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10月31日 星期一

教會歷史專題(32)近代羅馬天主教(中)

  基督教論壇報2003/5/16【作者:蔡麗貞】  


耶穌會的成立

天特會議之後,天主教內部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發生,就是耶穌會的成立。這是由西班牙的一位退役軍人羅耀拉(Ignatius of Loyola)所創立的,具有四個任務﹕

第一﹑對抗復原教。

第二﹑提供高素質的教育。十分注重高級知識份子的工作,藉此吸收並影響了很多高級知識份子,投入天主教,並且也引導天主教的神學,往系統化的方向發展。

徹底的順服

第三﹑推廣宣教的工作。此項工作成就非凡,根據記載,當年創會的七位領袖當中,有一位宣教士沙勿略(Francis Xavier),曾經前往中國﹑日本及印度宣教,沙勿略和他的門生,曾經為數十萬人施洗,成效卓著,不過這種大量歸主的宣教策略,也曾引起非議。

第四﹑注意兒童的工作。耶穌會曾經講過一句自豪的話﹕「給我們一個孩童,讓我們培養他到七歲,那麼他一生都會是很好的天主教徒。」如此自信又積極的教育工作,值得我們留意與學習。

凡是進入耶穌會的人,都要經過入會的宣誓,他們的誓詞非常震撼人心,節錄部分如下﹕「我不屬於我自己,我乃是屬於那創造我的天主,與代表祂的教皇。我要像蠟那樣的柔軟,聽其搓揉﹔其次,我要像死屍一樣,沒有自己的意志與知覺﹔再其次,我要像一個人的十字架,可以隨人左右旋轉﹔再其次,我要像一個老人的拐杖,可以任人擺佈,為祂服務。」這一份誓詞,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為什麼耶穌會的宣教工作如此興旺,因為他們徹底的順服,不但順服上帝,也順服教皇,耶穌會可以說是教皇制度理念最完全的實現。

友善接納其他教派

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1869-70年)

十九世紀的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曾通過了「教皇無謬」教義,所謂「教皇無謬」,並不是指教皇所講的每一句話都沒有錯誤,而是說,當教皇以全體信徒的導師身分,以及宗座權威的身分發言,而且是發表有關於信仰與道德方面的問題時,教皇可以得到天主在彼得身上的保佑和幫助,使他的言論具有無誤性,也就是說,無誤的源頭,是聖靈超自然的保護和幫助。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1962-65年)

廿世紀的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先後由約翰廿三世與保祿六世兩位開明的教皇召開。大會的宗旨有兩個﹕第一是回到根源,就是回到聖經﹑福音和信經的根源上,而不是回到傳統﹔第二個宗旨是開放教會,以適應這個不斷變化的世界。

由於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比較保守﹑反動,曾定很多現代的科學﹑思潮為異端,所以第一次梵蒂岡大公會議之後,天主教與社會嚴重脫節。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有一個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打開窗戶,讓新鮮的空氣進來,這一句話成為這次大會最響亮的口號。由於教皇的開放態度,造成了天主教內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現象,愈來愈多元化,與基督教其實也沒有什麼兩樣。

此次會議最終的目的,是要與基督教﹑東正教合一,他們不但邀請一些基督教的神學家來參加大會,作為視察員,更不斷的向東正教傳達友善訊息。所以,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沒有任何定罪的文件,非常難得,氣氛友好而寬容。在神學上,也希望回到聖經的根源,而且鼓勵平信徒讀聖經。(待續)(作者為中華福音神學院老師)

小組討論﹕

耶穌會對天主教內部生態的衝擊為何﹖

第一次與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的精神,最大差異為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