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解讀李安與《胡士托風波》下


2009-11-13基督教論壇報

◎陸尊恩/台北信友堂傳道
也許因為李安自己有一個非常內斂的性格,他尊敬長輩、尊重禮教與順服權威,但心裡不一定認同,卻為了社會而壓抑自己去符合禮教與權威的期待。

他一路走來,總是利用電影去說他在真實生活中不敢說、不能說的話。他在拍電影的過程抒發長期受到壓抑的自我,卻又不敢太露骨,因此要用高明的說故事技巧委婉地表達,使這份隱藏的掙扎獲得美化與提升。他拍《色,戒》(2007)更是將這份心情推到極致。

李安拍《色,戒》不是在挑戰螢幕尺度的極限,而是在挑戰渴望抒發自我又同時渴望獲得社會接納的極限。他拍完了電影,深怕自己的家人不能接納他,又擔心社會產生負面的觀感。從《色,戒》的英文片名《Lust Caution》我們就能察覺到這份細膩的掙扎。

人人心中的胡士托
對李安而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在那裡隱藏了真實卻不能與社會分享的自我。李安從描寫同志掙扎找到表達此苦悶的窗口,他同情的不只是同志,更是為滿足社會期待而受到壓抑的一切。

李安有他極成熟的一面,他明白應當珍惜這個社會,因此自我的壓抑是必須的,也可以稱得上是一種愛的表現。然而自我壓抑又需要有一個能夠抒發的出口,因每個人心中也都有一片胡士托的樂土,在那裡寄情一個不需要再被壓抑的理想社會。

從基督徒的觀點出發,我們可以同情李安對於愛、接納與自由的追尋,卻不能同意李安所以為擁有的答案。

人性需要自我壓抑與節制,原因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期待,至少不應是為了社會的緣故,而是因人性中的確存在許多敗壞、應當被壓抑、需被對付的種種罪性。當李安將壓抑的痛苦歸諸於一個不接納的社會,他已模糊了問題的焦點。

我們若是只為了社會而壓抑自己,我們是非常痛苦的,因為這個社會本身也不全然善良或聖潔,我們常常為了滿足別人不健康的期待而活著。我們就會很自然地以為,如果沒有人再要求我們,我們就可以獲得自由。

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沒有任何人再要求我們,我們還是會被住在自己內心中的罪性綑綁,並且被自己的罪惡折磨。如果嘻皮真的建立一個不再需要自我約束的社會,然後呢?那個社會又要如何處理人性中的貪婪、暴力、詭詐與自私?胡士托的世界並非樂土,而是一個逃避自我真相的幻境。

聖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充滿了罪惡,真正的接納不是放棄善惡的標準,付出代價去將人從罪惡中挽回。如果只是強調包容,接納就變成了放縱,最後失去的是人類對於善與惡的分辨能力,整個社會都將耽溺在罪惡中,我們原本希望獲得的愛與和平也將被罪惡侵蝕而不復存。露骨的自私與虛假的美德,兩種都是罪性的表現,我們不能因為厭惡後者而墮入前者。

我們若是渴望活出真實的自我,那個自我就必須是善良的。當自我並不善良,壓抑是必須的。我們唯一的出路是勝過罪,成為良善,然後我們才能真正的自由。這樣的自由惟有耶穌基督能夠賜給我們,因為惟有祂,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拯救我們,為我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也按我們的本相接納了我們,使我們經歷到上帝充足的愛,得到聖潔生命的能力,也才能享受真正的自由。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