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留言
choushenan@gmail.com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小心阿凡達!藏身異教思想的警訊


2010-02-05基督教論壇報

◎王乾任文字工作者
最近一陣子,電影阿凡達引發一波流行,更引發熱烈討論。然而,據我了解,《阿凡達》avatar不只電影發想來自印度神話,阿凡達一詞指的就是印度的毀滅神濕婆神的第十個化身。這第十化身是肉胎凡身來到世界類似基督的道成肉身,都是神以人的肉身出現在世界上,但僅只於此。我認為片商在中文譯名上有所取巧,阿凡達的正確譯法應該是阿梵達。

《阿凡達》的潛文本是建立在印度神話之上的,當然,如果只是引用古代文明神話改編電影,並無不可,這是一部電影,是一部文化藝術的創作。

只不過,《阿凡達》對美國之不公義行為,如好戰,以武力優勢侵略世界,遲遲不肯承認全球暖化還成為暖化的原兇,如果一個不小心,很容易就變成對基督文明的批判。世人都知道,美國宣稱其以基督信仰之核心精神立國,歷任總統和掌握國家權勢的統治階層都是白人基督徒,走上杭廷頓所說的「文明的衝突」(而宗教又是劃分文明的基本元素),在強化批美、反美意識之餘,同時把基督信仰拉下水。

一個更教人擔心的問題是,偏偏是「阿凡達」,從「神話學」的角度來看最容易讓不了解基督道成肉身真意的外邦人,把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給相對化。誤解原來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是從印度神話的濕婆神第十化身那裡演變來的,從而取消了耶穌基督的神聖性。

此外,「阿凡達」降世,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暗喻耶穌基督的復臨,且將印度神話和耶穌基督的復臨金勾連,也是取消基督耶穌之絕對性的一種文化相對主義,甚至是一種化妝為光明天使的敵基督。

能夠解讀《阿凡達》的潛文本觀眾或許不多,或許看不到這層意義的觀眾會覺得那些事情和自己沒關係,大多數觀眾也只把《阿凡達》當成一部好看的科技特效加上情節也好的電影。然而,電影文本訊息的傳遞很可能是直接灌進意識深處,影響人們的思維與行為而不自知。

《阿凡達》表面上(故事)是對美國物質文明的批判,但潛文本批判的卻是美國借以立足的基督教文明(以印度教神話作為對話與批判之基礎)。