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1年10月29日 星期六

基督徒可否祭祖﹖~張茂全

基督教論壇報1999/2/14-2/20


 農曆春節是我國家庭成員的團圓佳節,也是傳統祭祖追遠的日子。值此新春佳節,基督徒當如何表達敬祖追遠的情操,才不致遭家人或社會人士之非議呢﹖

基督教是啟示的宗教,全本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但今日社會中有些人士,因為沒有研讀過聖經,故對基督教的孝道觀存有誤會與不諒解,他們因見基督徒於春節未依我國傳統之祭祖儀式—燒香跪拜﹑焚紙錢﹑擺祭品牲醴祭拜祖先,就誤認為基督教不講究孝道,甚至罵基督徒是數典忘祖之輩。認識基督教應從研讀聖經開始。敬祖追遠﹑孝敬親長皆為聖經中最重要的啟示與教訓。

一﹑中國人與祭祖

祭祖(祖先崇拜),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人宗教生活的中心。家家戶戶大都擺設祖先靈位,並於春節之時祭祀敬拜,清明時節更會上祖墳拜祭一番。中國人祖先崇拜的起源相當早,遠在主前十八世紀的殷商時代,祖先崇拜已是當時最重要的一種宗教活動了。誠如宗教學者De Groot所說﹕「我們必須以父母和祖先的靈魂之崇拜,作為中國人之宗教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核心」。

祖先崇拜(祭祖)乃亡靈崇拜的一種。依宗教學上的定義而言,凡是死人的「靈」皆可稱之為亡靈,而祖先崇拜乃指只祭拜與自己之間有血緣關係之父母或祖先的亡靈罷了。

文化人類學家泰勒博士亦指稱﹕「靈魂不滅」的觀念。中國人自古以來就相信魂魄二分法的靈魂觀,當一個人死亡的時候,隨即「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禮記》郊特牲篇)。《左傳》關尹子﹕「附形之靈為魂,附氣之神為魂﹔明魂為神,幽魄為鬼」。這種人有魂﹑魄,且死後可以為神﹑為鬼,並永存於另一個世界—陰間的思想,即為中國人祖先崇拜之濫觴。

二﹑中國人為何祭祖﹖

其實,早在佛教傳入中國和道教創立之前,中國人早已開始祭拜祖先了。然而,時至今日,中國人祭祖的風俗卻因佛教之因果﹑輪迴與道教之閻王﹑陰府,以及儒家之報本追遠﹑孝道觀念的影響,而漸漸地失去它本來的面目與意義了。從宗教學的角度來看,中國人祭祖的原因不外下列幾點﹕

1﹑行禮如儀

今日台灣祭祖的風俗雖愈來愈普及,儀式也愈來愈隆重。可是,許多人根本不明白祭祖的真正意思,只行禮如儀,視之為一種傳統的習俗,只是拜而不問原因,尤其當代年輕人,大部份都是遵照長輩的意願,上香叩拜而不理會其意義。

2﹑安撫祖靈

靈魂不滅的觀念是中國人為何祭祖的第二原因。中國人相信人一旦死亡,其靈魂立即與身體相離變為「鬼」,鬼有善惡之分,死人之鬼魂若得後世子孫供奉祭祀的稱為善鬼﹔反之,沒有陽世子孫祭拜的,則在陰間淪為厲鬼,這類的惡鬼會時常潛回陽間索取食物或擾害家人。由此可見,中國人祭拜祖先的行為與動機,乃在於安撫祖靈,使祖先的鬼魂有所歸宿—鬼有所歸﹑乃不為厲《春秋傳》。

3﹑祈安求福

中國人相信祖靈是萬能的,祖先的鬼魂就是「神明」,是具有超自然之能力的,能降福,也能降禍給後世的子孫。故中國人祭祖的第三個原因,乃在這種既愛又怕的心理之下,視祖先的亡靈為家族的守護神,所以致祭討好祖靈,並祈求祖靈為家人消災解厄,降福與陽世子孫,代代無盡。

4﹑表達孝思

中國儒家思想對親長「生之孝﹑死之祭」是十分重視的。祭祖則是中國人對祖先的亡靈表達孝道與思念的一種途徑。《論語》為政篇﹕「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禮記》郊特牲篇也說﹕「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因「天」是宇宙萬物與生命的來源﹔而「祖」是家族血脈的根本。這樣看來,祖先崇拜在「人死曰鬼」的害怕心理狀態下,結合了儒家之倫理道德中的孝親觀念,是中國人「敬天祭祖」的第四個原因了。

三﹑基督徒可否祭祖﹖

雖然天主教已於一九七一年春節,由已故的于斌樞機主教公開提倡祭祖的行為,可是時至今日,基督教仍對祖先崇拜的禮俗抱持否定的態度。認為拿香祭祖是違背第一﹑第二條誡命的拜偶像行為,也把祖先由人的層次加以神格化了。況且祭祖時所燒的香,在中國傳統的觀念中是具有拜鬼與召魂之迷信作用的。

故若問基督徒可否拿香祭祖﹖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我們反對基督徒燒香﹑擺祭品祭拜祖先,有下列幾個理由﹕

第一﹑「祭」這個字含有鬼神崇拜的意味。根據聖經的觀點,「祭」應是給神的。依中國象形文字「祭」的原意也是「手拿肉到神面前來」。把對神才用的儀禮拿來用在祖先(人)的身上,就是對神不敬,也是不適宜,故基督徒不應「祭祖」,而是要「敬祖」。

第二﹑中國人用香﹑燭﹑祭牲等祭拜祖先,這與祭拜其他鬼神或偶像的儀式並無不同,其中摻雜不少荒誕的迷信與民間傳說,故基督徒不可仿效。

第三﹑中國人祭祖的行為絕不是只有紀念與尊敬的涵意,而是含有諂媚祖靈,並將祖先神格化,這可由一般家庭將祖先牌位與其他偶像並列看出端倪。

第四﹑中國人祭拜祖先時,都口中唸唸有詞,向著神主牌位與祖先對談,這似乎肯定了活人與死人之間尚有互通信息的可能性。但依聖經的觀點,死人的靈魂是不能與陽間的活人相互交往的,祖靈更不可能重返陽間享用後代子孫所擺設之祭品的(參約伯記七章9﹑10節,十章21節﹔撒母耳記下十二章23節﹔哥林多後書五章8節﹔傳道書十二章7節)。

最後,當基督的福音與中國文化衝突時,基督信仰絕無妥協的餘地,反而是應該超越的,因基督教信仰是從神啟示而來的,故福音信仰在本質上不可能因與世界各地的文化衝突而妥協或改變的。

我個人認為祖先崇拜的問題與衝突,是在考驗今日中國基督徒對我們的信仰是否堅持﹖以及為主爭戰的信心是否堅定﹖倘若基督徒在面對此一衝突時,能夠堅定而不妥協,在至聖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敬虔的事上操練自己,我們的信心當能更加成長茁壯。

四﹑基督徒「敬祖」之道

我認為台灣基督教會在過去的時日中,對祖先崇拜問題的處理方法只是消極的禁止基督徒祭祖,未曾積極有效地提出一些基督徒可行,又不違背聖經真理之紀念祖先的替代方式,以致基督教在台灣蒙上了一個「不仁不孝﹑無公無媽的宗教」的不白之冤,也使得基督徒在飽受教外人士的嘲諷與責難的情況下無所適從。在此我願以拋磚引玉的心情,提出數種實際可行的基督徒敬祖之道。

1﹑生之孝重於死之祭

春秋穀梁傳﹕「祭者,薦其時也,薦其敬也,薦其義也,非享味也」。可見祭祖並非擺設祭品給死者享用,而是代表一種恭敬﹑追思與紀念之態度。曾子說﹕椎牛祭墓,不如雞豚之逮親也。歐陽修﹕祭之豐不如養之薄。

2﹑懸掛祖先遺像﹑擺放遺物

但是不可把這些東西當成偶像來拜,否則就違反聖經教訓。可用遺像代替神主牌,以鮮花代替燒香,使祭祖變為敬祖。

3﹑修撰家譜重於祭祀

方孝儒說﹕尊祖之次莫過於重譜,由百世之下而敬百世之上…。家譜是一種家族歷史的記載。聖經中也多次出現家譜(參創世記第五章,馬太福音第一章,路加福音第三章),因其不只可以紀念祖先,也極具歷史價值與教育的意義。

4﹑以好名聲顯揚祖先

孝經﹕「修身謹行,勿辱祖先」。不肖子孫之敗德亂行是辱及先祖的,故基督徒若能敬虔在世度日,造福人群,如此光宗耀祖,豈不比拿香祭祖更能使祖先的亡靈得著安慰嗎﹖

5﹑在家庭客廳擺設家族樹

一九八七年筆者在美國進修時,曾在某一基督徒家庭客廳看到一棵家族樹(Family Tree),其上掛滿了他們家族歷代祖先的名牌,前幾代祖先的名字掛在靠近樹根的地方,表明他是這家族的源頭。以此表達不忘本的精神與孝思。

6﹑為先人舉行春節追思聚會

春節是中國人祭拜祖先的時節,但基督徒家庭可於除夕夜或大年初一召集所有親族,為先人舉行追思聚會。藉此聚會,後代子孫可對祖先表達尊敬與孝思。更可藉此聚會向周圍鄰居見證基督徒並非不要祖宗,也非不孝,只是表達孝思的方式不一樣罷了﹗我們是「紀祖」(紀念祖先)﹑他們是「祭祖」。(作者為左營國語禮拜堂主任牧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