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激情的脫軌演出之後─回歸人性解讀台鐵性趴的意涵
【特約記者陽明、余樂、陳瑋綜合報導】最近引起台灣社會譁然的台鐵性愛趴,引爆「人性原始本能」與「社會人文」之間的論戰。
至截稿前,大眾對於此案了解已接近事實全貌:性愛趴主辦人蔡育林(38歲)在「花魁藝色館」BBS站發起「癡漢電車」團,包下台鐵莒光號自台北南下新竹的客廳車廂,在二月19日舉辦1女(年僅17歲的小雨)戰18男的性愛派對,而參與者中,不乏碩博士高學經歷人士。
法雖無罪 重在導正價值觀
在媒體中除了蔡嫌與名嘴各執一詞地辯論性權自主是基本人權外,也引發台灣社會對此案中超乎常理情節的詫異,與整體國民品質的憂心。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專任副教授姚立明表示:「這不是一個法律事件,而是社會整體價值體系出了問題。」他說,近日來,媒體記者從兒少保護法與妨害風化法來論本案,可能都無法構成罪名,也無法對症下藥。就兒少法來說,小雨雖未成年,但卻謊報自己年齡已滿18歲;就妨害風化法來說,因為該案既未營利又非公開,也就是說,此派對僅收取活動費,參加者均出於自願,算是私人交友範圍,而公共區域租借後,即視為封閉的場域;因此,不論從刑法切入、或廣義解釋到妨害風化罪名,都難以構成公訴罪。
主流的法學概念認為,憲法賦予的人權中,囊括性自主權,只要不違反「脅迫」與「法律界線」(比如說未成年、公開化)等,都屬於私領域交友自由。最後,姚教授再次強調。把資源花在刀口上,能以法律導正的就以法制約,然而這事件的治本之道,仍在於整體價值觀的導正。
然而,幸福美滿乃人人所欲,「只要我喜歡,有甚麼不可以」的生活主張,究竟是多元社會下「自主」的權利?還是「縱慾」時代的墮落寫照?或者,這根本就是追求幸福之道?本案中超乎常理的情節,包括更小年紀、更多性伴侶、更高學經歷的參與者,這種「只要喜歡,有甚麼不可以」,都被「尊重多元」給合理化了;而這就是台灣從八十年代開始,瀰漫的一種處世主張。
當代自主、多元的迷思
現今對於「自主」、「多元」的「當代詮釋」,漸漸凌駕於「道德」、「人倫」、「自尊與自重」之上了,我們看見一個又一個的例子:從多元情慾列入了我國九年國教,到本次火車性愛趴;「多元」儼然成就了一場社會混亂局勢。
杏陵醫學基金會執行長晏涵文教授表示,當社會誤會民主法治的意義時,就會產生一種謬誤的概念,以為只要是不違法,每個人都要尊重多元!事實上,人活在社會上,的確是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經典準繩─愛與被愛、尊重、關懷、朝正確人生方向前進,而不因過去的人生傷害造成情緒失控、無法建立親密關係、暴力、成癮等。
回到此案當中,有人說18男服侍1女的皇后局,是種性自主與性平等的體現,以他多年來在性學上的社會研究,性平權比較合適的解釋,應該在於對弱勢的尊重;而將性放在愛之前,而性之後也不願擁抱穩定的親密關係,這樣的性自主概念,他認為這是缺乏自尊與自愛,一種雙輸的局面,那麼,萬物之靈跟低等動物有何區別?
台灣大學哲學系專任教授林火旺更直言,大多數人都誤解自主的意義!從倫理來說,自主是指以理性看事實,來決定自己的未來!但,大多數人對於自主的定義與手段,多有誤解,把「廣告」當作事實來理解,再以「消費能力」與「滿足慾望」來體現自主;難怪有人說,「這是個被媒體綁架的時代。」但現象下反應出這是個集體缺乏哲思的世代,大家把「人」給物化、也把「人生」簡化!
就拿教育領域來說,如果家長認為,一切教育只為了升學,忽視生存經典價值的追求、存在尊嚴體現、五育並全的人生,他認為其「方向」錯了,衝得越快反倒是離幸福更遠!
錯誤價值產生邊緣人格
楊聰才診所院長楊聰財,就臨床精神醫學更進一步指出,「錯誤的價值體系」,往往種因於家庭,問題顯現於學校,惡化於社會 ! 現在家庭親子關係疏離益大之下,造成越來越多「邊緣性人格」的孩子,其特質就是「不穩定」。學習出問題、情緒化、人際障礙,甚至,對於自己的過去與未來都充滿不確定感。
曾經我陪伴過一個案例,她因為自小父母失和,對於愛的渴望、與不確定感,青春正漾的荳蔻年華,就以「性」來換取她所謂的「親密關係」,一周好幾個性伴侶,不但染上性病,身心狀況因為對親密關係的錯誤認識,而陷入無盡的空虛。
楊醫師也說明,現代社會中常可見的「網路文化」所引起的亂象,即便「網路成癮症」是現代人益發常見的病徵,但網路只是個中性的介質,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們享有它無遠弗屆的便利,也領教它無以設防的麻煩,重要的是,人性中的自尊與自愛,往往是源自於一個正向的信念。
再從醫學角度看性,它帶有傳宗接代神聖使命,若是將親密關係中的「做愛」降為「性交」,那麼會傷害人貴為萬物之靈的自尊。
其實,人人心中的大問題是:「國民素質的危機,除了教育內涵的改進之外,到底從哪兒著眼轉成奇蹟?」幾乎所有受訪者提出同一個概念,「這是一個群居的社會,人際間應建立一個合適的關係』。
說穿了,這就是傳統價值中的美好經典─家庭價值、人倫教育、全人發展、五育並全、人的自尊與自愛,這一切都需要再提出與時俱進的當代詮釋 !
「基督信仰當中,天父以永遠的愛愛我們,所以基督徒也在地上活出親子間的天倫之愛,一切都朝永恆的經典去努力,這種人生是快樂的。」或許,晏涵文教授這席話,對於所有渴望幸福的我們來說,都是福音。
2012.03.07基督教論壇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