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從尋找父親到背叛童年──電影《小偷》的悲劇~陳韻琳


2007-10-09基督教論壇報

 Pavel Chukhrai執導的電影《小偷》(The Thief,俄,1997),主題是描述小男孩心中那「缺席的父親」,以及渴望的替代形象,在成長中的小男孩心靈中造成的影響。

 桑亞的父親在戰場上下落不明,那時,桑亞還在母腹中。從此,對成長中的桑亞而言,父親永遠是個軍人的影像,在他孤寂的心靈中,不時像幽靈般的出現。

 因此當穿軍服的托楊出現,桑亞很自然而然地,對托楊有了好感。當托揚也使母親愛上他、決定跟他走,桑亞卻不肯叫托揚「父親」,因為那彷彿是對他心目中那個父親影像的背叛。

 儘管如此,桑亞跟托揚之間還是有著「伊底帕斯情節」,因為托揚奪去母親的心之際,卻對桑亞毫無耐心。

 與托揚一齊生活以後,托揚在桑亞心目中的形象開始錯綜複雜起來,他給母親歡笑、也給母親淚水,他讓桑亞有被保護的安全感,但他也成為傷害、羞辱桑亞的人。他讓桑亞以為他是史達林的兒子,但他卻是個騙子和小偷。

彌補背叛的背叛
 有時候,托揚跟桑亞的關係像是父子,更多時候,桑亞是被利用來讓托揚作小偷更方便更順利的角色。托揚彷彿有情,有時卻更顯得冷酷無情。

 因此儘管托楊出現,桑亞還是常看見幻想中的生父幽靈,因為托楊帶給桑亞的糾結情感,使托楊無法真正取代他幻想中的生父地位。

 直到托楊被逮,母親責怪是桑亞害的,跟桑亞說:「兒子!若你那時不丟了東西亂跑,他也不會出事」。桑亞對托揚,終於有因自責產生出來的複雜情感,他追著囚車,對車裡的托楊大喊:「爸爸,爸爸!」此刻他有了兩重背叛,他從母親的怨怪中知道了托楊被捕是他的背叛造成的,他急於彌補,可是他喊托楊「爸爸」之刻,他也背叛自己心靈中生父的幽靈。

 其實,母親情急憂傷之下說出來的這些話,對桑亞是很不公平的,因為桑亞看到警察,立刻丟了手中的東西便跑,也是托揚身教出來的。但母親這些話使桑亞感覺自己為彌補對托揚的背叛,背叛了他心目中父親的影像。

從父親形象中掙脫
 從此桑亞心中只剩下托楊,不再有生父。

 誰知道等他到了能分辨事理的青少年,再跟托楊重逢,他才知道托楊的卑劣。最卑劣的是他根本從頭到尾就是在利用這對母子,他早忘了桑亞的母親,而桑亞的母親,卻是因懷了托楊的孩子墮胎感染而死的。

 這時,桑亞必須再背叛托楊一次,為的是讓自己從托楊的「父親形象」中掙脫。托楊是在火車上與母親邂逅的,桑亞也將托楊暗殺讓他死在火車上,並隨火車離去。暗殺前,托揚在桑亞心目中最後的形象,是在火車邊尿尿,一如桑亞被托揚刺激便尿褲子一般的醜陋而不堪。

 托揚死後,桑亞跟自己說:「從此我是真正孤單一人了,但我很漠然,我一定得殺他,因為我不想像他,我得讓自己重生。他不存在!什麼都不存在!」。

 其實,絕大部分的青少年,都會嘗試反抗父親,為的是找到真正的自我,終得完成這個過程,他才能長大成熟,用平常心面對自己的父親。

錯綜複雜的父子情結
 而在反抗父親之前那童年歲月,父親是英雄、是偉人,父親不可能有錯。

 桑亞這孩子比較命苦,他失落了父親的形象,需要找到一個替代的父親,讓自己想像中的父親成為生活中的真實人物。

 偏偏,他遇見的是托揚,托揚是如此的錯綜複雜,桑亞不知該抱持怎樣的情感來對他,既愛又恨、既需要又恐懼。儘管桑亞多麼想像童齡孩子一般認同托揚,卻覺得這動作是對自己心目中父親形象的背叛。

 最後,桑亞為了罪咎的彌補,背叛心目中的父親形象,認托揚為父,於是在母親死後,入獄的托揚成為他世上唯一的親人。他進了孤兒院,苦苦等待托揚出獄。

 因此我們絕對能體會,當他發現那使他雙重背叛的托揚,從頭到尾都是在利用這對母子,多少可瞭解桑亞何以必須要殺了托揚,那不只是復仇,那是毀掉自己的童年記憶,他得背叛自己的童年。還有什麼比背叛自己的童年更孤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