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色戒》與政治學文化~潘慕蓉


2007-11-29基督教論壇報

 「色戒,惟色可戒,情卻難戒」。

 李安導演的新片《色戒》,在法國拿到了電影大獎,也再一次運用不同的題材獲得世界各國的注意。

 筆者在紐約,有機會和當地的電影工作者及評論家討論這部電影,藉由來自紐約《世界周刊》一篇關於李安導演的影評,我們得到一個概括性的綜合想法,一致認為李安導演作品的成功,其實絕大部分要歸功於他聰明以及巧妙的運用了「政治學文化」。

推出電影時機點
 李安導演電影作品成功的第一要件,是推出電影的時機點。

 第一部獲得國際注意的電影《臥虎藏龍》,就電影藝術而言,其實很難有極高的評價,整個電影似乎每一部分都講到一些,但是卻也不夠完整或純粹。

 《臥虎藏龍》不算是完全的武俠電影,反而張藝謀導演在後來推出的系列電影,就武俠精神的表現,和整體意境的營造上,都有過之而無不及;也不算是完全傳達中國文化的藝術電影,嚴格來說,帶給非華人世界一種玄而深奧的感受,卻也不能說這些就代表了中華文化。

 但是,在911事件發生後推出這部電影,卻成功地在整個強權政治文化中,帶出一種令人追求和平和安寧的渴望,也讓這部電影造成世界性的轟動。

 第二部,也是令李安導演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的《斷背山》,也要歸功於推出的時間點恰到好處。

當同性戀遇到選舉…
 同性戀的議題,這幾年隨著美國總統大選,成為政治上辯論的重頭戲,也成為選民決定是否要投給某個候選人的關鍵點,這不只在美國境內造成辯論和話題,同時也延伸到其他國家。

 而李安導演也趕上這波政治和選舉文化,讓已經在這個議題氛圍中的人們,想要去看這部電影,並一窺電影中能傳達的相關觀點。

 到了《色戒》,這更是個牽動文化潮流而推出的作品。

 色,一直是每個民族文化不可避免去談論或探討的領域,也是幾乎每部電影中一定會觸及的部分;但是,歐美的電影往往只是把「色」,放進動作片或是浪慢愛情中的片段,不會大膽直接或明確地直接去討論,而讓「色」可以堂而皇之的成為主題焦點。

 即便有一些電影也曾直接以「色」成為電影主題,卻往往變成「色情電影」,淪於不入流,或無法登上主流戲院,或是內容被遭受一無可取的批判。

要色卻不能膚淺?
 相反的,李安導演想要描述刻劃的是「色」和「情」,卻巧妙的讓「色」和「戒」擺在一起,成功給人一開始的深刻印象。

 深刻的是:「色」,是大家不可否認,會關心甚至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但是加上了「戒」,卻又可以讓人不至於膚淺的直接談論和觸碰。

 李安導演幫普世大眾提供了一個十分合理的理由,可以去主流戲院看一部其實大部分依然是露骨情慾的電影,不能不說李安導演的操作手法十分高明。

 這類的「政治學文化」,其實也能普遍的套用在許多的其他領域。譬如一本暢銷的小說,也極有可能是作者聰明地運用了當下的潮流動向,順勢推出讓人關切的主題;並不一定需要是極佳的文筆,或是極好的內容觀點,但是卻能製造或符合一般性的話題,這樣一來,不論書本身的好或不好,都會迫使人想去一窺究竟。

賣文化而非餐飲
 這也可以套用在餐飲文化上,許多熱門的餐飲店,也極有可能是推出和售賣一種文化,一種店主想要表現出來的理念,或符合當下民眾關心的文化議題,而不在於店家真正餐飲內容的好與壞。

 甚至,只要店家成功的製造出一種話題,帶出衝擊性,不論去過的人是喜歡與否,都能讓他們留下極深刻的印象,會公開在個人部落格或網站、發表的文章上提到和評價,都表示了這家餐廳的成功。

 這樣的「政治學文化」,其實也可以說是一種人性的表徵,緊扣人性觀點和關切推出的電影、書籍、音樂或其他各類型的文化產品,都能因為符合大局勢的需求,而造成某種程度的風靡或成功。

 因此,或許我們也可以試著觀察世界性的局勢,或人性文化上的流動,來猜測一下,李安導演下一部電影的取材和動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