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台北校園團契之福音教師團契"教師與福音"1998年7月)

片 名:187-美國社會檔案 (One Eight Seven)
主 題:校園暴力、青少年次文化、教育實踐
導 演:凱文.雷諾斯 (Kevin Renolds)
演 員:山姆.傑克森 (Samuel Jackson)、約翰.赫德 (John Heard)、凱莉. 勞恩 (Kelly Rowan)
片 長:118分
分 類:7
出品年代:1997年
劇情簡介:
崔佛.加菲是位對教育深具使命感的高中老師,然而身處學校管理階層軟弱怕事、學生無心向學、老師同儕得過且過的教育環境下,崔佛熱衷教育理想的堅持,卻成為他的致命傷;在當掉一名混跡黑幫的偏激學生之後,結果遭受該生報復,背部身中十二刀,險些喪命。大難不死之後,崔佛便遷居西部洛杉磯,繼續從事教職,擔任代課老師工作;工作地點雖然改變,但是他所面對的惡劣教育環境絲毫未變。在經歷數次身受學生威嚇與嘲諷,以及學校行政當局軟弱怕事而無力提供任何起碼的施教尊嚴與保護之下,崔佛採取「學生世界」的遊戲規則,以暴力手段解決阻撓他上課的學生;逐漸走上令人扼腕的不歸路--以死相教。
影片評析 :
去年底,台北公車的車廂廣告常出現刺眼醒目的斗大三個數字--「187」,附隨著如下的數字訊息,發出末世般的預言警訊:
平均每六秒,就有一樁校園暴力事件,......平均每九位教師,就有一位遭受攻擊......
現在的高中校園危機四伏。
這部異於往昔的好萊塢校園教育影片,不再是透過有心老師循循善誘頑劣學生改過向上的保守方式,以達到古典教育哲學的目標;而是十分冷酷且逼真地呈現現代學校教育體制的困頓與無能、老師的恐懼與無力、以及學生受教環境的殘破與失序。導演凱文.雷諾斯以「187」--加州警察局的刑事代碼,表示謀殺--數字作為影片片名,企圖突顯校園教育體制中教育主體--老師和學生--瀕臨崩毀的處境。他們的理想與青春完全受到壓抑與抹殺;對他們而言,一切都變得猶如數字一般,冰冷而失去人性。
影片開場的九分鐘,導演便以深藍鬱悒的影像色調,悚目驚心地呈現校園教育環境的衰敗實況:在暴力充斥,學校行政當局懦弱無能,以及學生無心向學的教育環境下,一般老師只好領薪水並混日子,而熱心教學的老師卻受到黑幫學生的生命威脅,遭受被剝奪教學熱誠、興趣、以及不存戒心的精神痛苦。
在面對教書七年後第一次重大的教學挫敗,男主角崔佛遷居西岸洛杉磯,擔任代課的職務,重新再拾起粉筆生涯的教書工作。雖然,這一次更換了教書學校;但是,仍然面臨同樣衰敗失序的教育環境,甚至更為殘暴且懂得運用法律爭取自身權益的幫派學生;不過,崔佛在歷經身心重創之後,亦改變其行事理念與作為。在不斷面臨以班尼和凱撒為首的幫派學生挑釁威嚇之下,他認清學校體制無力且無能保護其尊嚴與權益,便採行「學生世界」的遊戲規則,企圖以暴力手段重新建立混亂失序的上課環境,訓誡學生教室是學習的聖堂與老師尊嚴不可侵犯。隨著崔佛與凱撒的衝突日益加劇,雙方血液裡的暴力因子不斷增多,直至片尾,兩人用滾燙熱血生命玩起冷酷慘無人性的俄羅斯轉輪自殺遊戲,面對面用「男子氣概」賭注「死亡」,雙方企圖獲致慘烈的「皮拉斯式勝利」。
《187-美國社會檔案》整部影片的色調主要是以暈黃壓抑的方式呈現,不但令劇中人物神經緊繃,亦使得觀眾難以喘氣,整個影片的暴力情緒直至片尾才如決堤般河水大肆渲洩開來。此外,影片大部分的鏡頭都是崔佛的觀點鏡頭,不斷地以變焦和失焦的方式表現他面臨壓力的內心掙扎及企圖維護混亂教學環境的努力。整個影片的風格加強它的調性,在壓抑氣氛的醞釀下,讓觀眾經歷難以忘懷的驚悚經驗。
然而,這部運用古典好萊塢電影敘事手法--以人物作為因果關係的中心--的教育影片,卻在中心人物崔佛的性格刻劃上有很大的瑕疪。首先,我們不清楚宗教信仰在崔佛心中與劇情結構的角色和份量。乍看之下,似乎是很重要;因為,崔佛視教書為終生職志,乃是上帝給他的使命;特別是他曾二次跪禱和一次斜望十架掛像,祈求上帝給他力量。但是,隨著劇情推展,我們所看到的是日益積聚憤怒和挫敗的崔佛,而不是以愛勝惡的崔佛。其次,崔佛所承受的憤怒和挫敗如何啃蝕他的心靈,使他早已有如行屍走肉般地過生活,並未細膩地描繪出來;因此,使人難以信服一位擁有教育熱忱和宗教信仰的老師,會對自己的學生加以施暴,以掃除教學上的障礙。當然,即使將「教學」無限上綱至神聖的地位如崔佛一般的激烈作為,亦勝過在衰敗體制下混飯吃的大衛與純真無助的艾倫等老師的無作為。但是,我們仍不禁要問:崔佛大聲嘶喊「我是老師,你的老師」,其教育意涵到底是什麼?教育目標是什麼?教化淑世嗎?崔佛似乎未從他所引用基督教神學家雷茵霍‧尼布爾(Reinhold
Niebuhr)的禱詞中得到任何的信仰智慧。
這部影片另外引人注目的地方,便是充份展現當代青少年的次文化;例如大聲刺耳的饒舌音樂、快速閃動的MTV影像、模倣諧擬的條碼刺青,亢奮激動的嗑藥迷戀、大膽開放的男女關係、奧密難解的密語用詞、以及冷酷嗜血的暴力文化等;但是,卻未得到老師與成人們的應有的注重和了解。二十世紀聲譽卓著且影響世人思想深遠的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說道:「我沒有見過青少年:青少年並不存在,因為他們沒有思想。」這句話的預設是:沒有思想等於不存在,因為「我思故我在」;透露出羅素採行精英文化的思考觀點。然而,自六十年代以降,影視傳播媒體透過全球資本消費主義的積極運作,主導現代社會文化的價值建構;因此,當代主流文化的形塑逐漸由精英文化轉移至大眾文化時,作為大眾文化主要的消費主體--青少年--亦日漸成為學術文化界關注的對象。一般在討論青少年文化的形塑可從下述二個觀點切入深究:
一、認同危機引發偶像崇拜
心理學家艾力克森(Erik Erikson)將人類的生命依據心理社會的發展任務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決定於某個轉捩點,或稱危機的順利解決。他認為:十幾歲的青少年其心理社會階段是處於自我認同與角色混淆的階段;因為,身為社會中「最年長的小孩與最年輕的大人」,急於找尋自己在未來社會的角色,同時亦渴望獲得他人的肯定。艾力克森將這種急切焦慮的心理稱作認同危機。從認同危機的觀點可以聯想到角色模範的需求;於是,在資本消費的商業邏輯運作與行銷之下,進而引發青少年產生偶像崇拜的心理。不論是虛構的卡通、漫畫、以及電玩英雄人物,或是現實社會中的影歌星與運動明星,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成為青少年模仿的對象。所以,我們可以發覺到:青少年同儕團體所表現的次文化是以特定的偶像來凝聚與體現。
二、象徵性的創造(Symbolic Creativity)
英國文化研究學者衛里斯(Paul Willis)在《通俗文化》(Common
Culture)一書中,曾明確地指出:多半青少年的生活雖然沒有涉及藝術,更不可能創作高層文化;但是,實際上他們或許是單槍匹馬,或許是參與團體,總是層出不窮地有各種表現方式、符號與象徵事物。他們藉著這些創造的成果,建立自己的「調調」,展現自我,以及做點自己覺得有意思的事。換句話說,青少年時時刻刻都在表達(或企圖表達)自己真正或潛在的「文化意義」
(cultural significance);衛里斯尊稱此種內在生命及其成果為象徵性的創造;我們可以從青少年朗朗上口的「密語」,如LKK、SPP、LYG、ILY、蝶龍魔斯拉,一窺其語言文化的表現型態與內涵,具有強烈的同輩認同意念與生鮮充滿活力的創造性。
個人認為:當我們急切地想教導或是批評青少年時,應先留心注意青少年的想法;細心觀察青少年的偶像與密語流行文化,是認知青少年心思的第一步。可惜的是,作為老師的崔佛一開始便排斥青少年的次文化表徵,諸如刺青、以及說話調性等,師生之間從未有過真正的溝通。因此,崔佛不知道凱撒為何如此迷戀「男子氣概」;而凱撒亦無法體認崔佛想要教書的熱誠與理想。現代基督教教育先鋒霍華.韓君時(Howard Hendricks)曾說道:「溝通是教師生存下去的理由,亦是教導上的首要問題。」可作為面對「187」陰影下教學省思的第一步。
思考主題
1. 若是身處崔佛所面對的惡劣教學環境之中,你會採行何種作法?
崔佛跪禱所引用的禱詞:
上帝啊!懇求賜給我 由衷地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事情,
勇敢地去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情,
以及智慧地去分辨何者可以改變,
何者難以改變。
對你的作法有何提醒?
2. 女同學麗塔與崔佛討論自己所寫有關街頭文化的文章時曾無奈地說道:「人是環境的產物」;然而,崔佛正色地更正說道:「人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分享你個人的看法;你認為教育能起何種作用?
3. 崔佛曾在不同的場合分別對上課鬧事的班尼、求教的女同學麗塔、心生懷疑的同事艾倫、以及行兇的三位青少年宣稱自己是「老師」,其涵為何?你覺得「老師」一詞在過去與現今時代意義的差異為何?
4. 現代基督教教育先鋒霍華.韓君時(Howard Hendricks)曾說道:「溝通是教師生存下去的理由,亦是教導上的首要問題。......在我們溝通之前,我們須要先建立共通性或共同性。」你認為老師與學生之間可建立的共通性或共同性為何?
5. 霍華.韓君時(Howard
Hendricks)亦曾說道:「唯有透過一個被改變的人,才能產生有效的教學。當你改變的愈多,你就愈能成為一個改變別人生命的器皿。」如果重新開始,你個人覺得崔佛當務之急應改變的理念與作為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