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現代思潮與福音工作


1994-02-20基督教論壇報

  【作者:陳韻琳】  
編按:在去年八月舉行的「第二屆華人文字事工研討會」發表的多篇論文中,陳韻琳姊妹「現代思潮與福音工作」激起最熱烈的回應。本社徵得作者同意刊出以饗讀者,並歡迎讀者回應、討論。
二十世紀末的世界是處在怎樣的思潮中呢?大致上來說,世界各處最先進的國家和已開發的國家,都相當一致地走向後資本主義社會。有相當多研究後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學家,都發現這些國家有某些一致的社會現象,是超地域、超種族的,這些社會現象不可避免地有雷同的文化型態、思考模式輿生活方式。現在列舉這些雷同的社會現象如下:
雷同的社會現象
1.以商業為主體、重消費廣告,大都會城市因應而生。

2.講究專業,因明確分工而產生科層組織。因科層組織的分工,必然帶出部門輿部門間的協調及組織管理;並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及人之強迫自己適應組織管理。

3.重視傳播媒體,掌握資訊影響社會。

4.電腦科技日新月異,透過儲存知識,擁有知識即擁有力量。

5.經濟至上的,經濟政策影響政治決策。近幾年的政治大事,如佘契爾夫人下臺、布希選戰失利、戈巴契夫下臺、葉爾欽政治危機,均因經濟政策;比之六O年代,現在的政治已不再是意識型態主導的時代了(這裏指稱的意識型態,是傳統的定義。否則按大衛麥克裏蘭的說法,意識型態也經過時代的變遷,在現在輿傳統有截然不同的定義。)
6.大眾化的民主,人多即是力量。普羅文化可以輿精致文化抗衡甚至影響精致文化,普羅也可能產生惡質化的民主。普羅文化輿精致文化,大眾民主輿精英知識份子民主的混淆,是現階段民主社會的困局。

這些社會現象的雷同性,使人難以看出何為主軸,它們彼此互動,帶動了彼此更深一層的發展,這些社會現象帶出來的文化型態、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即是現在相當熱門的一個文化研究領域—後現代文化。

後現代的人
「後現代」原本是用在建築學上的名詞,但因藝術是共通的,所以文學、繪畫等也各自發展其後現代的研究領域,而哲學、社會學也一樣研究出屬於後現代的哲學理論輿社會學理論,原本是建築用語,但可用在各領域,可見八O、九O年代,已漸形成另一個時代特色了。重要的後現代學術文化研究者,有李歐塔(Jean Francois)、哈山(Ihab Hassan)、詹明信(F. Jameson)等。羅青著「什麼是後現代主義」,羅列哈山整理出來的後現代重要學者一覽表可供參考。

活在「後現代」時代底下的人,普遍會出現如下的情況:
1.無歷史感,只要此時此刻。人告別傳統輿連續性,浮上表層,在非歷史的當下,時間經驗斷裂。

在臺灣最明顯的例子即是以科技的聲光色影為主的電動玩具、KTV,將人封閉在完全切斷輿外界時空聯繫的狹小空間裏。

2.不想解釋,只看表面,重視新經驗、新刺激,思想平面化。

3.拋棄意識型態,不再尋找意義,接受一切事的多元化、相對性,無單一真理。

人輿文字的物化
4.重視形象的塑造,包括產品輿人。臺灣影歌星早些年已開始重視形象塑造,最近這一、兩年的選舉,也很明顯的著重包裝候選人的形象。

法國解構理論中言及,商品物化的最後階段是形象,商品拜物教的最後形態是將物轉化為「物的形象」。這是消費文化的最終結局:人也成為商品,透過形象塑造來推銷。這現象不只反應在歌星的包裝,也反映在選舉人形象的塑造。廣告行銷輿個人形象設計,也成為最熱門的行業。

5.商品拜物教盛行,物質主義至上。

法蘭克福學派何多諾說,「在後現代,商品成為它自己的意識形態,」這句話的含意指出意識型態的變化。過去的時代,思想觀念也許重要,但在今天的商品消費時代裏,只要你需要消費,那麼你有什麼樣的意識型態都無關宏旨。

6.重視品牌(MARK),從MARK看出產品特徵、公司形象,導致語言文字的物化。描述這一現象的字詞是LOGO。

LOGO取自LOGOS,從神學看原意為理性、真理、道成肉身的基督、神的話,現卻成為文字物化的含意。語言被物化,如同人被物化一樣,顯示出整個文化的危機輿墮落來。

7.複製文化:形象、照片、攝影、電影等文化產品均大量複製,藝術成為類象(simulacrum),摹擬現實,距離感消失。

個人主義輿無法統一的自我
8.資本主義輿民主主義背後的理論基礎:自由主義,產生出個人主義的擴張。

雖同是自由主義,資本主義輿民主主義的自由主義理論不盡相同。資本主義的自由主義理論,是為自由貿易以及反對「藉立法來造成人為障礙」的主張提供倫理學依據,其動機乃由利己開始,所以李嘉圖說:「追求個人利益巧妙地輿整體利益聯繫在一起,」然後假設,在沒有管制的情況下,會自然地出現交換的平等輿天賦的自由。

而民主政治的自由主義理論,是從自然法溯源,認定天賦予人自由平等的人權,因而尋求一最符合此理念的政治體制,是相當有理想色彩的。但因現代社會之經濟、政治兩者不能分割,並經濟主導政治的結果,使經濟自由主義中的個人主義凸顯,並混淆政治理念中的自由主義,讓理想成為包裝過的個人利益,致使這個時代便成為個人主義過度泛濫的時代。

9.輿前述矛盾的是,因消費、傳媒主導,人傾向於零散、無法自我統一,成為無身分、無中心的自我。

這種現象的極致,人即有「耗盡」的現象(burnout),呈現精神分裂的症狀。

據詹明信說,當人處在這種焦慮近乎精神分裂狀態中,會想要「歇斯底里的崇高」和「閃爍發亮的表面之興奮」(the hysterical sublime and the exhilaration of the gleaming surface),從瞬間進入永恒的「非人本主義的經驗」。

科技、傳媒、廣告的連鎖影響
當我們談到這裏會發現所謂的後現代化,其實是輿現代化一脈相承的,只是因著科技、傳媒、消費廣告的快速精進,使現代化發展,有跳躍式的熾熱化發展,而產生出一種似輿現代化時代不同的後現代文化產生。這就是為什麼有一些學者堅持現今仍在「現代化」浪潮中。

而筆者因相信傳媒、消費廣告、科技的連鎖互相影響,確會帶給時代思潮明顯改變,因而願意採用詹明信的理論。
關于後現代文化思潮的徵候,我們會發現臺灣與日本輿美國、法國、德國這些現代化國家差異不大,都同有後現代的時代性問題。但是後現代文化不是當今思潮的全部,這個世界現在傾向於走兩種完全不同的趨勢,雖相反卻並存。

其一是後現代文化,如哈山所言:「向心、一致、毫無差別,隨著人們在經濟與生態上的需求,要求整合,共同的熱潮愈見明顯,MTV、麥金塔、麥當勞,快速的音樂、電腦和食品,把各國悉數納入一張全球同化網,一個被科技、生態、傳播和商業緊密相連在一塊的麥克世界。」
大一統中的差異輿分裂性
另一則是種族主義。
近兩年來爆發種族問題的至少有伊拉克輿庫德族、東歐三小國、烏克蘭、捷克、南斯拉夫內戰、美加州黑人暴動、阿富汗內戰、加拿大之魁北克、高棉、歐洲興起的新納粹主義。至於回教國家、南非等地,則一向就有種族問題。

這些種族主義,導火線多為政治、經濟原因,譬如想爭取政治獨立,或因經濟壓力導致排外,或因異文化勢力過於龐大,因壓力而反彈。而自從蘇聯解體、資本主義勝利以後,世界進入後冷戰時代,不再有民主極權意識型態之爭,種族主義便突然尖銳化起來。
所以哈伯瑪期說:「八O年代中期,歷史進入結晶狀態,一切皆變,但不再前進。但九O年代以後,歷史再度動起來,甚至因加速而過熱。」
種族主義成為新的戰爭口號、政客包裝野心的工具,固然叫人憎厭,但它這麼容易被利用,亦可見出種族主義的背後,有非常強大的、易於煽動的情感。這就是種族文化的情感。

種族主義底下表現出來的種族文化,分異性之大,使思潮的呈現,在後現代文化的大一統中,又有內裏極大的差異性。

本土文化VS後現代文化
研究現代化過程的社會學者艾滬(Gay.S.Alitto),從俄、日、法、德的現代化過程中,看見種族文化的情感,一直輿現代化並存,形成一種本土文化,輿現代化產生出來的文化並行,時時抗衡,互有消長;他稱這種輿種族文化情感有關的本土文化為「文化守成主義」。

本土文化雖各民族略有不同,但仍可尋出其共同脈絡:(1)民族主義、國家主義;(2)反現代經濟政治背後的自由主義理性、重直覺;(3)重道德宗教情操;(4)懷舊溯古的;(5)重精神靈界神秘主義的;(6)主觀心證的;(7)重價值意義;(8)人本、人道;(9)文化的;(10)輿大自然認同渾然一體的。

按照艾滬的觀點,則本土文化在從現代化走向後現代化的過程中,會繼續凸顯並興盛,既輿後現代文化對抗,又會自我保護的尋找出一種輿後現代文化可並容的方法。加上後現代文化本就容許多元相對,並蘇聯瓦解後將使全世界均快速現代化、走向資本主義社會,所以本土文化勢必會是個需繼續注意的課題,而種族情感遭利用後的民族戰爭,也會是未來世界局勢繼續關注的焦點。因此我們就能夠明白,禪宗運動在臺灣的興盛,正輿艾滬所分析的本土文化特點一樣,且與後現代文化對抗兼辯證式的並容。

臺灣本土文化的興盛
而臺灣,這幾年本土意識的確明顯的高漲,台語、客語與本土文化之強調,不僅在普羅文化中有台語流行歌手的當紅,在知識份子界也有禪宗思潮的大流行,而一九九二年一年間,在藝術界爆發後現代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論爭。

臺灣近年間所興起的禪宗熱,有以下特點:(1)在知識份子間特別普及,從為官的到大學生,為數甚眾,並充分利用出版品在知識份子間傳遞思想;(2)以中國傳統的禪道體系為主,輔以神明膜拜的民間信仰、紫微鬥數、氣功等;(3)對大都會社會的負面現象反動,並以一套人生觀價值觀來回應大都會社會底下人心的需要,這套思想體系仍以儒釋道混合的中國傳統思想為主;(4)以天人合一的泛神觀點來回應科技工業過度發展,對大自然造成的危害。(5)約和兩岸關係改變、臺灣尋求國際間定位的時間同時興盛,具有尋根、推動本土運動的功能。

所以最近的禪宗狂熱,也有臺灣現今的時代背景,不單純是背叛上帝拜偶像的墮落,否則我們如何解釋始在近年間,知識份子以篤信禪宗為傲,而更早,知識份子未見這種普及性的狂熱,反而多以篤信科學不信宗教為傲呢!
信仰回應思潮的兩大方向
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整理當代思潮時,各個民族國家的本土文化,便成為一個同中有異的變數。甚至連同文同種的大陸與臺灣,也有極不同的風貌。大陸經過文革與六四,不僅摧毀了中國文化,對中國文化也徹底失去信心,加上舉國皆貧,對現代化引進資本主義甚是渴求,文化界普遍有排斥中國思想、羡慕西方文化的現象,蘇曉康的「河殤」、趙林的「協調與超越」只是其中之例。

在美作大陸留學生工作的蘇文峰雲,在大陸知識份子中有「文化基督徒」的現象,即愛慕基督教文化,將之等同于西方文化,對基督教有極深專研,但並不將之當成宗教來信仰。而在臺灣,禪之輿本土文化結合,其勢力之不可擋,成為臺灣基督徒首要面對的問題。

根據以上的分析,則就臺灣呈現的思潮而言,針對知識份子的福音回應,至少要回應以下兩個方向:1.後現代文化中人心的需要。2.本土文化禪宗對知識份子的影響。

在談到這裏的時候,筆者想先就臺灣教會界對神學的開闊接納度提出諫言。

對臺灣教會界的諫言
臺灣教會的長老會系統,雖較不反智,但神學太偏鄉土神學與政治神學,以致於除了推動臺灣的民主改革外,對後現代社會人心之內在需要,缺乏可以觸碰的資訊。並且長老會整個從事民主運動的過程中,也一直出現尼布林對自由派神學的質疑,太涉入人類體制中,忽略任何人類體制都是有弊病而不完滿,神的國在這個世上是永不可能實現的:信仰對於人類體制,應是在高度關切中維持一種制衡的張力,而不是完全認同涉入。因著長老會這個弱點,雖長老會對政治關懷社會公義顯出其榜樣,卻有著將政治關懷等同真理本身的危機,也較少提及人的罪輿需要救贖的彌賽亞國度真意。

至於臺灣的福音派教會,也恰中尼布林對正統教派的質疑:只談愛的聖律,忽略愛輿平等、公義有一定程度的相關;又對公義在今世的實踐過於悲觀,不相信任何理性的可能性,因而致使信仰超脫了歷史的過程,對現世不聞不問。所以長老會系統之外的教會會對臺灣近十年來的政治急劇變化,呈現失敗的回應,不關心也不明白從一黨獨裁到兩黨制衡間,必須經過的過程,不從整個大環境來看時代的走向、資本主義的發展輿民主的關係,因而對「黨外」、「早期的反對黨」,遽從批判的角度下「信仰的」、「真理的」結論,讓明白政治發展的人,視教會界有專制政府禦用工具的危機。

寬闊接納各家之長
此外,福音派教會對神學範疇的接納度太狹窄,幾乎將非福音派的神學論述一律打入「異端」名下,失去很多豐富的資源。按約翰麥奎利整理的「二十世紀宗教思潮」,我們會發現有相當多被福音派視為「異端」的神學體系,其實無非是在努力以信仰回應時代的需要,只是在回應中,過分強調某一觀點,造成信仰明顯的缺失。我想這是任何要以信仰去回應時代需要的努力過程中,都非常容易出現的現象。因為人實在是有限的,神哲學家也不例外。因此我們在指正其缺失時,實在也應當謙卑的去看見他們如何豐富、更新基督教信仰,以使信仰能回應時代的需要,而不要動不動即劃清界線、樹立派別。

因為後現代文化乃肇始於現代化發展,資本主義文化由西方傳至東方,又有其國際性、所以無妨參考西方教會對現代社會嘗試作出的神學反省,這對臺灣仍有某種程度的適切性。

用關係神學醫治疏離
馬丁布柏(Martin Buber)這個存在主義先驅者,雖然提出來的神學反省是針對五O年代現代化過程中的社會,但對後現代社會仍是一帖醫治的療方。因為他發展了「相遇神學」,建議人對神、對世界、對他人的關係,從「我與祂」、「我與它」、和「我與他」的關係,一改為「我輿」、「我輿你」的關係,而這種關係,勢必發展為一種對話,人輿神與世界與他人之間,便是直接互動、不再割裂了。保羅田立克(Paul Tillich)相承馬丁布柏的相遇神學,從個人自身處境出發,不拘是焦慮的苦痛的,從這種有限中去尋找無限輿絕對,而這種探求是必然發生的,因人都有「終極關懷」的需要。馬丁布柏輿田立克,都有效地直接接觸當事人此時此地的苦痛,再讓人從現狀中尋找輿神重建關係,並因此建立輿自然界與他人的關係。這可以有效地避免傳講信仰者不著邊際地只談福音,完全不理會當事人在苦痛中,讓對方覺得福音太過遙遠。

但是從當事人的狀態出發,又難免太自由心證,對神的認識傾向主觀。卡爾巴持(Karl Barth)的神學觀可有效制衡上述弊病,他相信有限的人對神的認識永遠是有限的,最終人還是得透過神的啟示來認識神,神的啟示是透過聖經。巴特在人從自身處境中尋找神之後,將人拉出主觀經歷,回到客觀真理上。

醫治時間斷裂輿個人主義
除了與神、輿人建立關係外,人還有在歷史、在時代中盡己之責的需要,這方面,則是前述尼布林的觀點切中要點。此外,特爾慈(Ernst Traeltsch)也相當重視信仰對歷史的回應,教會大致可分向世俗開放輿關閉兩種類型,但他認為信仰應有提供社會理想輿追求理想的動力,從而強有力地影響社會。尼布林輿特爾慈的神學反省,便有效地醫治後現代社會中,人無歷史感的斷裂性輿極度的個人主義。

莫特曼(Jurgen Moltmann)的神學觀點「希望神學」,也是嘗試要將信仰落實於現世,以「希望」來尋找此世上意義輿未來的前景。上帝不是在彼岸的某個的地方,他是正在來到的上帝,他答應給予一個包括一切生活的正義和真理的新世界,並由於這個許諾,向這個世界提出疑問。正是莫特曼的從希望中向現世提出疑問,啟發了黑人神學輿解放神學;而對於正值動蕩不安的香港九七大限,香港教會也相當注意莫特曼的神學觀點。

因篇幅所限,本文只能就某個大方向,舉一個最有影響力的神學家為例,來說明筆者認為後現代文化底下,需要的神學反省的角度。若要詳細專研這些神學家隸屬的神學範疇,或詳細說明他們的每一本神學巨作,則離題太遠了。

並且各種神學範疇的區別,從整個思想史來看,不儘然可以如此截然劃分並加封號的,但為便於羅列,只好如此作,範疇的界定,參照約翰馬奎利「二十世紀宗教思潮」與詹姆斯利文斯頓(James C. Livingston)「現代基督教思想」。

以創造神學回應多元化議題
最後要提及的,是臺灣教會詮釋福音的角度,仍以救贖觀為主軸,對創造觀點較少提及,以致整個信仰的呈現失卻平衡。後現代文化最大的特色之一,是在意識型態崩解,出現許多次級團體,各就其標舉的觀點,向社會提出制衡與挑戰。諸如反核、環保、女權、種族平等…。這種社會運動,若從救贖觀—人有罪需要救贖,是很難以適切回應的,唯有從神起初創造之美,並人有管理、回到神起初創造之美的責任這種創造神學的角度,才可以激勵基督徒向周遭的文化體制不斷提出挑戰。

至於在知識份子間普及的禪宗思想,包括以大專生為主的「佛法青年夏令營」、官員集體參禪、中學校開放宣講佛法、文藝界宣導禮禪、禪宗思想出版品在大書店盛行等,其本質乃沿自中國傳統思想中的佛道思想,會在近年間興盛,除了有艾滬所言的對現代化反動的文化守成心態,也是因為禪輿後現代兩者之間有著辯證關係。

因為在後現代時代,人處在焦慮、近乎精神分裂狀態中,會想要從瞬間中進入永恒的「非人本主義的經驗」,而禪宗講究的天人合一狀態,正是靜坐冥想想達到的「瞬間進入永恒」境界。

單求靈恩的後現代危機
從這個角度來看,某些基督徒之不從聖經中尋求上帝的道,不發展輿他人之間的相遇關係,單求神秘經驗的靈恩充滿,也正呈現出他們活在後現代的危機中:想尋求「歇斯底里的崇高」和「閃爍發亮的表面之興奮」。而在臺灣教會界反智傾向仍存,又加強發展靈恩,從長遠來看,基督教信仰之回應思潮,其前景仍甚坎坷。
從臺灣現階段的禪宗流行熱來看,誠實的說,臺灣基督徒的回應幾乎可以說是沒有。臺灣教會的信仰呈現,一向著重傳福音、領人歸主,至於基督徒們走出教會去輿文化對話,因著神學觀的偏狹,不僅未有訓練,甚至未有觀念的宣導,其實如何傳福音領人歸主,並非是不重要,它是基督教嘗試一切對話之先必有的基礎,但著重這個角度,企望教會人數增長,使信仰僅止於有助於個人的改變,而不在乎信仰對社會的責任,則一旦面對諸如禪宗勢力之勃興,當然是無力反擊了。

基督徒輿禪之對話,其一仍是沿馬丁布柏的相遇神學。馬丁布柏認為神秘經驗乃是一種特殊經驗,不是隨時隨地均可發生,若只從神秘經驗中得滿足,會使日常生活加倍顯得脫序失落。並且天人合一境界乃是個人神秘體驗,又十足的自由心證,對於目前後現代社會的個人主義極度擴張,沒有任何的幫助,也不可能發展現代社會最匱乏的群體互動關係。

放眼大陸
其二則是對「天人合一」的「天」之點破。在這方面,因著大陸對文革、天安門事件的反動,知識份子一致地出現對中國文化體質的反省批判,反而作得比臺灣更徹底,可供基督徒回應禪宗的參考。唯從長遠來看,大陸在愈來愈現代化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會愈來愈傾向走回文化守成主義,屆時一定又會重拾中國思想體系,因此現階段僅只反省批判中國思想尚嫌不足,還需以基督教思想更新中國文化,以前瞻性的迎向未來。

由於這個緣故,對中國思想的回應,不能只靠「文化基督徒」,更需要擁有基督徒生命、篤信基督的人來努力。所以我們若跳脫臺灣放眼大陸,則不得不承認,大陸比臺灣更是一個重要的契機,不僅人心渴望信仰,文化也渴望更新。因此大陸需要的不只是福音廣傳,也是福音更新文化的努力。正因為這個緣故,臺灣對大陸的責任,則不只是福音廣傳,更是神學反省的努力了。

因此談及福音輿中國,筆者對臺灣的神學院、教會界、二OOO年福音運動,實有更多的、已迫不及待的期待。 (作者為校園團契新竹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