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論猶太教、基督教、回教三角關係的癥結(一) ~ 王瑞珍


2008-02-14基督教論壇報
編者按:入21世紀,當主說,在末後的世代,有許多假先知、假教師將要興起,混淆真理之際,教會暨基督徒應當如何儆醒,並且根據聖經真理查驗,有智慧的與其他宗教互動,是當今神兒女的挑戰。本報繼日前轉載康來昌牧師「天主教是異端嗎?」專文後,本期續邀請王瑞珍老師,解析基督教與猶太教、回教的互動關係,以饗讀者。


猶基回三教衝突因子
衝突的主因:伊斯蘭教絕對的啟示論
衝突的遠因:(1)阿拉伯人的民族性
(2)十字軍東征(11-13世紀)
(3)回教帝國的衰落與基督教國家的興起(14-20世紀)
衝突的中因:(1)猶太人「錫安運動」的興起(1896起)
(2)以色列建國成功與巴游組織的興起(1948)
(3)四次中東戰爭(1948-1973)
衝突的近因:(1)蘇聯撒離阿富汗之後的阿富汗內戰(1989--)
      (2)波斯灣戰爭與「反恐戰爭」的後遺症(1990,2003)
      (3)神學士、賓拉登、穆斯林的反美情結(1995--)
一、衝突的主因
  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所領受的是最後、最大的啟示,因此容易把自己絕對化,容易輕視或敵視「異教徒」。根據他們的理論,末後的啟示是大過先前的,所以可蘭經是最權威的,他們的宗教是最大的宗教,此後安拉就不可能再給人任何的啟示,可蘭經比猶太教、基督教以及世上其他的任何宗教的經典更偉大,安拉的心意全在它裡頭。因此,熱誠的穆斯林有一種雄心就是用伊斯蘭教來征服天下、統治天下,他們認為凡是敵擋伊斯蘭教的就是敵擋安拉。
二、衝突的遠因
  1.阿拉伯人的民族性
  阿拉伯人自認是伯拉罕兒子「以實瑪利」1的後代,一般學者也大多同意這一點。《聖經》創世記十六章11-12節記載上帝曾經告訴以實瑪利的母親夏甲說:「妳如今懷孕要生一個兒子,可以給他起名叫以實瑪利(就是神聽見的意思),因為耶和華聽見了妳的苦情。他為人必像野驢。他的手要攻打人,人的手也要攻打他;他必住在眾弟兄2的東邊。」這一段經文的確是一很生動的預言,三千多年來,阿拉伯民族的確很會打人,也常常被打,而他們的確一直都住在以色列人的東邊。

  2.十字軍東征的影響
  第七世紀初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發展極快,公元637年(伊斯蘭曆十六年),穆罕默德的第二任接班人歐瑪(Umar, 634-644)佔領巴勒斯坦,在耶路撒冷聖殿遺址上建立奧瑪回教寺,這對猶太人和各地的基督徒而言當然是很難受的事情。

  十一世紀末歐洲各地盛傳前往耶路撒冷朝聖的基督徒被穆斯林虐待,這件事激起基督徒的公憤。公元1095年,教宗便號召十字軍與群眾,要將耶路撒冷從伊斯蘭的勢力中解救出來,1096年起七次討伐。

  十字軍於1099年佔領耶路撒冷,將聖岩圓頂清真寺改為主殿教堂。許多穆斯林遭屠殺,猶太人也被波及。

  1187年,信奉伊斯蘭教的埃及國王撒拉丁(Salah de-Din)重新佔有耶路撒冷,於是大批的猶太人與伊斯蘭教徒回到這片土地。

  1229年十字軍再度奪回耶路撒冷,1244年埃及穆斯林又再奪佔。1291年八月十四日,十字軍完全撤出中東,長達兩百年的十字軍宣告結束。此後七百年間,耶路撒冷成為伊斯蘭世界。

  3.回教帝國的衰落與基督教國家的興起(14-20世紀)
   (1)伊斯蘭勢力的興起
  穆罕默德和他的繼承人(哈里發)建立了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東哈里發國以巴格達為中心,一直興盛到十三世紀中葉;西哈里發國以西班牙的哥多華為中心,一直興盛到十五世紀末。兩者合起來統治了包括今天的伊朗、阿拉伯、非洲東北部、西班牙、葡萄牙……等地。雖有這其間有十字軍東征的打擊,伊斯蘭教仍然是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霸權。

  十三世紀時,土耳其人(突厥)建立了鄂圖曼帝國,1453年擊敗了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拿下君士坦丁堡。鄂圖曼帝國勢力最盛時(十六世紀)控制了幾乎整個阿拉伯半島、埃及、北非、匈牙利,還曾兵臨維也納,震驚歐洲。

   (2)基督教國家的興起
  中世紀的歐洲雖然遠遠比不上強盛的伊斯蘭帝國,但是十四世紀的文藝復興和十五世紀的宗教改革都帶來歐美的大躍進,漸漸超越伊斯蘭世界。可是在那兩三百年之間,封閉的伊斯蘭世界並沒有警覺。3
  十三世紀的歐洲學者和新興的中產階級在十字軍的刺激之後,開始發展學術多元化的大學制度,那時還得延聘不少伊斯蘭學者去任教,因為那時阿拉伯在天文、醫學、數學、哲學……等許多方面都比歐洲更有平準。可是到了十四世紀,文藝復興帶來人文科學的突飛猛進,到了十五世紀,宗教復興間接促進了民主政治、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現代科學的發達等,使歐美的基督教國家逐漸淩駕在伊斯蘭教國家之上。

   (3)伊斯蘭帝國的衰落
  伊斯蘭文化在中世紀有過輝煌燦爛的日子,但是他們在成功當中產生自滿與封閉,漸漸走向衰敗。到如今,整個阿拉伯世界,除了石油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可以外銷的東西。今天的穆斯林重溫歷史,會產生「不堪回首」的傷感。在傷感之中,只有少數人會謙虛地反躬自省。有些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和極端主義分子,會認為今天回教文化和回教國家的沒落,西方帝國主義與資本主義是罪魁禍首,這是促成賓拉登和其他偏激組織採取恐怖手段來進行「聖戰」的主因之一。

  到了第十九世紀,大片伊斯蘭教的江山落入所謂基督教國家的手中,例如1839年,紅海的出口──葉門的亞丁(Adden)港──成為英國的加油站,也成為英國藉以控制歐亞非三洲的孔道。1857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也成為「印度皇帝」,結束了伊斯蘭教在印度的統治權。

  十九世紀隨著歐洲民族主義風潮的興趣,鄂圖曼帝國旗下的民族紛紛要求獨立,帝國也分崩離析,連土耳其本土都眼看到要被歐洲列強瓜分,這時有個年輕軍官起來號召全民把列強趕出家園,他就是土耳其民主共和國的國父凱末爾,他結束了奄奄一息的鄂圖曼帝國,建立了獨立的土耳其,除舊布新,全力西化,將土耳其文改為ABC拉丁字母,提倡教育,促進兩性平等(土耳其是歐洲第二個享有女性投票權的國家),更重要的是他確立了政教分離的民主國家政策。土耳其人99%信奉伊斯蘭教,是所有回教國家中比例最高的,但大多不是很認真的穆斯林,反而是所有伊斯蘭教國家中最西化與開放的。(未完待續)/中華福音神學院延伸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