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福音 從人性關懷著手!~蘇友瑞


2007-11-29基督教論壇報

 〈《色戒》與政治學文化〉一文以「政治學文化」角度分析李安電影的走紅現象,不能說不是一個有趣而且成一家之言的評論。不過,我從這個觀點卻想到不同的層面,提出來讓大家彼此交流激盪一下。

 我個人很贊成這種「政治學文化」的批判角度,的確很多藝文作品的走紅,不在於真正的價值,而在於滿足議特定議題。

 當初《達文西密碼》一書與電影,我就完全看不下去:根本不怎麼樣的文學作品,只因為蓄意操作尖銳的宗教議題,便能紅透半邊天;要談「政治學文化」現象,《達文西密碼》的走紅可說是當之無愧。

 但是李安的電影是否得益於這種議題操弄?我不敢說沒有。然而我看李安近年的電影,都被他深刻的人文關懷與精緻的編劇運鏡技巧感動地無以附加。

 雖然我個人猜測李安必定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電影導演之一,不過同時也能理解有人不認為如此。

電影中的人性關懷
 但是,李安電影中呼喚的人性關懷,才是他的電影之所以脫穎而出之故;否則同時期的同類電影多如牛毛─同志電影是現代藝術電影主流中的主流,情色電影更是多不可勝數,怎麼可能獨獨只有李安可以被炒紅?必定是他的電影有與眾不同之處。

 許多影評皆指出,李安的電影充滿「叛逆」的心理因素,因為他總是主動涉及「大逆不道」的議題。例如《臥虎藏龍》裡反抗父母的玉嬌龍、《斷背山》裡的同志愛、《色戒》裡的矯飾愛國心…這種叛逆,一個拿捏不好就會變成無病呻吟式的虛無主義。

 有意思的是,儘管有這麼多叛逆因子,李安卻愈來愈在電影中表達深刻的人性:從《臥虎藏龍》僅僅得到一切成空的逍遙,到《綠巨人浩克》出現強烈的父子衝突,再到《斷背山》感人至深,這無關同志而是人類天性,現在到《色戒》,若除掉情色爭議,即是最深刻的男女人性表現。

人性關懷回歸信仰
 換句話說,我們可以看到他的電影從人性之「輕」(《臥虎藏龍》)走向人性之「重」(《色戒》),正是愈來愈充滿深度人性關懷的明證。

 正是這種深度的人性關懷,讓李安沒有沈溺在好萊塢式的庸俗,也沒有陷溺在「藝術過度」的電影符號(常讓人看不懂,看懂後又覺得內容貧弱);他的電影即使不用分析專業的電影技巧,也可以憑感人至深的力量來誘發人性關懷與處境。

 就信仰來反思,其實我們所處的東方社會,文化本質是相當反基督教的;這導致我們直接談論基督教信仰,很容易在沒有預備好的情況下被強烈地反彈,反彈的原因正是基督教信仰與傳統文化價值的徹底衝突。

 因此,我們也可以有一種「福音預工」的角度:不直接談論信仰,而以信仰內涵相關的事物(例如藝文欣賞)來吸引慕道友,從而在長期的薰陶中,卸下傳統文化的心防。所有被藝文作品誘發的人性關懷,都能與基督教的中心意涵適當地接榫。

看開就可以了嗎?
 要知道,東方宗教習慣下的藝文作品只能走向「看開、看破」的逍遙處境,無法承受人性之「重」。如心靈小憩藝文網站(http://life.fhl.net)多年來能以藝文專業進行福音預工,正因為基督教精神可以承接人性之重,讓感人至深的藝文作品可以成為導向福音的出口。

 由此觀之,誘發人性關懷的藝文作品,剛好是東方社會反基督教的文明基礎上,容易成為導入福音的一個可行途徑。心靈小憩總監陳韻琳女士在各地不遺餘力地推廣教會與社區結合的讀書會,正由於藝文欣賞帶出的人性之重,從而誘發社區民眾樂於參與這些教會讀書會活動。

 面對藝文作品,除了以藝術水準角度批判外,也可以從道德角度去批判,當然也可以從社會文化角度去批判。然而從筆者個人的立場,正因為看到藝文欣賞帶出的人性之重是福音的契機,因此傾向優先深度省思「該藝文作品算不算是一個好作品?」。

 何謂好作品?能誘發人性關懷,從而感人至深,就是好作品的一個簡單判準。

藉藝文做福音預工
 先前贊同《達文西密碼》正是「政治學文化」現象,就是因為《達文西密碼》除了有趣的解謎劇情外,實在看不出什麼人性輕重;相對的,從李安的電影來說,明顯他有極深入的人性關懷,並且感人至深,所以他不必去扯同志是否應該平權、卻可以帶出感人的力量;他不必去辯正愛國與色情問題,卻可以帶出重重的人性反省。

 優先深度省思該藝文作品的優劣,決定我們是否拿它當成福音預工的參考資料。

 相對的,從道德角度或從社會文化角度去省思,可以得到很好的道德教訓;但是面對該藝文作品己經感人至深的洪流,心靈小憩福音預工團隊(包括筆者個人)傾向優先理解其藝術水準,再來嘗試與福音接軌的可能。我們不敢說這是唯一正確的方式,但是願意提出這種截然不同的福音預工思考與大家分享交流。

 前陣子台灣基督徒學會與心靈小憩站聯合舉辦遠藤周作文學座談會,與會者多表示台灣的基督徒社會似乎不大重視「從藝文談信仰」這種方式;若是李安的電影沒有被看出深度人性關懷的力量,那真的是讓人太憂心藝文與信仰被過度忽視了。

 因此,寫這篇短文並非指責其他角度的不是,而是誠摯地呼籲主內肢體們能重視這種「藝文欣賞的福音預工取向」,從而讓更多藝文欣賞的心靈能獲得與福音接軌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