的宣告﹕「人是毫無功德被召,上帝使人稱義,乃是白白的恩典﹔但是當聖靈感動人的時候,人並不是完全不動,而是樂意與神的恩典合作。」所以基本上,天特信經的救恩論是合作說(Synergism),強調人的回應與上帝的恩典合作。

聖經翻譯問題

天主教認為,人在接受聖靈感動的時候,他有可能加以拒絕,有可能消滅聖靈的感動,但是如果沒有上帝的恩典在先,人想要靠自己的自由意志來得救,是不可能的。所以就這點來說,天主教不是半伯拉糾的異端。他們在講人的回應時,強調人的責任。天主教比較傾向基督教宗派裡面的亞米念神學。

如果,我們要認識現在的天主教,必須要從近代的三個大公會議(即普世會議)著手﹕十六世紀的天特會議﹔十九世紀的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廿世紀的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

天特會議

十六世紀的天特會議是近代天主教神學的前身﹑模式,這個會議有一些重大的決定﹕

第一﹑宣布武加大(即拉丁文聖經譯本)是最高的權威經典。拉丁文是中世紀知識份子才明白的教育語言,一般平民老百姓必須仰賴神職人員的解釋,這造成一般普羅大眾在信仰上的文盲現象。

當年來台灣宣教的長老會宣教士巴克禮牧師,非常強調聖經的翻譯,致力推動羅馬拼音的白話字聖經,他認為,台灣人有了自己的方言聖經,就會自己讀聖經,就會受聖靈的感動,雖然沒有人講道給他們聽,但是他們自己仍然會明白上帝的旨意。巴克禮真是具有先知的遠見。十七世紀時,荷蘭在台灣的宣教成績其實不差,但是人亡政息,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把聖經翻譯成為本地的語言。

信心要加上行為

第二﹑接受七個聖禮。除了洗禮與聖餐禮,又加上堅信禮﹑婚禮﹑受職禮﹑告解禮﹑臨終抹油禮。更正教只接受聖餐禮與洗禮為合法的聖禮。

第三﹑在聖餐上主張化質說,認為餅和杯經過神職人員祝禱後,就變化成為耶穌的身體和血。

第四﹑仍然堅持有煉獄。

第五﹑編了一套禁書的目錄。凡是馬丁路德的作品,或者是宗教改革的領袖的書籍,都列為禁書,不但禁止閱讀,而且加以焚毀。

第六﹑繼續異端裁判所。這個惡名昭彰的異端裁判所,類似國際秘密警察,很多嚴酷的刑罰都在這裡進行,常淪為教皇壓制異己的工具,十六世紀的科學家哥白尼﹑伽利略都曾經被異端裁判所定為異端。

第七﹑稱義的神學。稱義與行為合作,這是天特會議最艱難也是最重要的任務,一方面重新澄清天主教的神學立場﹔一方面也是回應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天主教的稱義神學有三個重點﹕

第一﹑強調人在道德上的預備,人要存心歸向上帝,來接受上帝的感動。

第二﹑信主不代表得救,信主以後仍然要恐懼戰兢,作成得救的功夫,所以沒有得救的確據,直到死的那一刻。

第三﹑拒絕「歸算的稱義」以及「宣告式的稱義」。稱義不僅是罪得赦免,也是內心的成聖與更新﹔區分「理智的信心」,以及「使人生發愛心的信」(加拉太書五章6節),而唯獨後者才有功效,才可以滿足稱義的要求。所以信主以後,行為要與信心合作,使義更加添。

綜合來看,基督教比較強調信主的那一刻,地位的立刻轉變﹔天主教比較強調信主以後,生命行為漸漸地改變。其實都各有千秋,這四百年來,更正教跟天主教雙方不斷地協議討論,也陸續發表一些聯合聲明,不過天特會議的立場,仍然是天主教主流派的意見。(待續)(作者為中華福音神學院老師)

小組討論﹕

1.天主教不是異端的原因是什麼﹖

2..天主教與基督教的稱義觀主要區別為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