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7月18日 星期三

《文化談》還有臥虎藏龍嗎?--紀慧玲


【2001/04/20 民生報】

近來電視上經常出現一些廣告片,以歌仔戲型式表現創意,諸如王寶釧「賣」房子,一賣就是十八年;孟姜女吃了某喉片之後,「哭倒」萬里長城;MTV電視台自我宣傳廣告,一位被警察拖吊車子的男子如何跪地甩髮,大唱哭調仔。當然,娛樂節目主播台上也不乏貼片子、吊眉改裝扮演的類戲曲人物。更不要說近來紅翻天的玉鈴瓏、鐵鈴瓏如何利用草地伯婆及野台歌仔戲裝扮,創造新型丑角人物造型,達成顛覆主流媒體「品味」的革命行動。

如果我們將這一波傳統、草根、底層文化「反攻」視為本土文化反撲之後的新浪潮,並無不可;但更重要的是,本土翻身作主後,所有本土文化不論良劣,正被大量複製、消耗、挪用、假借,並有新神話、新傳奇、新典範的弔詭趨勢。

其實,雅俗分辨不是重點,主流、非主流一向在不被注視的場域裡早就暗暗交流、相互汲取,並且在有朝一日以另一種模糊曖昧身分進入他屬領域。所有從事文化藝術事業的人對不同文化取向、風格、品相一向最敏感,透過文化人的包裝、再製、選擇,不同階級文化的事務成為流行指標重新介入人們的生活。

野台歌仔戲或許也是在一種正被「形塑」中的新文化。一方面,它代表除了室內場地之外的「劇場」新的定義與可能性;再方面,它的表演風格與正統劇場作品截然不同,它的色彩、語言、肢體、音樂等等構成的美學風格,長期與都市階層脫離,形成另一套文化。無可否認,這種長久被忽視的野台劇場美學有值得重視之處,野台戲班也不乏臥虎藏龍之輩,文建會傳藝中心「先見之明」預告了野台歌仔戲可能帶來的文化新潮流,在引領民眾注視之前,如能同步建構歌仔戲如何一路變遷的文化脈絡,提供更多的美學見解,則這波「反撲」將不止於噱頭、曇花一般,它會扎扎實實反映在未來的文化創作,成為新創作者的源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