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範的追求與盲點:再思林書豪現象
◎王乃純(拿撒勒人會員樹林教會傳道)
長久以來,台灣社會有股「一窩蜂」現象,相信有多人對前幾年的「蛋塔熱」仍然印象深刻。而這幾週的全民運動則是林書豪、鳳飛飛、惠妮休斯頓,不久前才受到全民矚目的曾雅妮,十九日在LPGA本季第二場比賽本田泰國高賽奪得今年首冠,卻未見引起太多的迴響。顯見,台灣的民眾和媒體是多麼地喜新厭舊,隨時「跟著潮流走」。
追求熱潮的危機
趕熱潮並非罪大惡極之事,人受造之初就是群居的動物,本來就有社群的需要。問題在於,當波動的熱潮牽引著庶民生活甚至思維時,就值得進一步探討,其中引人憂心的是,整體社群的關注目標將是短暫的,長此以往,將使得台灣社會不會也不知進行深遠的思謀規劃,這對台灣社會發展絕對是有害的,也值得我們深思警惕。
以「林來瘋」的現象來說,林書豪在球場上的表現確實值得肯定,普羅大眾對他崇拜有加,基督徒也樂於傳誦他的敬虔表現。但是,值得我們省思的是,整個台灣社會,甚至整個華人界只有林書豪一人堪稱榜樣嗎?
在林書豪受到矚目之際,國外媒體有一個球評寫得好,如果林書豪不是在紐約這個媒體匯集之處,他的表現就不會有「林來瘋」的現象。因此,當林書豪在紐約拿下六連勝,廣泛獲得報導時,在紐約之外默默拿下十連勝的球隊卻未見隻字片語。
傑出典範的迷思
過度放大一個人的獨特表現,向來是台灣社會的盲點。林書豪之所以成為「林來瘋」絕非他一人之功,隊友和教練的配合與支持絕對功不可沒,但是卻未見台灣媒體好好報導過林書豪所屬的球隊。這種情形在之前的王建民風潮中,不也很熟悉嗎?如此過度放大一個人在團隊中的表現,不但陷於狹隘的視野,也容易讓人見樹不見林。
難怪台灣社會處處可見短視現象,影響所及,不但年輕人追逐近利,期望一夕成名而不願長期耕耘,甚至應該著眼於長遠生命改變的福音事工,也開始尋求終南捷徑,盼望以各種策略帶動教會人數增長。
從典範的角度來看,出類拔萃的個人表現當然有值得效法之處,但是鳳毛麟角的傑出表現只能讓絕大多數的平凡大眾可望而不可及,因而在熱潮過後就被人拋諸腦後,甚難真正帶動學習的風潮。因而,早有評論說過,若林書豪成長於台灣,就不會有「林來瘋」的成就與現象。這是台灣媒體與社會塑造個人英雄風潮,非常值得深思的部分。
另外從福音的角度來看,一名成就耀眼又能歸榮耀與神的基督徒當然可以成為一種典範,但是同樣的問題是,這樣的傑出表現,對許多平凡的基督徒來說,也可能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典範。當一般基督徒談及林書豪現象時,肯定與讚賞有餘,卻較難讓人興起「有為者亦若是」的效法之情。因而在風潮過後,林書豪還是林書豪,甚難帶起更多的有為基督徒。
在平凡中找出典範
站在福音廣傳的立場,我們當然希望有更多的典範可以激勵基督徒在世人面前做見證,不過我們要提出的是,福音的典範除了要有讓人肯定與推崇之處外,更要幫助人們瞭解那是一個可達到的目標。因而,哈佛小子林書豪的激勵效果,可能遠不及在台灣學測考滿級分又愛主的小弟兄或小姊妹。
台灣是個喜歡追求熱潮的地方,可惜的是,一些教會也受此影響而在福音事工上追求熱潮。這對台灣整體的教會建造並沒有幫助,反而可能對教會的體質造成傷害,這是台灣的教會應當深思的。
我們確實需要一些基督徒的典範來激勵教會,但是在追求典範的同時,容我們提醒,站在浪頭上的傑出人是絕非靠一己之力可以脫穎而出,周遭人的協助是不可或缺的,摩西也需靠亞倫與戶珥的協助才能不停舉手,讓以色列人打敗仇敵。
我們還要提醒的是,當整個社會都將目光放在光環耀眼的傑出人士身上時,教會與基督徒反而應該多看一看沒沒無聞,甚至在陰暗角落的普羅大眾,這也是耶穌常做的事。同時,當我們在普羅大眾中找出長期耕耘的典範時,這樣的典範就真的可以讓每個人起而效法,因為有心的人都會覺得那樣的典範並不遙遠,是可以達到的目標。
2012.02.29基督教論壇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